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经典诗词名句引用

(2019-05-11 22:18:41)
标签:

语文

作文

学习

方法

分类: 学好功课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习总书记不仅倡导亲近古代经典诗词,而且带头学习和运用古代经典诗词。有媒体盘点,习总书记署名发表的文章中,其中近九成的文章都引用了蕴含深意的中国古代诗词。诗词的得体引用,既彰显了习总书记爱国忠诚、清廉奉献、关怀民生、登高望远的博大胸怀,更让他的讲话或文章充满亲和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中学生更应多读多背经典诗词,并学会引用经典诗词。遗憾的是,很多同学也能背上一些经典诗词,但似乎仅仅是为了应付名句默写考查,一到写作时就如“茶壶煮饺子——有货倒不出”。翻看近年来公开发表的高考优秀作文,使用引用手法的作文不少,但引用诗词名句的并不多见。以笔者身边的一本《2014高考优秀作文》(重庆出版社)为例,其选取的近190篇优秀作文中,全文引用1句以上古代诗词的仅有20篇,引用两句以上的更不足10篇。殊不知,高考作文适当引用古代经典诗词,既能够展示作者的文学底蕴,又能凸显作者的文字驾驭水平,有时,一句绝妙的引用就能让自己文章“蓬荜生辉”,光彩熠熠,令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如沐春风。下面,笔者拟从句、段、章三个层面,简介古代经典诗词的引用方法,供广大同学参考。

一、单句式引用

作者在一个长句、一段文字或者一篇文章中,仅引用一两句诗词。虽然引用的量不大,但因恰到好处,颇有“一轮皓月穿云影,几缕清风掠柳间”的意味。单句式引用,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引用,引句的前后加上几句抒情或议论的语句。这是最简单的引用方式,如:陆游有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只有勇于实践,努力攀登,最终才能达到山顶,欣赏到最美的风景。(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绝知此事要躬行》)

二是艺术再现,先描述历史人物当年的情景,再引出诗词,以抒发情感或佐证观点。如:心驻扎之地,风景长存。心驻扎于淡泊之中,便是倾盆大雨也成绝美景致。好比苏轼途中遇雨,常人只有狼狈二字,他却竹杖芒鞋,潇洒地写下:“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风景是心的所在地》)

三是化诗入句,将经典诗词嵌入自己的语句。如处于美的所在,为何有人会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有人却抱怨“不见长安见尘雾”?因为追寻美的心境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自会不同。(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更上一步,追寻心中的美》)

二、组合式引用

在一段文章中,将一组诗词名句按照一定主题组合到一起,形成排比气势。有直接引用的,如: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曹文轩《前方》)这一组引用且不谈作者后面的精彩议论,单就作者联想到的诗句,就足以见作者功力了。有改写化用的,唯其执着,才更显勇毅。隐者陶渊明,因执着于“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的隐居生活,毅然辞官归隐。他悠悠然地践行了他“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归隐之志。终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最美风景。(2014年高考优秀作文《让执着造就最美风景》)其中引用的陶渊明的诗句大家都很熟悉,只是作者动了脑筋,巧妙地进行了拼接,有力地论证了观点,也赢得了阅卷老师的青睐。

三、“串烧”式引用

有些文章全篇皆由诗词架构,语句有的由诗词大意改写而成,有的化用或直接引用经典诗词,有的是作者自创的诗意表达。整篇文章就像是经典诗词名句的“串烧”,形成强大的诗意气场,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吸引力,其中的引用方式灵活多样,值得同学们仔细品味。

诚然,腹有诗书气自华,能够“串烧”式引用诗词名句首先要熟背大量的经典诗词,还要熟悉诗词的内涵与意蕴,这样引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熨帖自然。初学引用诗词时,不妨从单句式直接引用开始,从引用常见的诗词名句入手,然后向组合式化用诗词过渡,逐渐形成作文引用经典诗词的自觉,用经典诗词照亮我们的文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