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与班级管理
(2020-02-25 10:49:15)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苏煜隆
儒家思想﹑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三大治国思想,也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其中,儒家的仁爱思想,法家的法治思想已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中。相比较而言,道家的思想却难觅踪影,鲜有人提及。本文试从笔者的理解和实践出发具体论述道家思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不妥之处请不吝指正。
一﹑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道家最核心的治国思想。西汉初,正是这一治国思想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此后,在历代治世中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正如老子所云“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德经》第三章)。这一思想的核心是“无为”。所谓无为,就是不要有什么作为,但这决不是无所作为,整天什么事都不做,而是要顺应自然,不任意妄为。这一思想应用于班级管理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班主任上任伊始,“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二章)。一般而言,新班主任上任,习惯于“新官上任三把火”式的模式,即通过大刀阔斧地改革,以期在短时间内迅速取得成效,从而树立自己的权威,此乃典型地有为。然而,老子对此却不以为然。老子认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第二十九章)在老子看来,采取强有力的态度,一味地强力而为,必然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最终只能失败。这看起来有些绝对,但也不无道理。试想自己初来乍到,在对班级情况还不十分了解地情况下,仓促间来个“约法三章”,很容易导致自己一厢情愿,难以对症下药,同时,还容易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其产生不满和抵触。因此,强力而为不可取,聪明地做法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摆出无为的姿态,一切顺其自然,只要求按常规做,不急于抛出自己的治班方略。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巧妙地避开学生的锋芒,二是给急于想了解新班主任有何作为的学生留下了一个悬念,增加了班主任的神秘感,为以后的工作展开做了很好地铺垫。
第二,有所为,有所不为。道家提倡无为,但并不排斥有为,是要告诫人们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妄为。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呢?老子认为“为无为,事无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道德经》第六十三章)也就是说,以无为的态度与方法去作为,以无事的态度与方法去办事,从客观实际出发,去办那些条件成熟,很容易就能办成之事。换句话说,条件成熟,容易办成之事,有为,反之,则无为。记得前几年看电视剧《水浒传》,里面有一句著名的歌词“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句话其实还有一句潜台词,即不该出手时千万别出手。它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叫有所为,有所不为及什么时候该有为,什么时候该无为。当然,要做到这点十分不易,必须摆正心态,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对条件成熟,有成功把握之事,全力而为,反之,则选择无为,果断放弃。例如,如果本班体育人才众多,优势明显,而文艺人才匮乏,处于劣势,就应该全力在运动会上争胜,而对艺术节选择放弃。人的一生不可能事事如意,一个班级也不可能样样争第一,此乃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应学会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凡事皆为,不仅劳心伤神,而且很容易导致四大皆空,什么也得不到。道家反对追完美,允许有残缺,所谓“大成若残,其用不弊。”(《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在道家看来,残缺也是一种美,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第三﹑顺势而为。道家的无为,提倡的是顺势而为,即顺应自然,不刻意去改变,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这一点在班级管理中尤为重要。据我们统计,大部分班主任都喜欢听话,守规矩的学生,而对那些个性鲜明的学生不太感冒,总是想方设法把他们改造成为自己心目中的“好学生”殐不知这样一来,不仅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而且与新课标“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过程”的宗旨背道而驰。事实上,这两类学生都各有长处,也各有缺限,可以说是优点和缺点都十分突出的两个群体。听话的学生守纪﹑认真﹑踏实,但缺乏灵性,学习方法呆板,而个性鲜明的学生刚好相反。既然如此,为什么大多数班主任不喜欢后者呢?道理很简单,因为他们有主见,从不人云亦云,不好管理。笔者认为,既然这两类学生各有优劣,就不必厚此薄彼,更无须根据自己的好恶去强行改造他们。不妨多一点海纳百川的胸襟和包容心,本着“兼容并包”的原则,抱着无为的态度,顺势而为,帮助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长处,让他们自己去相互取长补短,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地发展。正可谓“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为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二﹑柔弱胜刚强
“弱者道之用”(《道德经》第四十章)。道家思想究其实质而言是弱者的哲学。然而,弱者并非任人宰割,坐以待毙。老子始终认为,柔弱能胜刚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因此,可以说,道家研究的是以弱胜强之道。在这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弱者要生存和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强权和法律,更不能寄希望于别人大发慈悲,只能靠自己的智慧和谋略。故道家心目中的英雄不是强者,而是智者,勇者可以无畏,强者方能无敌。道家的这套理论如何应用于班级管理呢?
首先﹑要摆正位置,以弱者自居。以弱胜强的道理众人皆知,但真正能做到者甚少。为此,老子也曾感叹“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道德经》第七十八章)人们之所以不能做到以弱胜强,主要是都不甘心自己处于柔弱的地位,处处要强,事事争胜,这正是人的本性使然。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把自己及整个班级都摆在弱者的地位上,使其时刻都有危机感,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巨大潜能,始终保持卧薪尝胆,奋发向上的生机与活力。
其次﹑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要为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诱惑。弱者要战胜强者,一定要选择好出手的时机,一般而言,最好是后发制人。在这方面,不妨学学美国女足。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她们依靠顽强地防守,顶住了实力超群的巴西女足的一轮又一轮疾风暴雨般的进攻,最后在对手体力下降之时,果断出击,依靠加时赛的一记绝杀,战胜了不可一世的巴西队,荣获奥运金牌。在人们为巴西队扼腕叹息之时,笔者却为美国队教练的睿智深深折服。这是以弱胜强,后发制人的经典案例。因此,在班级管理中,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要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一定要把目标锁定在高考上,对平时的期中考﹑期末考﹑乃至年级统测都没有必要看得太重,更没有必要每次都同别人一争高低。不妨采取以静制动的策略,扎扎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不要急功近利,要厚积薄发。当然要做到这点十分不易,它需要班主任有良好的心态及不计较一城一地之得失的非凡气度,要耐得住寂寞。除此之外,还需要有一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的好领导。具备了上述条件,经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必将能达到“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道德经》第三十七章)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