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与管理对策分析

(2020-03-18 08:23:18)
标签:

班主任

教育

班级管理

分类: 班级管理

沈林林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阶段,此时,中学生中很容易出现一些非“官方”的小帮派、小集体,即管理学上的非正式群体(informal group),他们有些对班级、学校的发展有益,有些则相当有害。厘清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区分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策略,这对提高班主任班级管理效率大有裨益。

  一、理论产生及概念界定

  1924年,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埃尔顿·梅奥(George Elton Mayo)教授开始了长达8年的 “霍桑实验”(Hawthorne Studies1927~1932),实验结果表明:改变工作条件和劳动效率没有直接关系;提高生产效率的决定因素是员工情绪,而不是工作条件;关心员工的情感和员工的不满情绪,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这一惊人发现使管理学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梅奥为代表的人际管理学派把管理学从以物为中心带入了以人为中心的新发展阶段。梅奥第一次提出了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他认为人是社会人,社会交往与人际关系是人最重要的需要,而以人际交往为基础,以情感为纽带,组织中必然会形成非正式群体。这些群体会对组织的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

  梅奥认为,非正式群体是指企业成员之间由于共同的价值标准而自然形成的无固定形式的社会组织。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戴维斯(K.Davis)认为:“非正式组织并不是由正式组织建立或需要的,但由于人们互相联系而自发形成的个人和社会关系的网络。”根据一般社会学的观点,非正式群体指以个人好恶兴趣等为基础自发形成,无固定目标,无成员之间的地位和角色关系的群体。

  笔者认为,就中学班级管理而言,正式群体是指师生认可,为完成班级所赋予的任务而产生的,有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的群体,如班委会、团支部。而非正式群体,是指它是自发形成的,没有正式明文规定的无形群体,其成员间的关系带有明显的情绪、情感色彩,以个人的喜爱、兴趣、需要等心理为基础自然而然结成的群体。

  二、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就中学生而言,非正式群体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一)形成的自发性

  中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观点、态度、兴趣、习惯等相近的几个人相互吸引,相互认可,自然而然地结合成一个个小群体,无需学校班级认可,也无需社会正式承认。

  (二)有不成文的行为准则

  在非正式群体中,起支配作用的价值标准是感情逻辑,他们以特有的精神导向和共同的感情制约着组织成员的行为,要求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基于成员之间共同感情而产生的行为准则。如果有人违反了这些准则,就会遭到其他人的指责和讽刺,冷淡和疏远,甚至以武力报复。

  (三)群体的凝聚性

  在非正式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关系融洽,相互信任,交流频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所以信息渠道畅通,传递迅速。成员之间团结互助,步调一致,具有很强的内聚力,甚至在与班级的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宁可自己挨批,也不损害本群体或群体成员的利益。

  (四)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在自然交往过程中,有些人会由于个人的能力、品格、学识或者社会背景等被成员们所公认而成为“头头”。在非正式群体中,这些小“头头”一般受人拥戴,号召力大、威望高、权威性强。他能代表群体执行一种不成文而行之有效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从而控制其他成员。

  三、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机理

  (一)内在条件(根本原因):未满足的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的需要有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第一,人的需要会影响其行为,但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第二,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第三,只有人的某一级的需要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以上所讲的未满足的需要,是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本质上来讲,这是心理学上的“刺激-反应”模式(如图1所示)。中学生正是生理心理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阶段,他们对世界充满好奇,渴望学习以外的交流、沟通、友谊、被理解与归属感。由于我国大部分学校尚处在应试教育阶段,班级往往不重视满足学生某些正常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的需求,再加上集体活动少而过于呆板,这样正式群体逐渐失去了对中学生的吸引力。正因为中学生有这样的社会交往、情感、归属的需要,如果这时有一定的非正式组织的“刺激物”,那么,中学生就会立即产生“反应”,其行为是:把情感和注意力移向非正式群体,从而满足“归属”“安全”等心理需要。

  (二)外在条件:中学生具有共同的时空

  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来说,时空条件完全是外部的,但却是必需的。正如前文所述,非正式群体具有交往频繁、关系融洽的特点。这要求群体成员之间必须有相同或相似的时空条件。时间条件是指有共同的自由支配的时间,空间条件是指有共同的学习生活地点。中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有着共同的学习生活空间,这些共同之处,为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产生提供了前提条件。

  (三)核心条件:成员间具有共同的要素

  这是各种非正式群体差异化的核心,也是非正式群体形成的直接原因:群体成员之间有共同的要素。这些要素有很多种,如:共同的爱好、兴趣和信仰(比如爱好武术、军事兵器,爱好电脑或棋类,或者对某明星有共同的崇拜);大家有共同的看法或利益;有类似的经历或背景;有同乡、同学、本家、邻居、亲属等亲缘关系。

  (四)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机理的综合模型

  普通心理学认为,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人类的各种行为都是在动机的作用下发生的。而人的动机又是由于某种需要引起的。在以下两个条件下,需要会转化为动机:第一,需要必须有一定的强度。就是说,某种需要必须成为个体的强烈愿望,迫切要求得到满足。第二,需要转化为动机还要有适当的客观条件,即诱因的刺激。

  综合心理学理论及前三点分析,我们可以构造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机理的综合理论模型。

  1. 数学模型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机理的数学模型可以表述为:fx=f[x1,(x2x3),x4]

  其中:函数 fx)表示非正式群体的形成行为,它由四个变量决定,x1表示内在需要,x2表示吸引力,x3表示排斥力(排斥力和吸引力共同作用,形成刺激),x4表示外部环境。

  进一步,可以把以上函数关系表述为线性形式: fx=ax1+bx2+cx3+dx4

  其中变量含义同上。具体的系数可以在具体的群体中,通过调查统计获取。

  2. 逻辑模型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行为,是由四个变量决定的,首先是学生有情感与归属的内在需要,该需要在正的吸引力(即上述的共同爱好、利益、亲缘等核心条件)和负的排斥力(正式群体对群体内个体个别需求的忽视)作用下形成刺激,刺激使得需要变为动机,动机在时空环境(个体间有共同生活的时间和空间)下促发了最终行为的发生。

  四、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

  (一)从思想上高度重视非正式群体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就是说,习惯可以决定班级的命运,决定一个班级的管理绩效。

  而如何能有一种好的行为呢?原来,威廉·詹姆斯这句话前面还有一句话:“播下一个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所以要找班级管理绩效差的原因,最终要归根于没有一种正确的观念与思想。一个班主任要管好一个班级的非正式群体,首先,他(她)必须重视它,并从理论上厘清它的性质、特点、类别和表现形式,才能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办法去管理。

  (二)找出成因,对症下药

  从安全与紧密两个维度来分析,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可以分为消极、破坏、中间、积极四个子群体。对不同的子群体,班主任切不可不分性质,眉毛胡子一把抓、搞一刀切。班主任应该找出其不同的形成原因与群体运行模式。

  (三)制定严厉的制度,规制对班级有害的群体

  有两种子群体,他们是消极或破坏型的。一种是不安全,也不紧密,它的活动总是与班集体的发展有一定的小摩擦,具有消极作用。如经常迟到旷课者、经常违反课堂纪律者、聚集抽烟者,等等。对于这种子群体,他们一般关系不紧密,班主任一方面要用严厉的制度来规范他们;另一方面,可以控制模型中的外部环境,即打破该子群体形成的时空条件,在时间、空间方面找出办法来隔离群体成员;最后,还要借以和谐的班级文化来感化他们,达到教育与成长的目的。

  而对于破坏型的,成员间非常紧密,群体成员对“小头头”言听计从,凝聚力极强,破坏性大,如学校里的盗窃、赌博等非法群体。学校应该坚决打击这种小团伙,特别是带头者。对于小成员,班主任也应该说服教育,以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

  (四)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吸引有益的群体

  有两种非正式群体,他们是亲班级型的。一种是如互帮互学群体,课题攻关小组等,他们既安全又紧密型;另一种是如篮球、棋类爱好者群体,他们是具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自发形成的团体,成员之间是为了自娱自乐。这种群体很安全,但不紧密。对于这两种群体,班主任首先要控制排斥力的产生,注意尊重甚至是支持鼓励(即鼓励吸引力)这些小群体成员的活动。另一方面,班主任应该积极构建和谐的班级文化,尽量把这些群体行为吸引到有利于班级绩效管理的轨道上来,即把排斥力变为一种班级的吸引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