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管理中渗透礼仪教育
(2019-12-21 09:50:51)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管理 |
分类: 班级管理 |
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为班主任面临的是一个个鲜明的个体,而每个个体又有着独特的个性。在班级里的青少年,他们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适时地加强礼仪教育,对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广大的中学生中进行礼仪教育,对国民素质的提高必将起到推动作用。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里渗透礼仪教育,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形成优良的班风更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在班级开展礼仪教育的认识
1、时代的需要
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部分人们的道德观念却趋于淡薄,现代社会呼唤诚信和文明的呼声越来越高,把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与道德建设、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
2、培养合格新一代的需要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一个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个“德”不仅包括政治思想等“大德”,也包括文明礼貌、礼仪规范等“小德”。所谓“小德”,作用并不小,从“小德”可以看出一个人是否具有高尚的品质。特别是未成年人,正处于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时期,空洞的说教对他们的品德形成效果并不明显,而把道德教育从他们身边看得到的一言一行做起,让他们从小养成诚实守信、文明礼貌、尊重他人的好习惯,会促使他们“大德”的形成和发展,让他们终身受益。
3、礼仪教育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
礼仪是现代文明的具体表现,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形式。中国是“礼仪之邦”,注重礼仪是我国人民的优良传统。一个人文化素质、品德修养的高低,都会表现在他的外在礼仪形象上。对广大学生进行礼仪教育,可从小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基础道德水平,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从而推动学校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影响社会风尚的好转,也是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的有效途径。
二、在班级开展礼仪教育的内容
1、学校礼仪。包括升降国旗礼仪;进校离校礼仪;上课礼仪;课间师生交往礼仪;集会礼仪等。
2、家庭礼仪。包括孝敬长辈礼仪;兄弟姐妹相处礼仪等。
3、社会交往礼仪。包括交通礼仪;公共场合礼仪(外出活动、购物、参观);打接电话礼仪;待人接客礼仪等。
4、学生仪表礼仪。包括仪态礼仪;穿戴礼仪;语言礼仪等。
这些内容兼顾了学生在律己、待人、处世等方面最基本、最常使用、最需要养成的礼仪规范。实际上这些礼仪常识的普及也是学生向一个行为规范靠拢的过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要求达到的效果。
三、班级开展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
1、学生进校后应大力加强常规管理,利用班会课让学生学习《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荆州市实验中学十要十不准》和《文明的摇篮》,让学生明白在学校什么行为正确,什么行为错误。从而了解学校,热爱学校,自觉遵守学校完善的、严格的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
2、班级也应该依据校规校纪制定符合班级特点的班规班纪,使班级“小气候”和校园“大气候”互为融通,使学生学会自我约束,自我纠正,即可避免教师采取强制因素,又可避免学生因认识或情感的不稳定而导致行为偏差,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班规制定是民主的,它由全班同学根据班级奋斗目标,参照《文明的摇篮》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共同商量,民主拟定的,班规的制定过程,也是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的过程,学生也会产生遵守班规校纪的义务感,也就能更快地从他律走向自律,从而形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对于个别的不良行为班级也应进行褒贬评价,达到共同抑制的效果,从而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3、组织落实。班主任可以领衔组成班级礼仪规范训练小组(班主任任组长,科任教师为成员,组成班级训练小组,组织班级训练活动,共同采取措施对学生进行训练),成立礼仪规范监督小组(每周由1位老师和几位同学组成,负责对班级学生的礼仪表现进行日日监督检查),建立家庭、社会监督小组(班级制定“学生家庭和社会礼仪规范评估表”,请每位家长填写,负责督促学生在家庭和社会上的礼仪表现)。
4、采用多种方式落实和训练
(1)把礼仪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结合起来
每学期开学初,根据学校学工处、团委制定专项礼仪教育计划,把礼仪常规训练内容具体化,并作出每月、每周的具体活动安排,再把相关的训练内容制订到班务计划之中。
为了使学生掌握规范的礼仪言行,我们把各条常规具体化,例:上课、听讲、下课、集会等学生应该如何。班主任还可以利用晨会、班会时间,采用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对学生进行讲解、示范,使学生从语言和行为上体会礼仪的真正含义及作用,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正反两方面的事例进行剖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2)寓礼仪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
班主任可以组织如“我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调查与讨论反思活动、“文明礼仪”进社区实践活动、开展“问好”主题教育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情景剧比赛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演讲辩论比赛活动、“文明礼仪伴我行”书画摄影比赛等活动,从情感体验入手,创造情境,让学生在丰富多彩、趣味浓郁的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训练。
(3)寓礼仪教育于阵地建设之中
良好礼仪行为的养成还需要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氛围。如黑板报、宣传橱窗、学习园地、班级广播站等,这些教育资源都是礼仪教育的主要阵地。
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橱窗”和“班级广播站”向学生宣传礼仪知识,表扬礼仪先进分子和先进小组,评议不良典型事例。在“学习园地”中开辟“佳作欣赏”和“优秀手抄报”展示栏,把学生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事迹写成文,画成画,张贴起来。甚至我们可以号召学生在上下楼梯处、走廊上、草坪花圃里、假山等处插贴警示语,让学生时常受到提醒,置身于教育环境中。
(4)寓礼仪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礼仪常规中的“坐正立直”,“谈吐举止文明”,“上下课起立向老师行注目礼”,“上课发言先举手”等内容,必须在课堂上进行训练。我们要求每个任课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礼仪常规竞赛”。这样做既密切了师生关系,又规范了课堂纪律。
四、班级开展礼仪教育的评价
学生的礼仪教育,只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才能最终落实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可以通过自我理解自我承诺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调整自我完善6个环节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把学生放在礼仪教育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教育,变“要我学礼仪”为“我要讲礼仪”。
对学生良好礼仪养成后及时评价和表彰,它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礼仪动机,具有强化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如:评选“礼仪标兵”、“礼仪示范生”、“推普积极分子”、“文明学生”、“文明小组”等。表彰的办法有发“推普积极份子”、“礼仪示范生”等荣誉卡,让学生挂在胸前;拍“礼仪示范生”的光荣照,在宣传栏张贴;发“文明学生”、“文明小组”的奖状给予鼓励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