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自己的成长找好支点

(2021-03-19 12:55:20)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够撬动地球。“支点”作为物理学上一个常见的名词,它是杠杆赖以支撑物体而发生作用的固定不动的一点。尽管现在的科技水平还未能够找到撬起地球的“支点”,但是于个人成长而言,我们却能找到起着重要作用的“支点”。当我们找准了适合自己的“支点”,那么成长将会事半功倍。

为自己的成长找好支点

广泛阅读。新教育实验的发起人朱永新教授曾不止一次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古今中外有关阅读的名言警句也不胜枚举。纵观许多名人大家的成长,无不与阅读息息相关——培根认为读书使自己充实,马克思认为“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罗曼罗兰更是“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在我们熟悉的名教师的言论中也常常看到关于阅读的观点——窦桂梅老师认为“读书是我们必须的生活”,魏书生老师认为“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李希贵老师认为“有思想的人生从读书开始”……其实,即使不需要用这些名家的言论和经验佐证,我们也能清楚地感受到阅读对于我们自身成长的重要作用。

只是在当前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盛行的背景下,愿意并能够静下心来捧一本书细细品味变得难能可贵。一方面,快节奏的生活促使我们当中的许多人更愿意从手机、网络等新兴媒体摄取资讯,“一目十行”;另一方面,图书出版行业涌现出一些怪相,部分图书过于迎合人们猎奇的心理,缺失了品味的价值。但是这些并不是我们停止阅读或者远离阅读的理由,毕竟只要我们“想”,就总能有法子过上一种高质量的“阅读生活”。在阅读的对象中,“经典”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经典”,它们必然是经过时间检验过的,是经得起历史拷问的,往往在思想上给人以底气。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站在教育以外的角度来看教育。因此,我们的阅读不能仅仅局限在教育领域,管理、人文、科学等都应该有相应的涉及。因为生活的本质就在于丰富,而教育也是生活的组成部分。

深入反思。关于反思,叶澜教授有过这样一个为很多教师所推崇的观点:“一个教师写一辈子的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是自省的过程。古人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原本属于博弈中的术语,现在越来越多的被我们应用到自我反思中来,因为一个人最难认清的往往就是我们自己。

教育即意味着积累。但是只有积累而没有反思的教育无疑会造成“泥沙俱下”的现象。反思教学过程,我们才能更好地调整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从而以最科学的方法指导今后的工作;反思思维方式,我们才能及时摒弃不和谐、消极的想法,做到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反思行为举止,我们才能向着“为人师表”的目标不断迈步,不偏不倚。正如威廉·杜拉姆在《思维的革命》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假如一个人掌握了思维的力量,那么他就会加速成功的频率。”因为成长就是经验与反思的结合体,而我们都渴望着自我不断地成长。

坚持写作。有人曾说过:“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价值,不在于发表了多少文章,出版了多少专著,而在于它对你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了多少、改变了多少。”如果将读书比作吸收,反思比作加工,那写作就应该是最后产品的输出。它以吸收和加工为前提,同时也是前两个步骤的升华。因为写作的成果往往是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即使未能公开发表,但是当下网络的普及也会有助于我们保留下自己的“声音”,而这种“保留”其实就是对教育永恒性和传承性的巩固。

有写作经验的老师都知道,教育写作的过程可以看作为梳理和归纳的过程。在写作中还应该做到“心平气和”,要坚持“脚踏实地”。文章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格子需要一个接一个地爬,来不得半点浮夸与虚假。当然了,我们也深知,教育写作的过程更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过程,也需要一颗坚持不懈的恒心,有不惧退稿的毅力。跟加工产品一样,写作也需要有素材,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我们最熟悉的校园生活,恰恰给了我们无限的可能性——课堂小插曲、教学感悟、师生交流、家校联系等等皆可为文。而坚持的时间长了,思维也就自然而然地更广了,“信手拈来”、“妙手偶得”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积极交流。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们彼此交换,每人可以拥有两种思想。”交流的意义在于,思想碰撞的过程充满着未知的可能性,尤其在碰撞过程中擦出的火花所生成新的思想则更为珍贵。而且也只有交流,才能真正实现雅思贝尔斯所认为的“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一个人的智慧再丰富,与群体相比也是微不足道的。而且先贤早就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交流就是最好的“寻师”,一方面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表达出来,获得他人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我们又能在交流中从他人处获得启发以及对于疑惑的解答,还有他人宝贵的经验和技巧。随着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交流也变得更加方便快捷。QQ群,各类BBS论坛等使用越来越普及,我们足不出户即可近距离“触碰到名师”,可以轻而易举地打破地域的限制与其他地区的教师进行交流和切磋、研究与探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无奈。更何况交流还有助于我们发展友情、拓展人脉,有助于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多样与丰富。

教师要成长就要找好适合自己的支点,阅读、反思、写作、交流就是这样的支点。你找到属于自己的支点了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