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看到百姓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2021-04-14 17:46:11)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时评

宋扬

近日,一篇《那些清北毕业生,回到了教培工厂》的文章,引发舆论对“清北毕业生涌入教培行业”的讨论。文中写道,无论线下还是线上,清北学生都是教培行业青睐的对象。这些选拔制度下的优胜者,拥有学生家长信赖的招牌。

 应看到百姓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

清北毕业生成为教培行业青睐的对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公众广泛的讨论。有质疑者称,他们是教育焦虑的帮凶,是应试教育恶性循环的结果。作为还在北大读书的学生,我倒觉得,不妨转换思维,看看清北毕业生进入教培机构传递出的信号:教培行业正在崛起,公众期待更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

提及教培行业时,不少人常认为这只是“教培工厂”在培养刷题机器。尽管存在应试现象,但各地的教培产业生态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些城市的家长对教育有多元化的现实需求,内容涉及逻辑思维、兴趣特长等方面的教培机构就应运而生。清北毕业生在这样的教培机构中,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刷分技巧,可能也有学习的理念和人格上的成长。

清北毕业生进教培机构会加剧教育焦虑吗?其实也未必。教育承载了公众最大的希冀和焦虑。教培行业就算没有清北毕业生,可能也会有其他高校的毕业生相继涌入。与其焦虑清北毕业生会不会加剧教育竞争,不如反思清北毕业生能带来什么资源、理念和创新,将所学所思反哺给学生。

清北毕业生涌入教培机构,可能是一种风向标。就像清北毕业生受到很多知名中学青睐、不惜重金引入那样,人们追求更好的教育,希望基础教育有更高层次的人才进入。教培机构虽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规范和引导,但高素质的毕业生进入并不是坏事。我们不该戴有色眼镜看问题,不该忽略人们对个性化、多样化教育的选择和追求。

(中国教育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