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实践层面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2020-09-05 21:58:23)
标签:
教育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熊建立
一、在反思中提高
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核、检查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既不是某一课堂教学精彩片段的“回放”,也不是某种教育情景的“回顾”,而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反思、深层思考和专业跟进,在实践中感悟,在体验中升华,探索解决各种教育现实问题的新途径、新思路、新知识、新方法。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教有叙事、教学后记、教案分析是常见的教育教学反思的表现形式。请看下面这则教育叙事。
早读课上,春满又迟到了。我忍不住当着全班的同学嘲弄了她一句“难道你家的太阳也睡懒觉?”大家听了哄堂大笑。春满脸红红的,低着头走到位子上。
第二天,批阅她的日记时,我愣住了。她写道:“老师,这次我迟到不是因为睡懒觉。早晨妈妈发烧,我去给她买药,跑了一大圈才买到……”这下轮到我脸红了。学生对父母有孝心,我对孩子的爱心呢?我充满愧疚地在她的日记后写道:“孩子,请原谅老师的粗暴与武断。你没有‘迟到’,迟到的是老师的爱心呀!”我当着全班同学郑重地向春满道歉,教室里掌声一片。从此春满再也没有迟到。
教师反思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的双重角色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展示的过程——既是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引导者,又是评价者;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通过日常生活实践的思考,促进教师在反思中研究,并形成一种自我意识和自觉行动。
二、在研究中成长
我们常听到老师抱怨现在的孩子难教,却不考虑自己的教学方法,说明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够,教师要用专业的眼光来看待日常教学。教师要成为研究者,首先要有敏感的问题意识,而问题意识和开放意识是新课程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要让教师在实践研究中提升专业素质,作为学校,应当搭建研究的平台,如制度建设、活动开展、成果展示等,还要用机制予以保证,留给教师发展的空间。在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用情感获得专业发展的基础,用能力促进专业发展的跨越,用精神实现专业发展的升华。
促进教师群体素质提高较好的常规的校本研究形式,就是多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学科研究课。它是以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为目标,由学校组织的集体性的推敲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行为的校本教研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研究课应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教师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中课堂评价的改革,更要考虑这样处理的理论依据,毋庸质疑,研究课将会促进教师个体和群体教育素养的提升;第二,研究课是一种集体性的教育创新活动,是一个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境界的过程,它比较集中地体现了“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师同伴互助、共同研究、与新课程一起成长的理念;第三,研究课是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生成的过程,研究者之间关系平等、心理相融,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协助。
三、在探索中进步
教育教学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是否在自己的工作中迈出了探索的步伐。大胆探索、锐意进取,是教育教学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是调整教育不同因素使教育呈现新形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感到自己原有的做法不奏效了,以往的经验不再灵验了,需要在不断的探索中重新塑造自我,用新的角色定位应对新的问题情景。事实也证明,先行先试的教育教学探索者。也往往是改革的率先垂范者与新教师形象的代言者。要想在教育教学的探索中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必须要实现自我开放,加强教师集体之间以及在课堂实施等活动中的专业切磋。
1、交谈。信息和经验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被激活,才能实现增值。只要源源不断地从同伴中获得专业信息,借鉴和吸收教育教学经验,才能丰富和发展自己,工作才会少走弯路。
2、协作。协作强调团队精神,要发挥每个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让大家在互补共生中共同成长,也让大家在互动合作中成长。
3、帮助。教学经验丰富、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教师,要热情帮助,悉心指导青年教师中没有进入角色的教师,通过师徒接对等方式促进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