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2020-09-07 06:41:18)
标签:
语文作文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朱冬民
【策略解读】
“观点具有启发作用”主要指观点要富含哲理,具有思辨性。就是说,或观点新颖独到,使人看后豁然开朗;或观点较为辩证,使人读后加深了对某个问题认识的深度;或观点虽不全面,但使人读后派生出对某个问题其他侧面的思考,拓展了对这个问题认识的广度;或观点引发了人们的联想,从而丰富了这一观点的内涵,等等。
1、观点要能阐发自己的独特理解。所谓“独特”,就是要使文章的观点另辟蹊径,别开生面。所以,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必须想他人之未想,言他人之未言。避免写那些陈词滥调,避免空谈泛论。
2、观点要能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要想“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能够引起读者的关注,观点就应具有较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性,甚至可以说是人们关心的焦点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考写作,必须迅速把作文试题的话题或命题,与反映和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联系起来。不论面对什么题目,都要首先想一想,为什么当今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文章要反映或解决当前存在的什么问题?这样,人们才会关心它,才会研究它,才有获得启发的前提。
3、观点要能够把一般认识提升到新层次。做到“观点具有启发作用”,就要鞭辟入里,入木三分,抓住问题的症结,把问题说到点子上,抓住事物之间最关键最本质的联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用正确的方法论看问题,站在一定的高度看问题。
4、观点要能打破传统的思维模式。考生只有彻底打破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才能激发起自己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多极思维、立体思维;也只有这样,在我们的文章中才能阐发出全新的、发人深思的观点。
5、观点要能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世界上事物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如果能够弄清一个事物产生的辽远而广阔的背景,那么就不难摸清这一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若能理清与之联系着的事物,则透视这个事物也不会是什么难事了。
【思维导图】
理解独特→引起共鸣→提升层次→打破思维→预感趋向
【例文解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2014年湖北高考题)
游客们来到山脚下,这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游客问下山的人;上面有好看的吗?有人答没有,有人答有。
于是有人留在山脚赏景,有人继续爬山。来到山腰,这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问下山的人:上面好看吗?有人答没啥好看的,有人答好看。
于是有人在山腰流连,有人继续攀登,来到山顶,只见云海茫茫,群山隐约。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
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主见者,得风景
山下有山下的风景,山腰有山腰的风景,山顶有山顶的风景,但却总是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那些听信了别人的游客失去了欣赏更多、更美风景的机会,而那些有主见能独立思考的游客则欣赏到了不一般的风景。所以说,有主见者,得风景。登山如此,人生更是如此。(由材料开篇,提出论点且点题)
有主见,独立思考,不是说一概否定别人,比如搞科研,一个人如果不接受前人的成就,就自以为是地去瞎摸乱撞,很可能自己辛辛苦苦地研究了很长的时间,以为有了什么新的发现,但这所谓新的发现,却是在几十年前别人就早已发现的了,结果白费了力气。有主见,独立思考,是说我们生活在纷扰红尘,遇事应该科学冷静地分析判断,切忌盲目随风,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别样的风景。(用现实事例,阐释的观点具有启发性)
东坡先生曾说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是大勇敢大智慧者的至高境界,其从容镇定,坦然平和之态,自然不是一般人能比得的。芸芸众生,平常百姓,只要生活平静,便是一种满足,然而生活中总会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变故出现,又该怎样面对呢?我们都是普通人,不敢与东坡公的智勇相攀,然而普通人并非就可以没有主见,因为只有做一个有主见的人,才能让我们对外物有一个较客观的认识,从而找到我们应恰当处之的心态和行为。否则,空遗杞人忧天的笑柄,岂非得不偿失?(运用古代事例,转入说理论证)
还记得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之后的抢盐事件吗?“多吃碘盐可以防辐射!”一句谣言“三人成虎”,从城市到乡村,超市商店的碘盐被抢购一空,部分商家趁机哄抬物价……幸好政府权威部门以及媒体立刻作出了反应。还有那个“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的谎言,也曾令多少人趋之若鹜,没有主见,不能能够独立思考如何才能演绎精彩的人生,如何才能不断地走向文明和进步!(列举多个反面现实事例证明论点,论证坚强有力)
人类早已有坚持自己的主见并以科学的观念和行为立世并推动社会进步的巨人在。轻重不同的物体是否同时落地,罩在亚里士多德伟大的光环里,人们盲从了两千年,终于在著名的比萨斜塔上,伽利略用自己的试验向世界展开了科学与主见的力量带来的别样风景;熊熊烈火没有吞噬掉那个目光坚毅而冷静的青年布鲁诺的目光,万物神造论的桎梏没有限制住达尔文探索的脚步,进化论的思想光芒已经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他们用自己的主见,用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大风景。(列举多个历史事例,与上段形成正反对比论证)
我们从来没有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还有更广阔的空间需要去探索,因为我们的生命和生活中总是会伴随着变故和困难,这就需要我们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去解决。无论是回顾历史,还是面对现实或者未来,都需要我们遇事拥有主见,能够独立思考。有主见者,得风景。(总结全文,得出结论,给人以启发作用)
【解析】
这篇材料作文题目较务实,更强调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题目贴近生活,学生在立意、择体、选材、构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障碍或困难。
对于材料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以用“由果溯因法”“多向发散法”来审题立意。
【作文失误】
误区之一:局限于自我经历、体验,写作时以自我为中心,对自己由小学而初中而高中的生活琐屑津津乐道,表现出低幼化倾向;
误区之二:思想僵滞,不能进行辩证思维,绝对化,讲蛮话,以偏概全,强调一点,不计其余;
误区之三:夜郎自大,自以为是,陈词滥调,老调重弹,人云亦云,老生常谈,拾人牙慧;
误区之四:意多乱文,千丝万缕找不到头,千言万语抓不住纲,东扯葫芦西扯瓢,不知所云;
误区之五:大而无当,夸夸其谈;
误区之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审题不深入,看不到命题人的价值取向和隐性要求,流入浮浅。
【模拟试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卑微者不是指一个人成就、地位的低下,而是由于卑微导致的人格低下。高贵者也不是指一个人功高盖天、名可盖地,而是灵魂高贵而导致人格崇高。把自己的灵魂放在一个高度,按这个高度去追求、去奋斗。灵魂与伟人等高,心中就会装进整个世界;灵魂与英雄等高,心中就会生长勇敢无畏;灵魂与智者等高,心中就会开满智慧的花朵。生活中,我们或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处于成就不高、地位低下的境地,但是,我们的灵魂应该站在高处,屹立于高天。
请以“灵魂在高处”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拟题目,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
这是一篇材料型的命题作文,审题时,可根据材料的提示,根据要求构思立意。由材料可知,“高处”指的是灵魂高贵而导致人格崇高,然后按这个高度去追求、去奋斗,要做到包容、勇敢、有智慧。灵魂,可以理解为我们的思想。写作时,可写记叙文,也可写议论文,要注意话题不等于题目,故要注意拟一个出彩的题目。能围绕“灵魂在高处”这个话题,从人生的追求、包容的性格、勇敢与智慧等角度去谈即可。要注意适当运用名人名言古典诗词等。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人头攒动的旅游景区,乘坐观光缆车上山下山的游客络绎不绝。缆车给游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和议论。
有人说:“缆车真好,一路轻松游览,居高临下,极目楚天。”
也有人说:“坐缆车是轻松,可一路摇摇晃晃,让人提心吊胆,哪有心情赏景呀!”
还有游客说:“这缆车太快了,还没看清美景,就匆匆过去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不得抄袭。
【解析】
这是一道只有材料没有任何提示语、话题及题目的作文试题,又是一道极具生活内涵的开放性的作试题:材料来自于游客观光中的心态与认识,首先给考生一种亲切感;游客各具己见的看法则开启了考生的思维,引导他们思考社会、人生、历史、未来及人文;而“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任选一个角度”又为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特长提供了空间。立意角度一:心态决定命运,对待问题的态度,这不仅关系到事业是否成功,甚至还影响着健康与生命。与其悲观消极、自怨自艾也与事无补,不如调整心态,获得一份快乐。立意角度二:既然某种现实已客观存在,我们也无力扭转,倒不如转换一下思路,化悲观为乐观,追求一种自身的快乐与幸福,达成一种和谐境界。立意角度三:生活中为人做事,都应以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这样就能造就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生活或工作中遇到问题时,乐观的人就会积极地寻找攻克的方法,加以化解,从而收获成功。
(语文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