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作文如何衔接
(2019-12-10 13:17:56)
标签:
语文作文学习方法 |
分类: 学好功课 |
李阳晨
我们已从初中跨进了高中大门,很多同学的作文却没有高中的味道,究其原因,主要是不了解高中作文的能力要求,没有做好初高中作文的衔接过渡。要做好初高中衔接,须注意如下方面。
1.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升入高中后,要有意识地把“知新”与“温故”结合起来,才能写好作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学习如何写景时,首先可以温习一下初中时学过的课文《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然后温习一下写景技巧,如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要突出感情特点,注意观察点,有明确的立意,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文字生动形象等等。通过温习之前学过的写作技巧并结合新接触的内容来指导自己写作,进而做到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2.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由初中记叙文过渡到高中议论文,我们必须着眼于基础,注重以熟带生,最后融会贯通。譬如可以先强化练习,就生活中的某件事情、某个问题、某种现象或学习中读到的某项材料,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写“一事一议”之类的简单议论文。具体写法是:引:简明扼要地叙述一段材料,或一件事,或一种现象。议: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即把材料中所包含的意义揭示出来,然后作一番分析,最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观点。联: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对自己的观点作一个很好的例证。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观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而后,逐步学会写规范一点的议论文。
搞好初高中作文的衔接,具体可以从审题、立意、选材、写作技巧等诸多方面着手。由于篇幅限制,这里仅就布局谋篇、语言表达、文章修改等方面简介一下。
一、布局谋篇
1.凤头靓丽文章拥有靓丽的凤头,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或开宗明义,揭示主旨;或巧设排比,增强气势;或倒叙开头,引人入胜。如《活在当下,寄望未来》的开头:
《阿甘正传》中说道“我不懂我们是否有着各自的命运,还是只是到处随风飘荡”,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就要风雨同路,踏踏实实地走好现在的每一步,做好身边的每一件事,这就可以说是生活得有趣、有意义了!
语段引用美国小说中的经典句子,表明对生活的看法,增添了诗意和底蕴。
2.主体创新作文应讲究一点形式包装,给读者一个惊喜,从而脱颖而出,大放异彩。
巧设标题作文主体部分使用一组简洁醒目的小标题,既有提纲挈领之效,使得层次清楚,又可以减少过渡性文字的铺排,以便突出重点,还可以让文章疏密有致,文面赏心悦目。譬如作文《滴水别有天地》,作者在主体部分精心拟定了“一宵冷雨,半世纳兰”“轻鸢剪月,向日裁阳”“指尖舞步,灵魂高度”一组小标题,既彰显文章思路,又体现语言之美,精妙用心可见一斑。
并列排比文章主体部分通过记叙一件事的多个侧面或几件不同的事来展现一个共同的主题。多重内容和多个角度之间构成横向的并列关系,能集中地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有一种整齐美。如作文《我愿意生活在这个时代》,主体部分各段都以“我愿意生活在这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的句式打头,从“我看到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和谐相伴”“我感受到了三个重大的农村民生变化”“我体验到了科技迅猛发展的魅力”等几个方面进行阐释,构成并列式排比段,条理明晰,十分有气势。
网络跟帖对于一些现实性较强的文章,用此法常有与众不同的功效。比如《说句心里话,我也很敬佩》一文,文章采用新鲜而别致的网络发帖的形式,以日本大地震这一国际新闻为背景,赞扬日本灾民积极应对灾难的精神,阐述了“天灾面前,人类就是一个整体”的观点。结构形式别出心裁,蕴涵时代色彩。
另外,还有日记书信、戏剧小品、对话访谈等形式,这里不再赘述。
3.豹尾有力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一篇好文章还要精心打造一个有力的豹尾,令读者犹如咀嚼甘果,余味无穷。或自然收束,终结事情;或卒章显志,揭示主旨;或展示未来,鼓舞斗志;或发出号召,提出希望。请看作文《活在当下》的结尾:
时代不相信眼泪!幻想、悲伤、愤恨都无法改变你活在当下的事实。既然如此,我们何不热烈地爱上这个时代,用铁肩担起这个时代赋予的职责,轰轰烈烈地去书写属于我们的这个时代的风流呢!
文章在叙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基础上,结尾发出号召,提出希望,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二、语言表达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文若能文采斐然,妙语连珠,就如同在炎热的夏天给人送去徐徐清风,让人心旷神怡。
1.锤炼词语“无词便无文,词精文增色”,要想使语言新颖生动,必须注重锤炼词语,尤其是对动词、形容词的锤炼。如《美丽的智慧》一文,有这样一句话:“手中的湿巾俨然可以挤出水的空旷,安静的考场里的空气随手一抓,都是一种紧张。”其中“空旷”一词,本来形容空间广阔,这里用来形容汗水淋漓,令人叫绝;另外,“紧张”是一种抽象的心理感受,居然可以用手来“抓”,多么形象生动、具体可感!
2.活用句式写作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选用句式。为了加重语气和表达强烈的情感,可选用反问句;为了整齐对称、声韵和谐、气势贯通,可选用整句;为了灵活自然、错落有致、避免单调,可选用散句。如作文《担国家之责,当民族之任》片段:
秋风洗月,大浪淘沙,是谁脱颖而出,站在历史的峰巅名留千古?往事成风,世事沉浮,是谁身影清晰,立在历史的路旁为人赞颂?壮怀激烈,含英咀华,又是谁峨冠博带,衣袂飘飘,行在前进的浪中高山仰止?
语段整散句兼用,长短句交织,整齐之中显出疏散,自然之中蕴含节奏,和谐畅达;读起来朗朗上口,明快流畅,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主旨。
[NextPage]
3.善用修辞修辞是语言的花朵,写文章时若能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方法,不仅能彰显文采,还能营造优美的意境,让人回味无穷。如作文《矮纸斜行闲作草》片段:
我爱北国那猎猎狂风,掀起历史的尘埃,傲骨铮铮;我爱那万绿丛中一抹殷红,一枝独秀,留万世芬芳。只是我更爱如水的江南,恬静的溪流浣出女子的秀雅,梆梆的摇橹小调中透着歌喉的婉转细润。
这个语段通过一组排比句,层层深入,衬托出江南之美,使文章语言优美,语势匀整,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三、修改润饰
“文章不厌百回改”,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无不是经过反复修改的。这里介绍几种常见的修改方法。
1.立意深刻立意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材料的选取,结构的编织,词句的遣造都要以它为核心,为准绳。因此文章立意要力求正确、鲜明、深刻,否则,就一定要修改加工。这个环节属于动“大手术”,最好在写前进行,否则,将会导致全文的变动。小修小改无济于事,只好重新返工。
2.调整结构结构犹如人之“骨骼”,如果你疏于配齐、锻炼文章的“骨骼”,就会大大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调整结构就是把作文中段落层次不明、过渡照应不好、开头结尾不理想的地方加以改正。一般要注意:首尾要精彩,不重复啰嗦。结构要紧凑,过渡要自然。思路顺当,表达清楚。拒绝“老三段”,讲求活泼。
3.润色语言美化语言,可以运用“四化”之法:
具体化。在文章中加入适当的描写,就能使人读起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精美化。运用一个词语写活一个人物,用一个句子抓拍一个镜头,用一个细节揭示一种心理,用一段文字传递一腔情韵,达到以少胜多的效果。个性化。可运用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潮词汇,可对成语、俗语、诗词名句等进行巧妙的化用,这样的个性化语言往往能使文章熠熠生辉,光彩照人。
【小练习】
请大家阅读下面的文章,并结合点评补写文中的空白。
又见门口梧桐树
七年前那个寒风凛冽的冬天,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家乡。当时,家门口那棵梧桐树的花叶早已凋零,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干。时间转瞬即逝,现在,我又回到家乡了,心中的激动无法言表,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尤其是那棵梧桐,一直令我魂牵梦萦。
坐在飞速奔驰的客车上,我不禁陷入了儿时的回忆中。(1)
现如今,我一想到那一幕幕触目惊心的景象,心情就倍加沉重和压抑。
突然,一阵急促的刹车声打断了我的思绪。啊!到村口了。我快步走下车,向家的方向走去,眼前的景象让我目瞪口呆。(2)
当年那个衰败凋零的家乡完全不见了踪影。
回到家里,我又看到了那棵梧桐树,枝叶繁茂,郁郁葱葱。爷爷奶奶喋喋不休地向我讲述着家乡的新变化:“现在,政府取消了农业税,种地还有补贴呢。”“像我们这样60岁以上的老人,政府每年还给我们发放养老金……”正在上小学的堂妹也忍不住接起了话茬:“我上学也全部免费了呢!”小叔也大发感慨:“如今政府指导我们发展综合农业,连山坡上不能种庄稼的地方都种满了果树,听说还要发展什么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呢!老百姓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亲人的一席话令我百感交集:是啊!现在,党和国家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原则,为农村完善了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各种社会公共服务……真是一派社会主义和谐幸福的繁荣景象啊!
偶尔抬头,我再次看到那棵梧桐,它茂盛的枝叶随风摆动,哗啦啦的,像在唱着一首首悦耳的歌儿。
【点评】
文章从久别回家乡的心情写起,第二段中极力描写记忆中故乡交通不便、经济落后等贫穷面貌,然后运用生动流畅的笔触,通过亲人之口交代了故乡现在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与上文形成强烈反差,以表现农村变化之大,表达了人们对变化的欣喜之情,情感真挚自然。这就是对比的妙处。
【示例】
(1)我的家乡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水旱灾害时有发生,这导致了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我犹记得大人们在灾害之年为逃避缴纳农业税而东躲西藏;犹记得父母们为了孩子的学杂费而愁眉苦脸;犹记得穷苦的老人们在冬天缩在破旧的土坯房里,因衣着单薄而瑟瑟发抖……
(2)笔直宽阔的水泥马路代替了昔日的泥泞土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两层小楼鳞次栉比,哪里还有昔日的土坯房,村里的人们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拉着家常,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