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成性资源
(2020-05-30 21:49:14)
标签:
教育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生成性资源是指课堂即时产生、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转瞬即逝的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由于生成性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者自身的体验,因此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才能让课堂绽放精彩。而课堂的生成具有极强的现场性和灵机性,有效的动态生成,就必须结合当时课堂特定的环境,根据师生、生生互动情况,顺着学生的思维。接纳始料未及的信息,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去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
一、教师要善于及时捕捉“预约性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过程,有着我们无法预见的因素和场景,因此作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要机械地执行预案,更应注重学生参与活动,及时捕捉“预约性生成”的智慧火花,让它绽放生命活力,使课堂教学因生成而变得美丽。使“预约性生成”成为课堂上的一个亮点,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产生自己学习经验,获取丰富的情景体验。如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第一次自主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圆,学生纷纷动起手来,一段时间过去了,大部分学生画的都很好,但问题也就出来了。有的同学把纸给划破了,有的同学画的圆不封闭,有的画成椭圆……教师急中生智,没有按部就班地用教案,而是调整了方案。大家画得都很认真,为什么有的同学画不好呢?你认为在画圆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难点是什么?教师抓住这一机遇,把问题又一次抛给学生,让全班同学根据自己的得失(优生的成功和后进生的为难处),发表自己的看法,你一言,我一语道出了画圆的方法,并且明白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半径。虽然这一部分内容教师还是要教的,虽然学生的”非预约性生成”打乱了教学的正常顺序,但是,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因此,我们应在预约基础上追求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与主动构建。
二、不拘预设,让课堂变得灵性,充满智慧和活力
灵活生成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内在差异,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数学教学课堂呈现出了多变性和复杂性,这也对我们数学教师提出了挑战。如果教学活动的进行与我们教师事先所做的教学预设不相吻合,教学活动不能再按照预设来开展,我们教师该怎么做呢?这是值得每个教师深思的问题。是拘泥于预设,无视真实的教学,还是直面真实的教学,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呢?很显然,我们应该尊重事实,尊重教学实际情况,选择第二种做法。应该说,课前的预设只是为教学活动的展开以及教学方案的动态生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自己应对教育教学论文突发事件的掌控力,及时生成新的教学方案,这才能保证教学的有序进行。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之前精心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关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经相当了解,于是他果断地将原先设计的小步子的提问调整为开放性的问题:“关于人民币,你知道些什么?说给大家听听。”学生们开始热烈地讨论,不仅把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都讨论出来,还生成了许多新的课程内容。有人说10元人民币上画的是毛主席;有人说人民币上画的风景是桂林山水和三峡风光;甚至有的学生提出拿人民币对着光看,可以辨别人民币的真伪,等等。如此一来,在教师的引导下生成的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直接经验得到了系统化,并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如果教师还按照预设机械地将学生纳入自己预设的轨道,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必将受到影响。这时教师可以机智地将学习活动进行整合,主动让学生到台前唱“主角”。通过质疑和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在师生的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灵性、智慧和活力。
三、重视师生生成,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主体是学生,课堂上师生共同演绎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成长活剧,师生关系不再是传统的单纯的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师生互动、相互砥砺与启迪,共同研究与成长。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想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但由于受教学活动计划性、预设性的影响,学生的思维与活动总是被限制在教案的束缚中。动态生成的教学不再是教师主宰,学生跟着走,而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需要提出,教师在动态生成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那种认为学生是动态生成唯一对象的观点是不可取的。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对象应该是学生和教师。这与强调学生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主体并不矛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受到环境、学生等的影响,会产生灵感。形成即兴的教学思路,从而对原来教学设计进行完善和必要的补充。例如,一位教师教学同分母分数加法,一开始让学生说说怎样计算,估计正确与错误会同时出现,然后可以抓住认知冲突,组织讨论。但结果是,学生在尝试计算“3/7+2/7”时,无一例外都是等于5/7。针对这一情况,教师灵机一动,改变原定思路,设问:为什么不是等于5/14呢?你有什么理由说服老师?面对老师生成的新问题,学生通过折纸、画图、实物举例等多种方法,说明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参与十分投入、有效。
四、利用错误,促进生成
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因此,教师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生的错误,并能独具慧眼,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错误,使错误巧妙地服务于教学活动。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在学生观察圆锥后进行交流,有的学生说:“圆锥有无数条高,并且都相等。”面对学生的错误“发现”,教师没有马上作答,而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辨析。首先让学生指指、量量圆锥的高,当他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周上时,立刻有学生反驳:“高应该和底面垂直,是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所以只有一条。”在辨析中,大家都明确了圆锥高的含义,并知道圆锥的高只有一条。在此基础上,教师趁势追问:“怎样来测量圆锥的高?”一石击起千层浪。一个学生拿起空心圆锥说:“只要在上面蒙一张纸,找到底面圆心,用一根铁丝穿进去直到顶点,这段铁丝的长度就是圆锥的高。”“那这个实心的圆锥,难道要在它的底面钻个孔去测量?”“把它靠在墙边,用体育课上测量身高的方法量。”……学生在倾听、交流中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充分展开错误的思维过程,既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教学,也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动态生成的课堂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至高境界,它要求教师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强烈的课程意识,从教材出发,以学生为本,机智地开发、捕捉课堂生成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流程,在师生、生生动态的合作交流中,不断生成新的生长点,使数学课堂充满灵动、智慧与活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