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题十大采分点(1)
(2020-08-10 07:14:32)
标签:
语文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邱云
采分点之一:一词多义
古代汉语的词语大多是多义的,这种一词多义的现象常常是翻译题考查的重点。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具体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一定要掌握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重要实词的基本义项(我个人认为120个还远远不够,至少有重点积累300个)。在具体翻译时,我们一定要注意结合语境从众多的义项中选择出最恰当的一个进行翻译。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复习备考中要对词语的不同义项加以区分辨别。比如:
(1)先生以为经学本于文字训诂,刊布许氏《说文》于安徽以教士。(2014年高考安徽卷第7题第句)
(2)甲知能为己直,乃敢告,盖杀人者,富人陈氏也。(2014年高考广东卷第9题第句)
(3)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2014年高考湖北卷第12题第句)
(4)皆不能易吾侯之议也。(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C项)
【分析】(1)句中的“本”字是个多义词,常见的义项有:根本、基础的东西;本来的、原来的;根据;底本、版本。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本”字在这里取“根本”义项才最恰当。
(2)句的“直”字是个多义字,常见的义项有:不弯曲,伸直;正直;遇到、面对;价值等。从语境来看,前面说刘敞觉得王甲案有冤情,这里应该是“伸直、伸冤”的意思。
(3)句的“援”常见的义项有:拉、拽;攀折、摘取;帮助、救助;引荐、举荐等。根据后面接的“裾”字揣测,此处用“拉、拽”义项最恰当。
(4)句中的“易”字是个多义字,常见的义项有:换;改变;容易;轻视等。根据上文语境,是说滕子京太守提议修建偃虹堤,逐级上报,他们都没有改变滕子京的决定。此处“易”为“改变”意。而命题老师设题翻译为:(各级官员)都不能轻视滕侯的具体策划。故意把“易”理解为“轻视”,所以这一项是错误的。
【参考译文】(1)先生认为经学的根本就在于文字的解释,在安徽刻版印行许慎的《说文解字》,并用(它)来教授读书人。
(2)王甲得知能为自己伸冤,才敢以实相告,原来杀人的是富人陈氏。
(3)有的乡民拉着吴德基(南康丞)的衣襟与他你我相称,他也不斥责。
(4)(他们)都不能改变我们太守的主意。
【备考指导】1.注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特别是要掌握常见一词多义的典型例句,见到一种新的解释就记录下来,这是文言文一词多义的复习方法之一。积累丰厚,才能运用自如。如“爱”:爱。动词。如:“父母之爱子也,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喜欢。动词。如:“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阿房宫赋》)吝惜,舍不得。动词。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
2.利用具体语境推断词义。一词多义的词义都是指其在一定语境中的某个义项。故须学会利用上下文来推断实词的具体含义。据此推断出来的词义,代入语境又合情合理,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如《师说》中“吾师道也”的“师”指学习,而“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的“师”指从师。
3.略识词义引申知识。一词多义基本属于词义引申,有其规律;认识这种规律,有助于揣摩推断词义。如“引”,是个指事字,本义是“开弓”,即“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是说君子张满了弓却不发箭。开弓是以弦带箭导向后方,所以引申出“导”、“领”的意义,如《史记?项羽本纪》:“汉王则引兵渡河。”开弓是把弓拉开,形状变长了,所以引申出“延长”、“伸长”的意义,如《孟子?梁惠王上》:“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引领而望之”是说伸长脖子期待他。开弓是把弦和箭向后拉,所以引申出“引退”的意义,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引车避匿。”“导”、“引领”、“延长”、“伸长”、“引退”等意义,都是从“开弓”的形状直接引申而来的。
采分点之二: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某些词会失去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而临时具有了某种语法功能,相应具有了某一新的意义,临时充当了另一类词。翻译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题专家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因此,我们在翻译文言文的时候,一定要认真把握,仔细辨别。常见的词类活用现象有: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作状语),动词活用(为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我们在翻译文言文遇到含有词类活用的句子时,一定要先判断出词类活用的类型,然后据此推断其意义。比如:
(5)贼张敌万窟穴其间,立绝不与通,故楚粮道愈梗。(2014年高考辽宁卷第7题第句)
(6)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2014年高考湖南卷第9题第句)
(7)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2014年高考全国大纲卷第11题第句)
(8)上读表,曰:“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乃赦,不问。(2014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第句)
(6)句中,“名”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为“给……命名”。其实这里有一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规律,即一个名词后带代词如“之”,这个名词往往活用为动词。当然句中的“雨”也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应理解为“下雨”。
(7)句中,“重”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重视”。
(8)句中,“活”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并且还要理解为意动用法,意为“使……活命”。
【参考译文】(5)盗贼张敌万在这中间建造巢穴,赵立坚决不跟他往来,所以楚州运粮的道路更加阻塞。
(6)(房屋)已经建成,天上正好下起了雪,于是用“雪屋”给它命名。
(7)近来这一职位不被重视,因此任用卿以重视此官,你不要推辞!
(8)皇帝读了奏表,说:“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备考指导】1.掌握基本知识。对文言实词词类活用现象的基础知识应有一个系统的梳理,掌握这类活用的性质特点与基本规律,结合语境进行正确翻译。如形容词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可译为“认为……”、“以……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2.在阅读、翻译训练过程中,对文言材料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应予以及时整理,摘录到专门的笔记本上,以便强化识记,加深印象。
采分点之三:古今异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词语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造成古今意义不同。有的已扩大,有的已缩小,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改变,有的词义已经转移,有的名称说法改变。因此,我们在翻译时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异义的词语,特别是那些与现代汉语中的书写相同但意思和用法完全不同的词语。要根据原文的语境确定词义,千万不可以今译古。否则,就会出现错误。比如:
(9)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2014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第句)
(10)乡里人皆欷?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014年高考天津卷第13题第句)
(11)予发书按图。(2014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第A项)
(12)淳安公主赐田三百顷,复欲夺任丘民业,文力争乃止。(2014高考新课标卷第7题第句)
【分析】(9)句中的“利弊”是个偏义复词,在这里的词义偏向是“弊”,“利”没有实在意义。
(10)句中的“涕”字,古今异义,在这里意思是“眼泪”,不是现代汉语中的“鼻涕”的意思。
(11)句中的“书”字今义有“成本著作”、“文件”、“写字”等意思,而古义有“书信”、“时间久远”、“仰攀婚姻,特指娶公主为妻”等。这里就是“书信”的意思。
(12)句中的“力争”在古代是“极力争辩”的意思,在现代有“尽力争取”的含义。
【参考译文】(9)徐君逐条列举了赋税中的弊端呈给巡抚张公,张公看了打着拍子赞赏说:“这是真正的读书人。”
(10)乡里的人都叹息流泪说:“这个人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依靠的人了。”
(11)我打开书信并查看洞庭之图。
(12)淳安公主有三百顷皇上赏赐的田地,又想夺取任丘老百姓的产业,韩文竭力抗争才让这事停止下来。
【备考指导】1.积累古今异义词。借助教材注释识记古义,如记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中的“走”指逃跑而非行走。
2.重点关注古今同形异义的双音节词语。
3.借助成语识记古义。如成语“短兵相接”中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这个古义。
4.翻译一个词首先想到的应该是这个词的古义,除此之外还要检验这个古义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与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