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七项技能之五:强化技能
(2020-10-09 12:31:28)
标签:
教育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五、强化技能
强化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可能性的力量称为强化”。强化是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调不可缺少的关键。
强化的理论基础,早先源于条件反射和反应性条件反射、刺激和反应理论。现代又源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中的信息强化理论。
所谓强化技能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一系列促进和增强学生反应和保持学习力量的方式。
1、强化技能的目的
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将注意力集中到教学活动上,防止和减少非教学因素刺激所产生的干扰,提高学生注意的持续性。
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激起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
在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活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
形成和改善学生的正确行为,如遵守纪律、正确观察等,使学生的努力在心理上得到适当的满足。
教师要研究学生,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以便进行适合于学生心理特征的强化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会有某种个人的色彩。教师若能在强化的同时关注他的心理特征,会更有助于增强强化的效果。另外,同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心理状态也不同。教师在给予强化时也应考虑这种不同的因素。
2、强化技能的类型
强化技能的方式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诸如激励赞扬的语言,期望称赞的目光与眼神,赞美的手势,会心的微笑,以及利用面部表情、体态和活动方式,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最佳环境,增强情感的感染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情绪。强化技能主要有语言强化,活动强化,符号强化等类型。
(1)语言强化
它是教师用语言评论的方式,如表扬、鼓励、批评。语言强化一般有三种形式:口头语言强化、书面语言强化和体态语言强化。
(2)活动强化
学习是一种艰苦的脑力劳动,硬逼着学生去做,就会使他们感到枯燥、厌烦,把学习看成一种苦涩的事情。
(3)符号强化
符号强化又称标志强化。教师用一些醒目的符号,色彩的对比来强化教学活动。
3、强化技能的应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强化技能时,应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1)多样性
(2)个性化
(3)针对性
(4)实效性
4、应用强化技能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
(2)恰当性原则
(3)情感性原则
(4)及时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