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之路(3)

(2021-03-20 08:20:39)
标签:

班主任

教育

班级管理

分类: 班级管理

王立华

三、择路:为了学生而研究

由于为了我自己与工作进行研究都有其局限性,所以我的研究需要新的定位。为了寻找新的定位,我的研究状态在一段时间内一度摇摆不定:有一段时间,我曾远离当地的一些学术团体,专心投入自己喜欢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我想做一个摆脱了行政思维的有独立思维的自然研究者;有一段时间,我曾极力排斥各种教育科研主管部门的各类评奖、“评优树先”活动,我的出发点只是想追求自己的研究处于自发状态,不搀杂功利的成分;有一段时间,我曾热衷于参加各种研讨会,想排斥我的研究自闭,在获取多种渠道的研究信息时,争取更大范围内的文化接受;有一段时间,我曾一度放弃读语文教学、班主任工作方面的书,看社会学、文化学、历史学等方面的书,我想改变自己的专业定位,以此来充实我的研究基础。

我的班主任工作研究之路(3)

我的研究选择来来回回地摇摆不定,举棋不定,又担心落子尤悔,这一时期的择路历程,是迷茫的,有时甚至有些莽撞,更是痛苦的。使我丧失了研究个性。但这种底层的、民间的、独立的观察与思考,为我的研究定位的确立做足了思想准备、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青山锐意峥嵘,似为我笃诚妩媚生。”在这种研究逻辑的繁杂中,几年来逐渐养成的学术思维帮了我的大忙:我已经习惯于在一片繁杂的实际问题中寻找逻辑支点。只要找到了逻辑支点,没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在这种找回与找不回的碰撞中,在批判与建设的交叉实践中,借助一次特殊经历的分析,我终于又把自己的研究抓住了。

韶光易逝,时令已来到了20017月,我带的第一届学生毕业了,他们的语文中考成绩很优秀。有两位同学进入全区前三名,有3位同学进入全区前4名,学校的前6名全是我的学生,第7名有四人并列,两人是我的学生,成绩过100分的(满分120分)全是我的学生。这让当地很震动,我自然也很欣慰。但是,当我跟踪、分析学生到高中以后的学习情况时,我却遗憾地发现他们的学习成绩并不是非常突出。对此,我很难过,因为我怀疑自己给学生的初中教育的价值。“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做一名班主任能做到这样似乎就可以了,但我却有一种深深的自责:我主观上是为了工作开展研究,客观上可能会在学生身上出现一些效益。但这些效益是没有生命力的,因为为了工作而研究还是外在于学生的成长的。那么,我的研究应该有什么样的新定位呢?我做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研究效益应该体现在学生身上。因此,我的研究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实现初中这个阶段独特的生命价值,并争取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一点基础。换言之,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做最好的自己。

从第二届学生起,我就开始研究并实践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反映了我的研究中心的转向。

把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发展作为我的研究重心,首先需要寻找学术上的依据。埋头一分析,我就找到了:我国中小学班级授课制的目标长期定位于“形成班集体”。这一定位对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责任感、提高教育的整体效益等都具有积极意义和现实价值,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要,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在这一教育形制下,对于学生来说,班级的编制是偶然的,归属是带有强制性的。尽管学生的年龄相同,学生的成长需求却迥然不同,学生的成长轨迹自然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把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计划作为自己的主要工作目标。

这一研究有现实来源,又有学术依据,既然行的通,我便开始了具体操作。我的研究内容有三个重点:通过研究学生的当前实际情况,帮助每个学生制定个性发展计划;帮助学生明确富有特色的发展方向;通过开设个性化的班级课程,支持每个学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获得更快更好的发展。

那么,作为学生个性发展计划的第一步,到底如何帮助学生制定各种类型、各种时间段的个性发展计划呢?我的尝试是把每一个学生当课题来研究。比如,我带的2004级学生有40名,我便结合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水平、思维品质等具体情况,征得学生的同意后,为每个学生确立了一个符合该学生实际的科研课题,共设立了40个课题。而且,我还把学生也纳入研究体系,让学生和我一起研究他们的成长。比如为学生曹谦设立的研究课题是“如何做一个自信的优秀生”。尽管曹谦的综合素养很高,却不自信,不能自如地展示自己的优良素养。因此,在三年的成长中,她研究怎么做,我也帮助她研究。那三年,曹谦的学习成绩绝大多数时候居于全年级第一名,多次获得各类竞赛大奖。尤其是,她越来越自信地在公共场合展示自己。

又如何帮助学生明确有特色的发展方向呢?我精心设计了一套A4纸张排版的共四十多页的“成长基础自测”,让学生从家庭文化、个性品质、教育经历、学习基础四个方面来梳理、明确自己的成长基础,进而帮助学生确立自己有能力发展、又感兴趣的发展方向。在这一研究中,最难的是设计“成长基础自测”的测量指标。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论证,我才制定出了具体的测量指标。比如,关于“学习基础”中的“预习能力”的测试指标是这样设计的:“预习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基本内容和知识体系,为课堂学习作好知识上的准备。你是否有此认识?如果有此认识,你能做到什么程度?”“预习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学期预习,阶段预习,课前预习。你最经常做的是哪一种?哪类预习没做过?”“在几类预习形式中,课前预习是重点,要持之以恒,形成习惯。你能做到吗?你能做到什么程度?”“预习时要找出新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你能做到吗?你能做到什么程度?”“预习要作出标记或记录,以便在课堂上集中精力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清除疑点。你能做到吗?你能做到什么程度?”

对于开设个性化的班级课程,我做了这样的研究尝试。我在研究中发现,班集体作为一个生命群体,学生的成长有个性化的需求,更有共性的要求。把学生共性的需要整合起来,用课程开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就形成了各个班级的“班本课程”。因此,“班本课程”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任课教师参与的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不属于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中的一个部分。它完全出于班级内部学生的需求,自我管理、自我评价,是以发展本班级的学生个性为目标指向的。为了形成科学的研制“班本课程”,我确定了严谨的研发规划,保证“班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性的、不断改进的过程。在实施中,还要及时自评、反馈、矫正。经过系统的研究后,针对前三届学生的实际,分别形成了《自己教育自己》《燃烧生命激情》《幸福是什么》的“班本课程”。

附:《自己教育自己》的纲目

前言、自己教育自己——什么是自主教育

主题一、道德自尊。1.我骄傲,我是中国人;2.师生有别;3.我是独一无二的存在;4.长幼有序;5.世界如何变成美好的人间;6.无人的地方看出真美德。

主题二、是非自辨。1.何为真;2.用“明眼”辨认真伪;3.何为善;4.用“慧心”区分善恶;5.何为美;6.用“慧脑”识别美丑。

主题三、生活自理。1.家庭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2.学校生活自理;3.社区生活自理;4.独立生活:今天我当家;5.你的网络生活能自理吗;6.我是理财的小行家。

主题四、行为自律。1.迈好青春第一脚;2.我离中学生的形象是否有差距;3.校园安全总动员;4.做个好公民;5.我不是无理取闹的孩子。

主题五、学习自强。1.学习目的:出人头地与自身价值的实现;2.端正学习态度大家谈;3.学习内容:从生活中开始学习;4.我喜欢的学习方式;5.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6.自我努力:学习能力提高的保证。

当这一阶段的研究推进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我想把这种研究上升到研究文化的层次来对待和把握。为了让个性化发展始终萦绕在学生的成长时空里,我追求班级建设中的任何一项事务都赋予个性化内涵,像为每个学生设计个性化的挂历。2007级学生杜爽的挂历是样设计的:封面以杜爽的名字做底色,加上杜爽的照片和“杜爽,2008”字样,“十佳学子”“学习委员”“三好学生”等字样分布到12个月的页面上做底色,每一个页面上再加上杜爽的照片和她信奉的话语、获奖描述等成长的最佳体现。再比如,我给每一个学生办一份报纸。学生林钰聪学习很扎实,很卖力,但过于内向和脆弱,影响她的学习爆发力。于是,我就从一个老师的角度每隔一段时间出一期《祝你幸福?林钰聪B刊》,向她介绍如何走出内向、如何避免内向转变为抑郁等内容。而林钰聪也在办《祝你幸福?林钰聪A刊》,从一个学生的角度自己探讨如何走出内向、如何避免内向转变为抑郁等内容。

经历了痛苦的选择后确定的研究方向,我是倍加珍惜的。因此,与以前相比,这一阶段的研究是比较成熟的。尽管研究定位是值得肯定的,研究行为也是科学的,但这种选择太多地关注了班级实际与学生的个性化问题,从而使研究结果不具备普遍性,离开原有的文化场域在别的地方不一定有借鉴意义,更别说“可以重复”了。不可复制的研究,不能分享的研究,其信度和效度是值得商榷的。所以,我的研究还没有进入高层次的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