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数据时代的教师,该何去何从

(2021-03-19 12:46:41)
标签:

教育

教学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仅正日益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习惯,同样以一种不可阻挡的态势影响了当下的教育生态。对于教育生态中重的要组成部分——教师而言,这种影响同样具有“不可逆转性”。

大数据时代的教师,该何去何从

那么,作为“大数据时代”的教师,我们该何去何从呢?

首要的是顺应形势,借助“大数据”的特性,优化教育教学行为。翻转课堂、MOOC和微课程是“大数据时代”教育变革的直接体现。而且随着越来越多地区的探索与实践,它们的支持者和受益者不断增加。显然,这种最直观的体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变革,符合当下社会群体对教育的要求。尽管这些变革的影响还没有实现全覆盖,但是我们至少看到了今后教育的趋势,即资源共享的时代走向。

当然了,资源共享的最终目的是有人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利用。那么这个责任自然落到了一线教师的肩上。何况,无论承认与否,我们已经不知不觉之中享受到了“大数据时代”的“福利”:想必我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已然习惯于通过网络收集自己所需要的资料和数据了。而这带给我们的启示在于,既然教师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么作为主体意识的学生同样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想要的东西,也包括找到老师想让他们了解的东西,有时甚至他们找的会远比我们的还要多、还要全面。

也正是考虑到这样的现实变化,作为青年教师,笔者在教学就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在增加学生阅读积累的同时,促使他们通过资料的收集进行一些特定的讨论。在前期统计的基础上,为全班46名学生建立了“语文学习群”,利用周末和假期时间发布与教学相关的课外阅读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美文欣赏。本学期,根据教材内容,已经组织他们欣赏了对于课文《春光染绿我们双脚》起补充作用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以及对课文《早》起补充作用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欣赏的同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因为网络的开放性,他们所谈的内容不会直接来源于网络,因为其他人同样会进行检索,这就使得他们必须结合自己的感受“真谈”。

作为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关注他们的心理。但是受制于学生在校时间的限制以及学生与教师这种特定的关系(很多学生会在我们面前让自己“变了个人”),很多时候我们想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但并不能掌握真实有效的信息。“大数据时代”造就了诸如微博、微信、QQ空间等“自媒体”平台的盛行,为我们了解到学生的另一面提供了现实基础。不少学生喜欢加老师为好友,而且往往他们离开学校这个特定的环境后表现得更加自如,身心发展都在不断变化着的他们总会在这些平台中留下“痕迹”,比如对于某个同学的抱怨、对于学科或者教者的“吐槽”,或者是直接写下自己高兴或者不高兴的心情等等。我们要做的就是从这些“蛛丝马迹”中理清他们的思绪和心理活动,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得益于这些平台中获得信息,笔者近期巧妙地解决了两位同学之间的矛盾。

一个顺应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借助于“大数据时代”的东风,如此,我们才能“比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发现真正的学生”,也才能更加及时地发现教育的内在规律。否则,很容易成为一个“out”于时代的落后者。正如著名学者魏忠说的那样:“在这场教育的革命中,最可怕的教育不是没有教育资源,也许是:毫无天分的教师还在勤奋地工作。”

诚然,时代的潮流需要顺应,但是盲目地“随波逐流”同样不可取。面对“大数据时代”对教育的变革,我们在拍手叫好的同样也应当保持一份警醒。正如上文所提及的,“大数据时代”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可是真正把资源用好的还是人。何况“新技术并不能取代老师,而是重新定义了教育。”当我们鼓励学生自主进行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解答时,不能忘记他们还是“儿童”的现实,既有技术手段方面的不足,也存在思维方式的限制,如果给了其自由而不加以限制的话,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教学过程中,这种弊端就已经有所体现。布置的家庭作业中只要有需要动脑思考的主观题,不少学生就直接跳过自己思考的过程,而去向网络“求救”。这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本该彰显个人智慧的问题变得千篇一律,毫无生趣。而且单从语文教学来看,因为其主观色彩的浓烈,生成了很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有时候,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哪怕是坐姿或者是语气的变化都能够给予教师相应的反馈,让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尤其是群体学习过程那种直接面对面地交谈、讨论,在教师和学生直接会形成一个看不见却能够起熏染作用的“语文场”,会大大激发二者共同学习的激情,也有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如果这种具有“现场感”的学习变成了单纯对着视频的单向学习,恐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要知道,人都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处于心智尚未成熟阶段的学生尤甚。就像北大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在《一辈子的道路,决定于语文》说的那样:别的课我不懂,但深知语文课不能对着空气讲,“现场感”很重要,必须盯着学生们的眼睛,时刻与之交流与对话,这课才能讲好。只顾摆弄精美的PPT,视在场的学生为“无物”,这不是成功的教学,也不是称职的教师。

无论怎么,“大数据时代”已经来到,不排斥、不逃避,“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应该是我们当拥有的态度。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教育的沃野上自由行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