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现有的进展与未来的突破
(2020-09-07 13:17:46)
标签:
教育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冯大鸣
在我国教师分布的版图上,农村教师占据着半壁江山。据2005年的统计资料,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有540多万,占全国中小学教师总数的53%。这540多万教师任教于38万所农村学校(占全国中小学总数的80%强),承担着l亿零8百万农村学生的教育教学任务(占全国中小学生总数的54%强)。显然,没有农村教师的专业化,中国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专业化。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我国城乡教师专业素质是不平衡的。无论在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等指标上,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水平上,城乡落差都是显著的。正因为此,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也因为此,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需求就更为强烈,其研究成果的现实意义也更为突出。
一、现有的进展与特点
如果以研究主题以及探讨的核心问题为依据,近年有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和研究报告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的研究和农村教师生存处境与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
1.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
在近年发表的有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论文和研究报告中,最集中的主题就是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对策,这可以参见张文兴,李炎:《农村教师生存状况调查及应对之策》,《四川教育》2004年2期;王世军,徐中仁:《当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10期;蔡国飞:《农村城镇中学教师校本教研能力的调查研究》,《常熟高专学报》2004年6期;严燕飞:《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的经济学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7期;阮为文:《促进农村中学教师专业态度发展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5期;阮为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6期;田俊友,王秀梅:《直面制约因素,坚持以县为本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科学》2005年4期;韩清林:《整合县级教师培训机构构建县级区域性教师培训资源与学习中心》,《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6期;吴文珠:《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群体素质的构想》,《教育与职业》2006年5期;王国强:《面向教育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个案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期;刘国勇:《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问题探究----农村高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研究报告》,《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3期;刘君晓:《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思想状况的调查分析》,《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1期;朱永新:《农民教育和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教育研究》2006年5期;张军:《关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教育探索》2006年2期;罗志琳,银熙惠:《对我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2001-2005年)的初步评价》,《贵州教育》2006年2期;李录琴,常宝宁:《西北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状况调查报告》,《中小学教师培训》2007年3期,等等。这些研究采用历史回顾、政策分析、现场观察、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及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多种手段,研究了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所面临的困境。综合这些研究文献来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教师专业素质相对偏低,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合格师资缺口较大。
(2)农村教师的学历提升有水分,所学非所用,不能真正弥补教学能力缺口的情况较普遍。
(3)农村教育经费短缺,农村教师工作负担重,但待遇偏低,工学矛盾突出。
(4)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受地域限制,缺少必要的经费支持,也难以分享优质培训资源。
研究者们所提的对策建议,也基本是对应上述四个方面的,包括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减轻农村教师过重负担和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解决农村教师学历提高中所学非所教的问题、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以及农村教师有更多机会外出培训学习等等。考察这些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三个特点。
第一,这些文献所甄别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以及提出的对策建议基本是大同小异交叉重复的。由于此类研究大多是基于区域性的问卷调查,这些区域累加起来又覆盖了我国东部、西部和中部的许多省(市、自治区),因此问题的重复恰好说明目前各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具有共性。研究虽出现较多交叉重复,但并不因此而降低这些研究的价值。
第二,正是因为各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难具有共性,而且与近年国家教育督导报告发现的问题有较多的吻合,因此上述研究文献的大部分对策建议已为我国政府所采纳或正受到高度重视。一定程度上说,这些研究已经对我国的教育行政决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它们的社会贡献和应用价值已经得到了体现。
第三,研究的取向略显单一,基本上是考虑通过由外到内的救济路线来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同时,研究方法手段也比较简单,一是问卷的对象基本限于农村教师本身,许多调查结果缺乏其他人群(如,家长、学生、教师管理部门等)的态度、观点的佐证;二是比较多的是表象的描述以及对现状的忧虑,不少研究对问题成因的分析还缺乏足够的深度,提出的对策建议也似乎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
2.农村教师生存处境与专业发展关系探讨
在有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部分研究报告和论文侧重探讨或部分涉及了农村教师生存处境与专业发展关系的问题,这方面可参见,林长富:《管、导、训是贫困山区“校本培训”的重要途径》,《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8期;郝国昆,田第元:《县级培训机构实施继续教育的困难及对策研究》,《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4期;夏明香,黄晓玲:《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新任教师现状调查及分析》,《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l期;林健:《本土化教师培训模式建构初探》,《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年5期;严燕飞:《中学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动因的经济学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7期;陈清明,连文华:《村小课改的困惑与对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1期;巫新秋:《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部“瓶颈”分析》,《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1期;刘飞燕:《关于农村教师专业化的思考》,《甘肃农业》2005年12期;刘世民,王义宝,王官诚:《生存状态与教师专业发展----基于四川农村地区教师调查的分析与思考》,《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9期;王勇鹏:《论当前农村学校新课改可能面临的文化困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6期:李晶:《教师需要什么样的培训方法----对2004年京郊骨干教师培训的反思》,《北京教育》2005年4期;叶庚申:《农村小学教研组活动的几种现象与思考》,《教学与管理》2005年2期;吴文珠:《提高农村中小学师资群体素质的构想》,《教育与职业》2006年5期;四川省教科文卫工会课题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关于四川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10期;李峻,刘玉杰:《甘肃六贫困县农村教师工作状态的调查与反思》,《基础教育参考》2005年1期;阮为文:《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6期;冯文举:《关于西部农村初级中学教师队伍现状的思考》,《教育论坛》2005年12期;曹留成:《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探析》,《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2期等。这些研究所发现的农村教师生存处境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大致有四个方面。
(1)农村教师管理部门和学校领导的教师管理方式相对简单而风格偏向专制,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2)农村教师长期的工作环境,决定了教师习惯于依赖教材和教参,还没有自主探寻扩展性资源的习惯。
(3)农村交通不畅信息不灵的生存处境,使教师长期处于挑战少、危机感低的氛围之中,与处境伴生的惰性影响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4)农村文化人口密度低,教师在周围人群中文化地位高,受到比城市教师更多的尊敬,削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
我们可以将这类研究的特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第一,与前类研究所关涉的教育经费、办学条件、教师待遇相比,这类研究所发现的问题多半不是调研数据直接显示的,而是比较多地加入了研究者自己的思考与推论。正因为此,上述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是否普遍存在?其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程度究竟有多大等一系列问题都将受到进一步的询问与质疑。同时,由于这些问题还不那么直接而显性,目前还不是政府的主要关注面,因此这类研究的社会应用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第二,这类研究虽然尚未受到政府的正面关注,但从研究意义来说,并非微不足道。在上述四个影响因素之外,有的研究还得出了进一步的研究结论:一些城市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需要与农村本土的实际相结合才能产生效果;过度仿照城市教师的教学方式会使农村教师变成对他人设计的方案进行解释的技术员;不仅要让农村教师感到负有专业发展的义务,更要唤醒他们专业发展的权利意识;并非所有农村教师都对生存质量有很大的抱怨.生存质量是一种主观的感受,等等。从某种意义上说,上述农村教师生存处境与专业发展关系探讨已经涉及很多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问题,其意义并不亚于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对策的研究,甚至可以说意义更为深远。
第三,这类研究虽然对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问题已有所触及,但这些研究还存在着感想式、琐碎性的问题,还比较缺乏系统的研究设计、科学的分析框架和必要的理论平台的支撑。不少研究在调查和描述了农村教师生存处境或专业发展环境之后,常常以简短的感想式议论来代替逻辑严密的深度分析,从而影响了研究结论的科学性与说服力。
二、未来的突破与改进
我国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真正受到关注虽不过数年,但已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就此而言,令人欣喜。不过,正如前文所分析的郧样,现有的研究进展还存在诸多不足,还难以满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实践的需求,特别需要在研究力量、研究取向、研究深度等几个方面做出进一步的突破与改进。
1.研究力量的加强
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才开始的,初期的研究者大多来自重点师范大学和大城市的研究机构,开始的研究较多地集中在了解西方国家教师专业发展的动态和消化西方国家的研究成果,对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关注很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真正受到关注,是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3年发布之后才开始的。近年来,尽管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但受研究惯性的影响,国内一些重要的研究力量还没有参与进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相对薄弱的现状。因此,要加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力量。一是要改变研究界较多关注城市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现状,提倡各重点师范大学和主要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更多地到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场开展研究。二是通过更多组织招标的方式,对研究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提出更高的要求。三是通过组织更多高层次的研讨会,汇聚现有的研究力量,分享现有的研究成果并进一步吸引更多的研究人员参与进来。
2.研究取向的丰富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那样,现有研究在研究取向上还显得比较单一。绝大部分研究均以由外到内的取向来研究问题,在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上。基本上局限于外部救济、外力塑造的思维路线。事实上,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既有赖于客观的外部条件(有关的政策、制度、资源等),也有赖于主体的内在因素(态度、行为等)。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既需要依靠政策、制度等外塑性的推动,更需要主体内生性的态度和行为做出恰当的回应。另一方面,研究的取向一旦转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内生性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力就会凸现出来。现有的研究虽也有对文化因素的间接提及,但终因受研究取向的制约,多以简短的感想式议论来代替真正文化维度的研究与分析。基于此,研究取向的丰富应是今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突破和改进的又一方面。
3.研究深度的开掘
自2003年以来,教育部及各省(市、自治区)教育行政部门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直接或间接推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截至2007年,这些政策措施已经多达7个方面:l、以“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2、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3、城乡学校之间的校际对口支援;4、城市教师专业职称晋升前的农村支教;5、城市骨干教师到农村短期执教或远程执教;6、高校毕业生服务农村教育计划;7、组织师范生到农村实习执教等等。在上述政策措施推出之后,近年有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中提出的许多困境已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这一实际状况的变化,必然要求今后的有关研究超越以往问题----对策的一般探讨,进一步开掘研究的深度。为保证研究的深度,应更多地关注指向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微观问题的研究选题,采用更小的研究切入口,强调研究以解决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旨归,并应特别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研究工具的精细化。【9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