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之举

(2021-04-18 14:04:30)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反思

分类: 教师成长

课程改革中倡导的教育教学反思是极具现实意义的智慧之举,它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教师通过对教材把握、课堂驾驭、善待学生、作业批改等多方面的行为和观念进行审视和反思,寻找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促进自身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实现教师的自我超越。

教育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智慧之举

1 从文本的矛盾处反思,超越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在阅读中要引导学生运用阅读反思和批判对阅读内容进行审视、分析,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有位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不迷信教材和教参,深入研究反思教材后,借助文本的矛盾处引发学生反思课文,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

师:课文学完了,你们看看课文中的插图和课文的内容有没有矛盾?

1:“有矛盾,禾苗都长在水田里,可课文插图中的田地黄黄的,像是沙地,没有水。”

2:“水田里,一株株的禾苗是横成行,竖成列的,十分整齐,不像图上那样乱。”

3:“我看见到禾苗里劳动的人都是卷起裤腿,挽起袖子的,从没见过穿着布鞋、袜子下田劳动的。”

4:“我看图上画的不像禾苗,倒像玉米苗。”

5:“‘一棵一棵’用得不对,禾苗应叫‘一株一株’。”

6:“既然是禾苗,它一定还很小,即使向上拔,也只能高一点,高不了一大截。”

7:“如果是水田,拔一下,禾苗是不会枯死的。”

……

师:是啊!书本也是有错误的。既然图文存在这么多矛盾,你们可以给编教材的老师提一提修改建议。

1:把图中的旱地改为水田。

2:把“禾苗”改为“麦苗”。

3:把插图和课文都不改,在课后增加一道思考题:请你找出《揠苗助长》一课插图和课文中几个不合理的地方。

……

上述案例中学生精彩的发现与思辨来自于教师对教材反思后的超越,正因为这种超越打破了常规的思维模式,摒弃了教材至上、教参至上的观念,师生在理性的探究的过程中,深切感受到了创新来自于怀疑,怀疑来自于反思。“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教师,不迷信专家”的观念也已深深根植于师生的心田。

2 从教学的生成处反思,超越课堂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堂上会生成一些意料不到的问题和事件。面对变化的课堂情境,教师要在情境中反思,将反思与教学行为融为一体,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适时改变教学目标,让教学超越课堂,展示未曾预约的精彩。

例如一天上午,我校一位青年教师正指导学生做语文练习时,窗外下起了雪,同学们不时向窗外望去。面对这种情境,老师反思后对同学们说:“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到操场去观察雪,体验雪。”孩子们走出了课堂,走向了操场。他们或静静地站在雪中,或尽情地奔跑在雪地里,心随雪花飞扬,那分情意,那分愉悦溢于言表。十分钟后,孩子们回到了课堂,老师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说写自已的观察体验与感受。一段段优秀的习作跃然纸上。

附学生习作片断:我情不自禁地走向雪中,去感受、去拥抱那细细的、绵绵的春雪。雪花在天空中飞舞,好像一个个跳伞的小精灵,又好像刚出生的小蜜蜂,还不会飞,跌跌撞撞,雪花飘落在树杈上,光秃秃的树枝变成了银条儿,向我们招手。

春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这些白色的小精灵用自已短暂的生命为人们换来了无比新鲜的空气。我深深地呼吸着,五脏六腑像被清洗了一样。我真希望这雪永远留在人间。

“走出课堂,走向操场”,一次精彩的习作指导课结束了,此时留在师生心底的不仅仅是那场雪,而是冷静思考,自我超越的方法与过程。

3 从学生的心语中反思,超越自我

在教师所面临教育教学任务中,了解学生头脑中的想法是最棘手的问题,同时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当我们开始从学生的眼中来看自已的时候,就可以了解“不同世界”的教学的另一方面,知道学生们对同样的问题会有不同的感受和经历。针对学生的真实想法、独特体验进行反思,就能够更好地塑造教师的行为,帮助师生建立起互相信任的关系。

例如,一位教师教完《坐井观天》以后,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联想,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做说话和写话训练。很多学生都谈到青蛙跳出井口后觉得井外的世界更宽广,井外好。但有一同学却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向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教师示意这个学生坐下并随口说了一句:“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

课后老师批阅学生作业时,这位老师看到了那位说井里好的学生续写的故事:“老师,我还是认为青蛙呆在井里好。请看我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中浮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杈已刺穿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并不安全,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

面对学生的习作,教师郑重地写下了评语:老师错怪你了,你写得真好,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你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而需要跳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是啊!面对学生的心语,这位教师在自我反思中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心灵对话,真正实现了自我超越。

4 从陈旧的行为中反思,超越习惯

长期以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固有的行为习惯。这些习惯在过去有它的重要作用,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在“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理念引领下,更应该反思某些陈旧行为习惯的弊端,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变换方法,超越习惯,形成更为科学的教与学策略。

例如批低年级学生的作业时,老师们习惯用“√”和“×”来告诉学生作业的正确与否。结果有的学生看到作业本上有许多“×”后立即把本子盖住,怕被同学看到;有的学生偷偷地把本子藏在桌洞里就出去玩了,好像错题与他无关。面对这一现象,有位教师仔细分析后改变了以往作业批改的方式,用“?”代替了“×”。发现学生作业有错误时,就在错字或错题后边打了个“?”。自从用了“?”后,孩子们看到错字后会立刻皱起眉头,观察思考并及时动笔给予更正,速度很快。改对了,这位老师在下边打上“√”,如果作业中的错误没改对,“?”仍不动,似乎在盼望着学生去思考,去检查,直到改对为止。

由“×”到“?”,虽然只是简单的一个符号的变换,却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纠错机会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这位教师反思旧有教学行为后的创举,超越了原来的习惯,唤醒了孩子的潜能,引领他们快乐的学习。

当然,教师反思的内涵和角度还很多,只要我们留心在反思中发现问题审视自已,在反思后解决问题,完善自已,就会实现自我超越,真正成为一个研究型的教师。

(来源:中国论文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