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作文写作基础训练系列之材料作文立意详解(4)

(2020-05-18 05:46:19)
标签:

语文

学习

复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十三、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作文

知足是美德么?

要看你的知足是那一种。

如果你感到知足以后,对生活更充满信心,那你的知足就是积极的。

如果你说很知足,说完后,却感觉生活越来越没劲,那你的知足就是消极的,这种知足最好免了。

乔布斯说的"保持渴望"就是要避开这种消极的知足。

别用这套来敷衍自己。一一(蔡康永)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试做一做:

解析:

审题思路:

1、找话题

此题题意明了、简单,审题没什么难度,符合当前命题趋势,着力考查写的能力。

从题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话题是"积极的知足与消极的知足"。当然,写知足或知足常乐、知足与不知足是跑题或偏题的。因为它脱离了材料的内容及含义范围。文

2、明含意

依材料,一是积极的知足,应提倡,因为它"对生活更充满信心","保持渴望",即积极的奋斗的人生观。一是消极的知足,"最好免了",要抛弃,因为它"感觉生活越来越没劲","用这套来敷衍自己"。即以此为借口,不想奋斗进步。

3、定主旨

所以,题旨是奋斗进取,是人生的主旋律。知足应该是积极的,它不应该是人生前进的一个借口。

此题看似心态问题,实则关涉到人生观、价值观。积极的知足才有幸福感,知足是阶段性的,人总是要奋斗的,人类前进的历史就是奋斗发展的历史。消极的知足是没有理想的表现,是不会持续发展的。1

此题告诉我们必须学会辨证地看问题,辨证地看待生活、人生。知足有积极、消极两面,有物质、精神之分,其实生活中的许许多多问题不是都如此吗?真理也是有定义域的,在一定的范围、条件之下,才成立。

写法:

话题是对立矛盾,好比奉献与索取,所以宜采用总一一分一一总式。

开头总说,引述材料,点明话题,表明自己观点。

中间分说,先说积极的知足,再说消极的知足。注意列举事例,分析原因、意义、危害等。

最后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发出号召。

十四、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1:<淮南子>有言"兰生幽谷,不为莫服而不芳;舟在江海,不为莫乘而不浮;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

材料2:由于战乱,普陀寺要迁移庙址。在迁移途中,只有豫通大师一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有人劝曰:"此处无佛,大师可不必如此。"豫通大师答一偈子曰:"此处无佛,我心有佛。"

要求:(同,略)

试试做一做:

期中考试选用了这样一道题,应该说,有意难一难学生,提醒一下学生,作文不是那么简单的噢。说它难,一是它是由言论类材料和故事类材料组成的,几年来的高考未见有这样的题,学生会不太适应;二是言论类材料,是文言文,明其义,你得翻译准确。否则,容易造成失误;三是多则材料的审题,你得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由于两则材料的类型不同,思维得不停得转换,不易。

审此题,可有多种方法:

抓关键语句法:

先看第一则材料,读后发现,它用了比兴的手法,显然,重点在最后一句:君子行义,不为莫知而止休。翻译过来就是:君子行义,不因为没有人知到,就停止了行义。

再看第二则材料,我以为"坚持早课,从不荒废"最重要。偈子是说这样做的原因。

君子行义和大师早课,是对应的;不止休和不荒废,是对应的,原因都是"心有",与外界无关。

矛盾分析法:

第一则材料的矛盾是行义与不知,行与止。第二则材料矛盾是无佛与有佛、坚持与荒废。这是材料的内容范围,也可以说是"话题"。围绕它去作文是不会跑题的了。当然,还有一个含意范围的问题。同样的话题,立意是有高下的。

综合上边的分析此题参考立意:

1、慎独

2、坚守信仰

3、自律

写作注意:

1、建立联系的意识

具体的事情与深刻的道理的联系;此事与彼事性质上的联系(学会类比);物质与精神、局部与整体的联系;行为与心理、精神的联系;现实与历史的联系;问题与本质、哲学的联系;题目与现实社会、写作目的的联系

2、建立材料意识

思想来论据材料,材料形成观点。文章深刻与否,有时看你的材料如何,材料新颖独特,且分析到位,就深刻。不会说理就是没有材料。不会审题有时也是因为头脑中材料太少,没有产生联想,不能由此及彼。

3、建立求真意识

议论文的目的是发现真理、捍卫真理,不是简单的去寻找论据证明论点正确。一旦确立了论点,除了找能证明其正确的论据之外,还要找一找,有没有反例;还要想,换一种情境,这个观点能不能成立。这种求真的意识一定要强。理性思维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议论文就是要收集、整理最广泛的材料,并通过分析、反思,得出"真理"。

4、建立矛盾意识

论证过程中

要设置矛盾,有了矛盾就能分析,揭示矛盾是具体分析的前提,设置矛盾是从多角度去讨论问题,是把分析引向深入。写"坚守信仰",除了写其意义,还要联系当下,写有人丧失了信仰的危害。

十五、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曾有许多人向一个从偏远大山里走出来的青年才俊讨教成功的经验,这位年轻人总会说起自己的母亲。尽管生活贫困,他的母亲也总是把家里家外收拾得干干净净,从不允许孩子乱扔乱放自己的东西。母亲经常对他说:"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

这位年轻人说,是母亲的话让他受益匪浅。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试试做一做:

解析:

应该说,这个题审题立意是比较简单的。符合命题趋势,不在审题上难为学生。

材料最后一句话:"是母亲的话让他受益匪浅"是审题立意的线索,钥匙,即提示语。换句话说就是他成为青年才俊的成功经验是母亲教育的结果。

母亲怎样教育的呢?(做和说两个方面)

1、"总是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不允许孩子乱扔乱放自己的东西"。其实就是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习惯对于人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记得记者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时,问他们那一所大学或实验室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他们回答出乎人们的意料:"是幼儿园,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吃饭前要洗手,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这也是说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2、母亲说:"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

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贫穷不可怕,但不能因为贫穷就可以草率、不细致,马马虎虎,大大咧咧。贫穷不是理由,要想成为青年才俊,就必须有好的生活习惯,养成严谨有条理的好习惯。

生活的好习惯对于学习习惯、工作习惯等等习惯的养成起着很大的作用。相互作用,相辅相成。

我们知道,材料作文一般是可以转换成话题作文的,比如这个题就可以变成"成功与母亲的教育(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青年人成才最重要的因素,其次是学校教育,再次是社会教育)""成功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成功与严谨细致的作风"之后,再对话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般情况下,就不会偏离题意了。

这个题如果单写"成功"或"母亲教育"或"生活可以简陋,但却不可以粗糙",我以为都是偏离题意的。为什么?青年人"总会说起自己的母亲"的前提背景是他已然成为"青年才俊",许多人在向他讨教成功的经验。他在回答他为什么会成功,所以不可单就一点去作文。考生必须很好的领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这句话的意义。如果单就上边说的一点作文,我以为就是脱离了内容范围作文了。

再说,讨论关系、辩证地去看问题,始终是高分作文的重要标志。

题目这样简单,那么,写作的要求自然就会高一些。

首先立意必须"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

其次就是选材要新颖独特,必须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实际,深刻分析,针砭时弊。

再次就是语言要"有文采"。

十六、原题再现:

材料一:剑桥大学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牛顿就学时住的宿舍,推窗可见一颗苹果树,据说就是砸在牛顿头上的那个著名苹果繁衍的后代。经常有人慕名而来,而剑桥并没有把这里改建成一个收费参观景点。这里仍旧是学生宿舍,唯一不同的是能住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学生们都以能入住这个设施陈旧且并不舒适的百年老屋为荣。这里也是每年入校的新生和众多游客必来瞻仰之地。房屋的修缮由政府长期拨款。

材料二、作家莫言获"诺奖"后,来"朝拜"的各色人等涌到他老家山东高密平安庄这个昔日的宁静小村,为能沾一沾"灵气",踏平了莫家大院,拔光了院子里的萝卜,莫言旧居旁的破屋被高价出租,众多手持罗盘的风水师也煞有其事地来此观察"龙脉";

小小的平安庄,已成了不少人的"发财圣地"。

试试做一做:

立意点拨:

这时一组多则材料作文,近来的模拟题,比较少见,应当引起考生的关注。

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社会现象、社会热点的关注、思考、感悟能力。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简单地说其方法就是:求同求异、辩证分析。

求同:找到材料的共同点。

首先分析单个材料:

第一则材料,写的是剑桥大学对于牛顿住过的宿舍的态度:"没有建成一个收费参观景点""仍旧是学生宿舍""能住进去的都是最优秀的学生""经常有人慕名而来"。

第二则材料,说的是人们对莫言的家乡平安庄的态度:"为沾一沾灵气""拔光了院子里的萝卜""旧居旁的破屋被高价出租""风水师也来考察龙脉""成了发财圣地"。

两则材料的相同点是:

都写了名人旧居、都写了人们对此的态度、都与金钱有关。

求异:找到材料的对立点,在对比中提炼观点。

第一

则材料,对名人旧居免费参观、让优秀学生入住,以此为荣。说明:他们更看重鼓励激励的作用,看轻金钱。文化意识浓。

第二则材料,人们到来是为了沾"灵气"、此地成了"发财圣地"。说明:人们看重了物质,而忽视了文化的作用。

两则材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正一反。

对比两则材料,对待名人故居的态度,体现了人们的素质、文化修养、思想觉悟的差距、不同。

分析到此,可以立意了。

1、让名人发挥"正能量"。(努力提高文化素质。)

2、"名人热"应该走向理性。(追"名人"什么)

3、正确处理好"名人故居"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名人故居是一种文化,合理地保护好。

5、让名人故居远离金钱。

审题小结:

多则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出恰当的观点。

逐则分析就是先挖掘各个材料蕴含的意义。

比较分析就是辨析材料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

材料间的关系有三种:

相同关系:材料的性质、意义、观点相同。

相反关系:材料的性质、意义、观点相同。作文的关键是抓住材料的对立点,深刻剖析这种不同所反映的问题实质。

相对关系:材料的性质、意义,既不相同,也不相反,各执一词,带有片面性。综合一下他们的观点即可。

补充练习:

1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一傅众咻。

3、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

分析立意:

这组材料的内涵有相同之处。先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然后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立意所在。

立意:客观环境条件影响着事物的发展。

2

1、志愿军英雄马玉祥曾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我是一个兵,后来转业到地方,我也是个'';现在离休了,我还愿当个''。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就心满意足了。"

2、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分析立意:

两则材料谈得都是理想和自我价值的问题,但看法迥异。对马玉祥的话,应抓住关键的一句:"这辈子我掂量自己,只要够个兵的分量就心满意足了。"可见,理想的确立应从自身实际出发,能实现自身价值就最好。拿破仑的话,强调说明人要有理想。

立意:既要有雄心壮志,又要有脚踏实地的苦干;甘于平凡,实现自我价值;结合自我实际确立人生理想。

3

1、有人说:勤劳能致富。

2、有人说:科技能致富。

分析立意:

两个人说的都没错,又都有些片面,辩证分析一下,只有综合起来才全面:致富=勤劳科技。

4

1、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

2、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

3、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立意:

同中求异: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年龄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看有无坚定的志向和意志。

5

1、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可测,则敢于走过的人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平地,则步其上而过的人很多。

2、小李第一次演讲,事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一上台,看到黑压压的人,便浑身冒汗,脑子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记不起来了。

立意分析:

异中求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17、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日前在某市一个交叉路口,因故障,信号灯一直显示为红灯。司机李女士打电话报警后,苦等了40

分钟才等来交警。李女士的遭遇被报道后,引起当地市民热议。

有人说:每一位规则的遵守者都值得尊重。如果大家都像李女士一样,交通事故不知要少多少。

有人说:李女士太死板了,不知道"变通",不知道"灵活"处理。

有人说:李女士报警后,40分钟无人处理,是职能部门失职。

有人说:现在人们总以种种理由对规则进行"变通",这其实是对规则的最大破坏。

有人说:李女士的做法,无形中击中了我们习惯于重个人眼下效率而轻制度长远建设的社会心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试试做一做:

试题分析:

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题型。20082009年辽宁题,2010年全国(2)题,2011

年北京题等等,都是这种题型。

这是一个围绕"规则"而展开的话题。紧贴生活,学生比较熟悉。突出了对规则、制度的反思与对人生的思考。

本题有五种"说法",作文就有五个角度,可以说考生选择哪一个角度作文都是可以的。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情理阐发的最佳喷发点,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确立有高度、广度的立意,充分显示自己的才华。

审题难度不大,给考生提供了多维思考空间,提供了开放性立意。但一定要注意"角度"是有层级的,有价值的大小的。角度不同,立意不同。选择的角度不同,反映了考生理解、分析材料的理性穿透力不同,反映了考生对材料的认知深刻度和哲理高度不同,从选择的"角度",阅卷老师就可以基本上看出考生的思维水平。此题"立意"的高低,会直接决定分数的高低。

较好的立意有:

规则:遵守与变通

变通就是破坏吗?

好的制度是提高效率

我们应该制定怎样的规则(制度)

此题单单就一个角度,或者顺向思维,显然不好,思维过于简单,没有深度,没有哲理性;综合两个(或以上)角度,或者逆向思维,比较好,更能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全面性。

必须知道:高分作文,首先立意必须是深刻的:透过现象深入本质的、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的,观点具有启发性的;必须是讨论某种"关系"的;必须是充满哲理思维的,辩证看问题、讨论问题的;从论证方法上看,必须是运用比较、对比方法的;必须是由此及彼,深刻地联系现实的。

所以,不能仅仅讨论交通规则的问题,它只是一个起点,一个引发议论的诱因点。还必须由此及彼,联系社会规则的其它方面,讨论人们的思想、心理、价值观,透过现象看本质。千万不要就事论事。

(语文学科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