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级“座位安排”思考
(2020-01-08 07:31:00)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高中学生认知能力趋强,年龄上正处于青年向成年的过渡时期,有不少稚嫩的“民主思想”。特别是对班主任座位的变动非常敏感,明白事理的学生对老师的行为表现出理解和支持,但不少学生还是找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拒绝或要求老师进行不合理换位,有时还会演变成各种矛盾,非常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笔者曾经在高06级因座位风波与学生之间引发很大的对立情绪,至今仍然历历在目。通过几年班主任工作的反思,关于班级座位安排逐渐有了一些教为成熟的思考和做法。
个人认为:班级座位安排的合理性对班级管理有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座位调整考虑的因素很多,如考虑成绩的优与差,以便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互相感染,让班级形成一种良好学习氛围。还有性格差异,让爱讲话不守纪律的学生与能够自律的学生之间互相提醒和督促,以保证班级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同时也巧妙避开“学困生”用班风不好、学习氛围差作为自己学习困难的客观理由。其具体思考如下:
首先高一开始加强思想引导。
让学生从高一开始必须充分认识到:座位安排是班主任的权利,可以适当结合学生的民主思想。所谓的“权利”实际是班主任站在班级全局的角度让相对有限的教室空间进行相对合理的座位布局,以便尊重和保护每一位学生的利益。有些原因可以让学生清楚。如纪律、学习互助、科任教师要求等,但也有些原因不能让学生知道。如个别学生性别因素、个人卫生、疾病、家庭特殊等。当然也可以结合学生本人及学生干部意见、科任教师意见进行座位调整,毕竟他们的了解非常深入,只有这样才能让座位更加相对合理。切忌任凭学生的想法,很多时候学生是以自我为中心,想法非常自私,安排座位难以左右逢源,反而让自己工作非常被动。因此从高一开始让学生形成一种认识:座位安排是班主任的事,班主任会听取我们合理的意见,我们信任班主任的座位安排。
其次座位安排注意方法和技巧。
第一阶段:高一刚入校时,大多数同学间性格、志趣、成绩、习惯等互不了解,相互之间非常生疏。班主任可以让学生随意入座,往往学生在选择时是根据相互熟悉程度、志趣爱好自由选择座位。“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生自由选择座位也暴露了学生的一些陋习,除便于班主任了解教育学生外,同时也为第二阶段班主任安排座位提供了有效准确信息。但这种状况不宜太长,最长就是半学期为宜。以免陋习相互感染,“扩大群体”而在班级形成气候。
第二阶段:班主任根据观察、家长交流、科任教师反馈信息合理安排座位,尽量撤散“陋习群”、“差生群”、“活跃群”,让他们孤立于“优秀群”的包围之中。但在执行前可以让学生干部先来看座次表,半期时间干部应该非常了解同学,敢说话的干部会提很多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班主任应立即作出“微调”。然后再请学生来看座次表,若有合理且能让班主任信服的理由,可以满足个别学生的要求。但必须把握一个原则:座次表一经公布,即便不合理此次也不能随意改变,并坚决执行。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班级座位后,还必须进行周期性调换。每一周或二周进行一次“左右前后”循环(但具体循环方式各异),这种换位因相对位置未变,可以让班委干部去执行。另外每半期或每学期进行全班大调整,调整方式还是可以参照阶段二模式进行。这种周期性调换座位可以形成班级制度,让每位同学知晓,逐渐让学生形成认知习惯。
对于班级座位的合理布局也很重要。为避免学生相互之间影响和感染,同时让学生形成良好坐姿,个人认为座位应保持“左右疏前后密”原则。该原则可以相对避免同学间讨论或讲小话。但现实中教室面积有限且班额大,实施“左右疏前后密”较困难,但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利用教室有效空间。如可以编排成“7排×10人(9人)=70人(63人)”,不足70人可以在前排安排2—3个特殊座位供个别特困生、体尖生入座。注意这种座位忌安排在“后排”,后排更容易让科任老师忽略对这些特殊学生的管理。这样安排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空间,让学生进出教室感觉不到拥挤、凌乱,而是相对清爽、舒适,从而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认真学习。
当然班级座位安排的合理性也是相对合理,解决以上系列问题的根本还是在于学生内因。座位安排的相对合理性会对班级管理有一定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