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写作基础训练系列之材料作文立意详解(7)
(2020-05-18 06:01:17)
标签:
语文学习复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二十四、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年轻人在海边徘徊,闷闷不乐。“什么事想不开?”一位老者问。年轻人说,他做人做事尽心尽力,但得不到承认与尊重。
“看好了,”老者拈起一粒沙子,随手一丢,“能找到它吗?”年轻人苦笑,摇摇头。“我有颗珠子,”老者掏出一粒珍珠,掂量一下,轻掷在沙滩上,“不难找到吧?变成了珍珠,就没人忽视你了。”有道理啊!年轻人点头深思。
“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与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试做一做:
(一)作文材料解析。
一位年轻人事业无成非常郁闷,一天他在海滩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抓起一把沙子扔在沙滩上,问“你能找到吗?”,年轻人说不能。老人又抓起一颗珍珠扔在沙滩上,问“这回呢?”,年轻人说能。年轻人恍然大悟,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不过,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承认和尊重吗?”年轻人还是有点疑问。
1、沙子与珍珠的迷惑性。
首先,年轻人的形象设定,是一个做事尽心尽力,有进取心的正面形象,而不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街头地痞。这是对考生审题立意的限制。很多考生审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个限定,对年轻人的理解过于宽泛,导致立意不够精准。
其次,老者是一个颇具象征意义的符号。部分考生能够意识到老者的言行代表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是对年轻人的引导,代表着社会对青年提出的要求。但是作文材料只见社会对青年提出的要求,省略了社会对青年的保障。对此,考生显然理解的不到位,甚至根本没注意到。这就使作文命题不是对“年轻人得不到承认与尊重问题”的全面而开放地讨论,而是要聚焦于年轻人的尽心尽力做事与社会评价。这就要进行辨证、深入地探究。这些隐而不露的“条件”画定了立意的核心区域,大大缩窄了考生审题立意的空间。
再次,命题人在作文材料中利用“沙子”与“珍珠”的比喻意义,用“请根据阅读后的感想与联想写一篇文章”等词语,故意营造开放的审题语境,很有迷惑性,使得命题的真实意图显得隐秘,考生不经过深入地思考不易准确把握。
从现实写作情况看,很多考生被迷惑了,就“沙子”与“珍珠”泛泛而谈,没有触及承认与尊重这一命题中心。
2、“沙子”与“珍珠”的问题性。
作文材料直接提出问题。一个年轻人尽心尽力做事,却得不到承认与尊重。他感到困惑。这意味着作文材料直接提出了问题。年轻人为什么希望得到承认和尊重?这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决定的,社会的承认和尊重既是对个人的评价,也是个体人生价值的体现。什么是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年轻人如何看待,社会如何解决承认与尊重的问题?得到尊重是每个人的权利,每个人都得到尊重,社会才是健康的。另外,得到承认与尊重,也许自己努力,也许有乐观的心态。得不到不仅是人生价值的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社会也要对这个问题进行反思,既要对青年人适当引导,提出要求,进行约束,也要为青年人的发展进步创造适合的环境。
为解决年轻人的困惑,作文材料设置了两种路径:一是沙子,一是珍珠。考生不仅可以从作文材料中提取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能从作文材料中找到。考生只要对作文材料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提出的办法进行论证就可以了。作文材料中提出了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沙子”与“珍珠”虽然暴'露了作文材料的问题所在,但只是次要问题而非主要问题(年轻人的努力与社会评价的问题)。命题人一方面欲借“沙子”和“珍珠”掩盖命题真实意图;另一方面又用“沙子”和“珍珠”点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大大降低了行文的难度,令作文题变得简单。
另外,从实际写作情况看,很多考生对作文材料蕴含的问题视而不见,不能充分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考生的思维被“沙子”和“珍珠”
给限制住了,不能从“沙子”“珍珠”出发,进行发散式思维,立意趋同化、思想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
3、“沙子”和“珍珠”的思辨性。
年轻人苦闷的原因是值得探究的,是具有思辨性的。既可能有自身原因,也可能有社会原因。老者也未彻底解决年轻人的问题。表明年轻人与社会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与隔阂,双方对此存在不同的期待,这也是思辨的空间。“沙子”既有平凡的一面,也有“闪光”的时候。“珍珠”固然显耀,但也有沙子的成分。由沙成珠可以理解为人生的历练过程,而珍珠的价值也是建立在蚌的痛苦之上。
在沙堆上珍珠容易找到,在珍珠堆里,珍珠可能不再特殊,也就不容辨别了。到底是做沙子,还是成为珍珠,对人生价值的选择都不是绝对的。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只有因地制宜的进行思辨才能做出相对理性的回答。
(二)审题立意的角度。
1、切合题意:
作文材料的本体是年轻人得不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围绕“承认与尊重”进行立意,是最切合题意的。如做一颗值得尊重的沙粒;赢得承认与尊重;尊重源自磨砺;变成珍珠让个人尊重等。
如果立意是“学会承认与尊重”就有些偏离题意,因为作文材料的中心是获得他人、社会的承认与尊重。
2、符合题意:
例如:平凡、不要忽略沙子、认真的做一粒沙子等。这类立意非常普遍。大多数考生局限于“沙子”进行写作,如果能辩证的认识到“沙子”所具有的珍珠般的“气质、精神”,扣到“承认与尊重”上就会上一个档次。
从珍珠的角度进行立意。如与众不同,方显其贵;做最好的自己;做特别的一个;珍珠是怎样炼成的;独特的自己等。这一类立意侧重珍珠的独特与价值,但在行文中如果偏执地一味追求做“珍珠”,这样的价值观就显得有些狭隘了。比如“咬牙切齿也要做珍珠”。如果立意“是珍珠就要发光”,就有些偏离题意了。因为作文材料中有珍珠与沙子的相对区别的含义,没有珍珠要发光的含义。
符合题意:从沙子与珍珠的角度进行立意。如:沙子不必羡慕珍珠;再亮的珍珠也是沙子变得;化沙为珠傲立于世;有爱的沙子如珍珠;沙与珠的区别等。这一类立意富有思辨性,行文难度较大,行文体现“由沙成珠”的磨砺过程,最终得到社会的承认与尊重。比较好。
小结:考生的立意比较集中。
有的立意是“生命因思考而精彩”,作文材料有思考的成分,但不是核心,故偏题。
有的考生的立意是“诚恳,赢得尊重”,虽然有“尊重”二字,但行文的重心落在诚恳,故偏题。
有的同学以“倾听老人言”为立意进行行文,文中虽有年轻人与老年人的对话,但偏离承认与尊重,故偏题。
而《一珠之力与众沙之强》开头提到尊重,重点围绕团结来写,结尾落在团结上,偏题。
有的考生拟的题目是《学会创新》,初看有点偏题,但行文紧紧围绕通过个人、企业、国家的创新赢得尊重,是切合题题的。
所以,考生在立意时一定要抓住材料的核心——承认与尊重;一定要通过表面(承认与尊重)抓住本质——人生价值的选择。不要断章取义,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立意。
(三)“沙子”和“珍珠”究竟如何思辨?
1、“沙子”小而实,“珍珠”大而虚。《承认与尊重》
2、“沙子”爱上“珍珠”,由分立走向聚合。《做最好的自己》
3、”珍珠“等同”沙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珍珠“换不来”沙子“。《从未被忽略》
5、”珍珠“变成”沙子“,不是堕落却是升华。《做好自己》
总之,在高考议论文写作中,选取事例的精度,能够反映考生积累的厚度;叙述事例的角度,能够体现考生思维创新的程度;分析事例的深度可见考生的智慧高度。
作文材料中的”沙子“与”珍珠“尽管具有隐喻性,但还是略显绝对、简单。考生的妙笔对”沙子“与”珍珠“进行多样化解读,确实精彩!只不过怕可遇而不可求!
(四)典型事例的分析与论证。
1、考生抓不住事例与作文材料的契合点。
2、繁复的叙述消解了典型事例的论证作用。
3、典型事例与论点错位。
4、恰切的叙述、精当的分析与典型事例互相作用。
关于典型事例论证法的小结:
1、事例不再多,有新意则灵;
2、叙述不能多,有方向才行;
3、分析不可少,深挖见水平;
4、用热点材料,需独辟蹊径;
5、不能乱编造,要真实姓名。
(五)高分作文的特点。
1、切合题意,角度新颖;
2、思想深刻,立意高远;
3、举例精当,分析深刻;
4、结构和谐,语言流畅;
5、字迹工整,卷面整洁。
(六)高分作文写作技巧。
(1)高考作文的信息呈现
每一篇作文都是对作文题目做出的回答,但是你的答案需要向评卷老师传递有价值的、有意义的信息,而不是制造垃圾信息。
(2)作文题目
1、不能用往年旧题,以防给老师留下宿构的影响。如:我能,诚信,取舍,坐在路边鼓掌。
2、不能用偏离材料的题目。如:凝聚,创新。
3、不能用英语。
4、作文题目最好做到:扣合作文材料,简明、新颖。
(3)不要写题记、后记。
(4)语言不要浅薄、庸俗。
最好做到:言之有悟,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5)作文材料
1、不要抄袭作文提供的材料。如果抄袭,扣除作文材料的字数,按照剩下的字数进行评分。
2、行文夹杂作文材料,有循环论证之嫌,也要扣分。
3、绝不能引用、抄袭前面的阅读材料。比如2013年吴良镛的例子绝对不可以用,用了第一给评卷老师一种抄袭的感觉;第二平时积累不够,胸无材料。这些都是要扣分的。
(6)开篇
1、《请尊重平凡人》的开篇:“一个郁郁不得志的年轻人徘徊在海边,老人告诉他如果能成为珍珠,那么便可以赢得承认与尊重,可是年轻人仍有疑惑:沙子只有变成珍珠才能得到承认与尊重吗?”——复述材料
2、《在平凡中的闪光》的开篇:“沙子,随手一丢便难以寻找;珍珠,抛得再远却仍闪闪发光。这鲜明的对比常常引起我们的思考。”——未点明思考结果。
3、以下实例是比较好的开篇。共同特点:结合作文材料,证明是考场所为;表明观点,让评卷老师知道你要写什么。
《尊重这样的人》的开篇:“珍珠放在沙滩上,人们往往只会赞美珍珠,沙子却是理所当然的被忽略掉。”
《苦中筑梦》的开篇:“一粒沙,丢在沙滩上,淹没其中,无法找寻;一颗珍珠,掷在沙滩上,光芒耀眼,显而易见。”
《做人生的苦行者》的开篇:“老者告诉年轻人要想得到承认与尊重,就必须成为珍珠,可沙子一定得变成珍珠,才能被人认可吗?”
(7)材料
1、选取典型事例,控制事例数量。选取与论点具有因果性的事例,从事件因果、心理因果、观念(原理)因果进行分析,增强文章的逻辑性、严谨性。而不是选取相关性事例。例如有一位考生在作文中用了李白、杜甫、陈子昂、左拉、苏轼等名人的事例或名言,这些与论点或近或远的相关事例杂糅在一起,看不见考生的思考深度。
2、叙述事例的主干信息即可,不必写出详尽信息。
3、对事例要进行深入的分析,展现论证的能力。
4、热点材料慎用,避免重复。
(8)拆解分论点之后怎么写,多数考生堆砌事例,作文流于泛泛。
下面这位考生以说理取胜。《做人生的苦行者》第三段:如果不经历磨砺,我们不会知道成功的艰难,那我们就会沉溺于安逸;如果不经历磨砺,我们不会知道自身的不足,那么我们就会永远焦躁冒进;如果不经历磨砺,我们不会发现前进的方向,那么我们就会甘于平庸。是胯下之辱的磨砺,让韩愈奋发崛起成为一代名将;是禁赛一年的磨砺,让王蒙审视自我,重回1500米速滑领奖台;是实验成果尽毁的磨砺,让袁隆平坚定目标,成为杂交水稻之父。无数成功者的经历告诉我们:“磨砺成就非凡”。
(9)字迹清楚,卷面整洁。
(10)审题立意的思维深度决定作文表达的高度。
二十五、阅读下面这则材料,写一篇文章。
尼采曾说,处世之道应该是:不要爬到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试试做一做:
审题:
这是一道组合型材料作文。无论是尼采还是杜甫,都是以山为喻来谈处世之道。这是两则材料在话题上的共同点。但在观点上两者则是截然不同的,尼采主张从半高处看世界,杜甫主张站在山顶看世界。到底该站在哪里看世界呢?
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立意角度一:站在半山腰看,世界最美好
俯视走过的路,我们会为我们的勇气和智慧惊叹,我们会为我们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仰视山顶,我们会为山顶壮丽的景观而着迷,从而信心满怀继续攀登。
立意角度二:站在山顶看,世界最美好
经过奋力登攀,终于到达了山顶,放眼望去,一切都尽收眼底。作为过来人的我们,心胸开阔,头脑清醒,不受蒙蔽,步入了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个时候看到的一切,又怎么会不美好?
立意角度三:站在哪里看世界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无论站在哪里,都能发现世界的美好。
也就是说,只要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好,不管选择什么立足点来观察欣赏,都是值得肯定的。
仔细研究这道题目,会发现它跟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题是极为相近的。
2012广东高考作文题: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一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居里夫人在写给外甥女涵娜的信上说:“你写信对我说,你愿意生在一世纪以前……伊雷娜则对我肯定地说过,她宁可生得晚些,生在未来的世纪里。我以为,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
审题立意:
……将两段文字结合起来解读,主要谈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汤因比、涵娜、伊雷娜三人的看法是一致的,他们认为,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而居里夫人却与三人的看法相反,“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可以在符合材料表层意的引申义中自选角度,……“引申义”立意角度有:
1、由汤因比、涵娜、伊雷娜的选择,引申出“时代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观点。如:选择生活在唐代、活在当下、论改革开放时代与80后人的生活观、哪个时代的人生活最幸福,等等。
2、由居里夫人的话,引申出“人与生活”的话题,由此话题引出相关观点。如:我的生活我做主、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靠我们创建、21世纪,我们应该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等等。
…………
以上有关2012广东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分析文字摘自高考改卷作文组组长陈妙云教授的文章《2012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语文月刊》第8期)
以上两道材料作文题从其本质看同属观点相反的组合型材料作文,这类作文题的共同特征是:
1、题目中材料涉及的话题是相同的。如第一道作文题两则材料的共同话题是“站在哪里看世界”,广东高考作文则是的“时代与生活”。
2、在此共同话题的基础上,对这个问题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第一道作文题“从半高处去看世界”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广东高考作文“时代影响着人的生活”与“人们在每一个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且有用的生活”。
3、这类作文的立意可以取两个不同观点的任意一个作为切入角度。
比较这两道材料作文题和我们的第三次周测作文题,应该很容易发现它们是同一类作文题的。
第三次周测作文题的审题立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与800字的文章。
(一)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兵’,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老‘兵’,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
(二)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请你联系时代的特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约1000字议论文。
指导:
先找出两则材料的同和异,谈的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份量就心满意足了”,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普普通通的岗位上照样能干出成绩来,能实现自身的价值,要正确理解“兵的份量”的具体内涵。而对拿破仑的话我们要作具体分析,不宜笼统地肯定或否定,想当元帅的兵是有目标有理想的,但要明确为谁而当、为什么要当元帅这些问题,才能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审题时还应注意“联系时代特点”这句话,也就是要立足于时代的高度,结合当代青年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来思考这一问题,同时还应联系自身的实际来确立人生的目标。
可立意为:人生既要有拿破仑那种雄心壮志,也需要马玉祥那样甘于从平凡做起的精神,因为任何雄心壮志的实现,都离不开脚踏实地地苦干。
1、两则材料涉及的话题是共同的:确立人生理想(目标)。
2、对这话题有两个不同的观点:踏踏实实当个兵——人生理想是做好平凡的本职工作;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兵——人生要树立高远理想(远大目标)。
3、立意:取以上两个观点中的任意一个作为自己支持的观点展开论证都是可以的,当然,也可以取第三个角度“既要脚踏实地也要有远大目标”。总之,只要是在“确立人生理想(目标)”这一话题范围之内的都可视为切题。
要注意两点:
1、有老师问,取两个观点中的一个来写,是否意味着审题可以不必理会另一则材料?
答曰:不可以,要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才能看出共同的话题范围,而文章内容是要在这一话题范围之内的。如有学生提炼出这样的观点: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显然偏题了,是只注意一则材料的结果。
2、要注意这种观点相反的组合型作文题与并列式话题作文如“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区别。“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一话题中包含了两种不同观点,写作时是两方面都要涉及到的;而观点相反的组合型作文题只要持其中一种观点展开论证即可,对另一观点则不必一定要提及。
二十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都灵大学的校门口,有两尊雕塑,左边是一只鹰,右边是匹奔马。鹰是一只饿死的鹰。鹰为了实现飞遍全世界的远大理想,它苦练各种飞行本领,结果它忘记了觅食的技巧,最后在踏上征途的第五天就饿死了。而那匹奔马是一匹被剥了皮的马。马嫌它的第一位主人磨坊主给的活多,乞求上帝把它换到马夫家。可是到马夫家后,马夫给马的饲料不好。于是,马又乞求上帝希望能换一次主人。上帝又把它换到了皮匠家里,在皮匠家里,活不多而且饲料又好,可是没几天,马就被皮匠剥了皮,做成了皮制品。在这两尊雕塑的激励下,都灵大学为社会培养出了越来越多的实用性人才。
试试做一做:
试题分析:
看了学生的试卷,好多跑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慌忙之中忘记了审题的方法。还有就是阅读的能力太一般了、缺乏应有的训练题、做的太少,没有审题的经验········即使抓住材料最后一句话中的“实用性人才”这个关键词,立意为“我们要做一个实用性人才”,也是很好的,也是符合题意的。可惜啊!
材料中最后一句话是审题立意的线索,“实用性人才”是关键词,它是帮助我们理解材料的钥匙。鹰死是因为没有觅食的技巧,即没有实用性的生存技能;马也死了,它贪图安逸,或说它是不爱劳动,不会劳动,或者没有劳动的技能,能劳动也是实用性技能。
审题方法:
1、因果法:
鹰的角度:果——鹰死了。
因——忘记了觅食的技巧。
立意:学会生存或学会生活。
马的角度:果——马死了。
因——嫌活多、饲料不好。
立意:逸豫亡身、要有基本的劳动技能。
2、矛盾法:鹰有远大理想,可是没有觅食的技巧。
马的理想是活少或没有活、吃的好。可是现实是活多、饲料不好,它是一个好逸恶劳的家伙,所以不停地“跳槽”,最终被剥了皮。
鹰也好,马也好都是理想与生存、现实发生了矛盾。
立意:首先要学会生存,然后才能实现理想;固本务实,奉献社会。
3、联系法:联系什么?
联系鹰与马所处的空间背景。即都灵大学的校门口。为什么在大学的校门口有如此这般的雕塑啊?实际上是告诫正在学习知识本领的青年学生
“真正能帮助人们实现理想的是劳动和生存的技能,而不是不切实际的知识”。因此都灵大学的学生在这两尊雕塑的激励下许许多多人成了实用性人才。
还得联系啊,命题人为什么以此为材料让我们作文?不发出这样的疑问,你就不知道命题的意图,你的议论就没有针对性,你就不会联系社会实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实际展开争锋相对的议论。社会的浮躁、学生的好高骛远、一夜暴富、一夜成名等等都是现实,且大有人在。
二十七、关系型作文练习
一、确立中心论点练习
练习1、
给下列题目指出关系,确立中心论点
1、信仰与动力:条件关系
立意:崇高的信仰才能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动力。
2、激动与行动:递进关系
立意:激动诚可贵,关键在行动。
3、学与问:依存关系
立意:善学方能发现问题,善问可使学习深入。
4、自由与纪律:对立统一关系
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
5、自信自满自负:是非取舍关系
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6、名师与高徒:并非绝对关系(或条件关系)
可理解为“名师出高徒”,也可理解为“名师未必出高徒”或“高徒未必出自名师”
7、谦虚与表现:相容并存关系
对“谦虚与表现”,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
练习2、
根据指定的关系给话题"个人和集体"立意:
A、条件关系:只有发挥集体智慧,才能展示个人才能
B、褒贬关系:投身集体如鱼得水,脱离集体寸步难行
C、依存关系:个人能影响集体,集体能教育个人
练习3、
1、给话题"自尊与虚荣"立意,并指出立意的侧重点:
A、关系:取舍
B、立意:提倡自尊自爱,反对追求虚荣
C、侧重点:虚荣的危害
2、为下列立意指出关系:
话题:读书与做人
立意A、多读有益之书才能成为高尚之人。条件关系
立意B、要读书,更要学会做人。递进关系
立意C、读书为做人,做人要读书。依存关系
练习4、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要走路,必须依靠腿脚的屈伸才能前行;人要写字,必须凭借胳臂的屈伸才能运笔;人要吃饭,必须通过手指的屈伸才能操作;就是讲话,也要仗着舌头的屈伸才能进行……可以说,没有屈与伸动作的默契配合,就没有人的正常劳动和生活。其实在大千世界中,无处不体现着屈伸的辩证法。
请根据你的体验和感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思路点拨:关键词是"屈伸"。“屈”与“伸”是一对反义词,基本义依次为“弯曲”和“伸直”,引申义可以是“隐忍”与“伸张”、“退避”与“进击”、“让步”与“抗争”等。
关系: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立意:
身陷困境,以屈求伸,方能打造成功,获取更大的人生价值。
论据:正:韩信忍受胯下之辱,奋起自强,成就了统帅百万大军的辉煌。反:项羽不堪兵败之耻,自暴自弃,酿出了血洒乌江之畔的悲剧。
直面邪恶,伸而不屈,弘扬正义,才能谱写一曲高亢的生命之歌。
论据:唐睢奉命出使,受欺于虎狼之秦,便挺剑抗争,捍卫了国土;屈原秉忠为政,见疑于昏庸之主,便怀石沉江,赢得了芳名。他们的壮举更给人启示:正义当前,该手时就出手;伸而不屈,无论成败,都不失于伟大。
遭逢险情,审时度势,当屈则屈,当伸则伸,才能拥有完美的人生。
练习5、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被许多人摆上案头。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女儿成长中的许多趣味琐事,由衷地表达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平庸而快乐的人生——作者称之为一种“新型育人理想”,并因此而认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
关键词是:“平庸与快乐”
思路点拨:关系: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并非绝对关系。
持赞同的观点:“平庸”就是以平常的心去看待生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物,不去追求那些不切实际的目标,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
持反对的观点:平庸不可能带来快乐,平庸意味着懒惰和放弃,放弃不会带来快乐。要是平庸即快乐,平庸即时尚,人人以平庸为荣,于国于家都不是好事!认同平庸快乐论,在生存压力这么大,工作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是对现实的逃避。一个国家,如果让“宁要快乐的傻子”变成大家的共同“追求”,其国民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一个民族,如果让“我平庸,我快乐”变成时尚,又如何自强自立于世界?
二、列提纲练习
给下列题目或中心论点列提纲
1、题目:经验诚可贵,勇气价亦高
引述材料,点明题目(题为中心论点)
经验、技术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技术不是我们生来具有的,它是靠我们不断努力学习获得的,经验也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我们有了生活经历后,慢慢积累起来的。例子:袁隆平,爱迪生。
经验技术诚可贵,勇气价亦高。有时光有经验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有超强的勇气。例子:航天员,医生,警察;经验、技术,勇气三者是相辅相成的,拥有三者,才会做成很多大事。例子:华佗给关羽刮骨疗伤的事。
勇气是风,经验是帆,技术是橹,事业是船。
再点材料,再点题目。
小结:
题目是论点。开头结尾都一样,不说了。
中间:先说经验技术的重要。再说勇气更重要。最后说三者的关系,加小结。
全文采用总一一分一一总的结构。分的部分又是分总结构。
2、题目:2013年湖北题。
你注意到了吗?装鲜牛奶的容器一般是方盒子,装矿泉水的容器一般是圆瓶子,装酒的圆瓶子又一般放在方盒子里,方圆之间,各得其妙,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人生也是如此,所谓:上善若水任方圆。根据此材料,题目自拟写作文。
材料的中心词是:方圆。讨论方与圆的关系。是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
中心论点是:方圆实则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方法,也是一种内方外圆的人生境界。
结构提纲:
开头:解释方圆,然后提出中心论点:为人需方。方是准则,是品德,是人的立身根本。处事需圆,圆是灵通,是圆润,它要求人能适应,会变通。
主体部分:
1、先说方:方者,方正刚直也。例子: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屈原"伏清白以死直兮"。
2、再说圆:圆者,处事圆润也。例子:刘邦鸿门宴上全身而退。蔺相如完璧归赵。
3、最后说方与圆的关系:方与圆是人生的不同出世原则。两者既对立又统一,无法绝对的肯定一方面否决另一方,或是坚守一方而鄙弃另一方。例子:顾炎武的名句: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
结尾:引用<红楼梦>总结全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3、2013年安徽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什么会这样?”
我却梦想一些从未发生的事情,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题意解说:
材料两句话。第一句是承认客观现实,现实很残酷,不能事事如愿,不能苛求。第二句话是梦想如此美好,做一个追梦的人。
两句话的关系:转折关系。因为有第一句的问,才有第二句对梦想的渴求。现实与梦想的关系。
题目:改变现实,点亮梦想
开头:解释两个概念,提出论点:现实是梦想的基础,梦想是现实的升华。
主体部分:
1、过渡句:梦想与现实是矛盾的。梦想不易实现。
2、提出全文的写作重点:怎样才能尽可能地把梦想化为现实呢?
3、回答前边的问题:(分三段论述)
a、首先,梦想要切合实际。反面假设。如果没有李嘉诚的商业头脑,梦想成为富翁
b、其次,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最后,要想梦想成真,还要应该学会适时地修正自己的梦想。鲁迅的例子。
结尾总结全文:说材料,把前三点重复一下。
这个结构提纲,与前两个不一样了。在简单说了梦想与现实的关系后,着重论述如何实现梦想。请注意在论述梦想时没有离开"现实"。
4、2013年福建题。
我仰望着夜空,感到一阵惊恐: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哦,不能!为了拒绝这种“自由”,我愿变成一段树根,深深地扎进地层。
阅读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或感悟?
材料的关键词是:自由。
讨论自由与约束的关系。
提纲:
题目:没有约束,就没有自由
开头:引俗语"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点明论点即题目。
设立三个分论点:
有了法律的约束,自由才不致蜕变为一种侵害。例子:投毒,毒奶粉。
有了道德的约束,自由才不致扭曲为一种放纵。例子:范跑跑。
有了信仰的约束,自由才不致泛滥为一种灾难。例子:贪官。
结尾总结。
针对自由与约束的关系,侧重从约束对于自由的作用来展开论述,把约束具体化了,谈了法律、道德、信仰与自由的关系。这又和前边的文章构思不一样了。
5、题目:以"思想与生活"为话题作文。
解说题意:
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思想指导生活,生活离不开思想。
立意有三:
思想来源于生活,为指导生活服务。
生活是思想的良师益友。
拥有思想的生命,生活才能丰富多彩。
中心论点是:正确的思想令生活充实,错误的思想让生活可悲。
分论点:
思想是生活的指引者,为你指出你的路。
思想是生活的法官,为你辨别路上的荆棘。
思想是生活的良师,为你的升华助力。
三、写作时注意事项
1、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揭示关系,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
关系型作文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1)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如
“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如“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要自信,不能自满,更不能自负”。
(3)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痛苦与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可理解为“成功来自痛苦的磨砺”,但痛苦之后不全是成功,成功也并非全部源自痛苦。
(4)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如“和而不同”,则须理解为“既要做到‘和’,又要做到‘不同’”,意即“既要善于调和矛盾,与别人和谐相处,同时又要有不同于别人的独立见解,不能随风倒、随大流”。
辨清关系至关重要。关系辨明了,思维就有了方向,审题立意的任务也就基本上完成了,构思成文的速度也就大大地加快了。当然,构成关系型话题的各要素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远不是上面关系的全部。审题时须根据具体题目作具体分析,从而做到既快捷,又准确。
2、写作重点。
关系型议论文,就是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的关系。所以论述关系是重点。两者不可偏废。要有详有略。一般涉及哪些关系?各种关系的重点各应落在哪里?
A、条件关系,重点:条件
B、递进关系,重点:后一项
C、依存关系,重点:缺一不可
D、因果关系,重点:因
3、关系型作文的全文结构一般都是总一一分一一总结构。分中一般又是分一一分一一总。
4、一般说,写作时要揭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的实质(含义),即"是什么"或者"什么是"。随后要着力论证二者的辩证关系,这是这类文章的关键。
5、分析关系必须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
(语文学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