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分析与复习备考策略
(2020-06-11 05:37:36)
标签:
学习复习方法语文 |
分类: 学好功课 |
林承雄
【考情概览】
2016年全国高考共有9套语文试卷,其中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三套,另有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山东分省自主命制六套。9套语文试卷中共有古诗鉴赏试题9道,涉及古代诗歌12首(含比较阅读文本)。(参见下附表格)
下面拟就古诗鉴赏命题选文特点、考点分布、题型新变三方面试作扼要梳理、分析。
一、古诗鉴赏试题选文特点:更亲睐唐宋诗词,更突出重要名家作品。
纵观9套试卷所选古代诗歌文本,从体裁看,涉及古风、律诗、绝句、词、曲,其中唐诗4首,宋诗5首,宋词2首,元曲1首。朝代上至唐朝,下至元代,而以中学语文课本出现过的名家居多,诸如李白、杜甫、王维、辛弃疾、陆游、刘克庄等。选择重要作家的非常见作品作为古诗鉴赏命题文本,是今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在文本选择上的一个鲜明特点。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全国卷在古诗鉴赏文本选择上不拘泥于格律诗,也涉及五言古诗以及七言古诗的节选。从题材看,涉及山水诗、田园诗、即景咏怀诗、宴饮应酬诗等。
二、古诗鉴赏试题考点分布:着眼于诗歌内容与思想情感理解,突出手法与语言鉴赏。
通览9道古诗鉴赏试题覆盖的考点,可以发现,诗意理解(含字意、句意、联意、意象、思想情感)、手法(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语言鉴赏等仍是高频考点。
9道古诗鉴赏试题考查到的表现手法主要有:用典、照应(全国卷I),用典(江苏卷),铺垫(全国卷II),衬托(北京卷),动静结合、寓情于景(天津卷),对仗(上海卷),对偶、拟人、对比(浙江卷)、拟人、排比(山东卷)等。常见修辞手法的辨识与表达效果的理解,仍是考查的重点内容。对于古诗表现手法的鉴赏,今年的一些试题在设问上出现间接设问的新变化。例如浙江卷第22题:“这两首诗在叙事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这道试题要求考生分析两首诗的叙事特色,考点指向于表现手法,而设问的是“叙事特色”,考生在解答时,就得依据文本先作出“叙事特色为何”的判断。从所供文本看,两诗叙事都用了对比、都采用“北来人”的口吻叙事,都在叙事中流露出个人情感。
思想情感的理解与分析,是高考古诗命题的重点。着眼于篇章内容的整体或局部感知与分析理解,是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比较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全国卷I的两道试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前者要求解说前四句描写的景象特点并指出其用意,将内容理解与表达效果分析相结合;后者要求结合典故分析思想感情。再如,山东卷第(2)小题:“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这道题也是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本,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再如,上海卷的第(3)小题:“全诗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情感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这道试题不仅要求考生解析诗歌所表现的作者的情感内涵,还要结合具体诗句赏析这些情感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这样设题更要求考生具备整体感知文本,具体分析文本的能力。
语言鉴赏方面,“响字”“诗眼”是考查的重点。“响字”是指诗词中读音响亮、形象鲜明的字眼。“诗眼”是指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今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多有涉及“响字”与“诗眼”赏析的试题。例如全国卷III第(1)小题:“诗的颈联(‘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这道题实际上是针对该联的出句与对句中的“响字”,让考生比较不同用字在传情达意上的细微差别。又如天津卷第(1)小题:“‘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这道试题是利用诗歌文本的异文现象,让考生比较赏析诗句中“响字”的表达效果。再如天津卷第(3)小题:“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这道题抓住诗中体现情感倾向的诗眼来设问,要求考生立足全篇解析“闲”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鉴赏试题题型新变:比较阅读、互文阅读渐成气候。
9套语文试卷中共有3套涉及比较阅读与鉴赏,分别是:全国卷III的曹翰七律《内宴奉诏作》与辛弃疾词《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之情感基调相异点的比较,北京卷的陆游的七律《西村》与《游山西村》之内容异同点的比较,这些都共同体现了课外与课内古诗阅读的联系;而浙江卷的则是同一作者两首诗歌(同题)《北来人二首》在叙事特色方面的共性的比较。此外,北京卷古诗鉴赏的第(2)小题还采取了延伸阅读的形式,即就陆游《西村》诗中“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的“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为考点让考生辨析、选择其他的来自不同作品的四联诗句中同样具有“声色兼备”特点的一项,这样设题,无疑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更有利考查考生的古诗阅读积淀。比较阅读鉴赏可以采用主题题型,也可以采用客观题型;用于比较阅读的文本或者直接给出(如北京卷),或者需要考生通过回忆获得(如全国卷III);这些题型及文本呈现形式的变化值得考生注意。
2016高考古诗鉴赏试题一览
http://img.zxxk.com/2016-7/ZXXKCOM20160725100038286
随着使用全国卷的省份增多而分省自主命题省份锐减的大趋势,可以预见2017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的演变将可能更多地体现为国家卷古诗鉴赏试题的演进走向:选文方面体现名家作品与体裁多样化,选择盛唐时期的作品;设题指向强调诗歌文本的整体感知,突出诗意理解与思想情感分析,着眼于手法与语言的鉴赏,注重比较阅读及与教材关联;试题设问角度与形式更灵活等。这些因素预计在2017年高考古诗鉴赏命题中仍会继续凸显。
【备考指导】
通过梳理、概述与分析2016年高考古诗鉴赏试题的命题特点,下面对2017年高考古诗鉴赏复习备考,提出三点建议:
一、立足课本,夯实基础。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试题虽然所选文本是在课本以外,但它总以这样那样的方式与课本建立联系。因此,复习备考阶段,应高度重视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歌篇目的系统复习梳理。对于课本(包括选修与必修教材)中所选的古代诗歌,尤其是唐宋诗、词,元曲中涉及重要作家的代表作品,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韩愈、柳宗元等,宋代的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欧阳修、陆游等名家的作品,要力求熟读成诵。尤其是考试大纲规定要求背诵的初高中古诗名篇,更要做到滚瓜烂熟。对于古代重要的诗歌流派及其代表作家、风格特色等,也要胸中有数。对于课本中的古诗名家名篇,应做到从诗意、主旨、情感、手法、语言等方面能够准确而熟练地予以解说。对于古诗体裁、韵律方面的基本常识,也要做到能简明地复述,并能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准确调用这些知识来帮助解读与赏析。
二、精读精练,掌握方法。
古诗鉴赏复习备考,应按照考试大纲规定的考点要求来系统复习,即一般按鉴赏诗歌的形象、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鉴赏诗歌的语言等考点来逐一展开针对性的复习训练。
首先要掌握精读诗歌文本的方法,能够自如地从诗歌标题、结构层次、表现手法、遣词造句、意象与意境、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解读分析。学会结合文后注释、联系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等进行知人论世地解读分析;学会运用古诗章法结构的知识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与局部解析,如律诗、绝句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思路,词的上下阕与“过片”“换头”的关系等;学会抓住“响字”“句眼”“诗眼”等关键字词句来解读诗歌情感内涵与表达的精妙之处;学会分析意象与意境,进而体会作品的情感内涵。
其次,在精读精炼过程中,要建构起古诗阅读鉴赏所应具备的知识网络图,熟悉各常见考点的设问形式及应答的基本思路或答题格式(包括常式与变式)。诸如古诗各种类型表现手法的特点、表达效果与答题表述的基本格式等,这些知识可以采用列提纲、配图表、编口诀、写札记或随笔、写赏析短文等方式,来强化识记。还可以借助《唐诗鉴赏辞典》《宋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元明清诗鉴赏辞典》等工具书,有选择地阅读其中的赏析文章,领会名家赏析诗歌文本的方法,提高自己的阅读鉴赏水平。
三、查遗补缺,强化技能。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检省,查遗补缺,通过阅读与解题训练,发现自身在古诗阅读方面存在的盲区,并及时予以补救。可以采取错题汇编的方式进行针对性的补缺,以避免重复犯错。古诗鉴赏错题汇编构成通常如下:1.呈现原题;2.列出错答;3.分析错因;4.给出正答;5.解题规范;6.知识概要等。很多考生往往对古诗表现手法的一些常见概念存在因混淆不清而致错解、误用、乱套等现象;因此,查遗补缺环节,对于易混淆的术语、概念等,可以通过错题笔记等形式加以及时纠正,并强化识记。
(语文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