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语文教师应具有的素质
(2019-03-23 08:46:10)
标签:
教育教师 |
分类: 教师成长 |
随着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加剧,语文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语文教改的必然走向。在由师生共同组建的双向交流的教学活动中,要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如其素质不高,不管搞什么教改,采取什么教法,都难以有很好的结果,如果刻意为之,只能画虎类犬。因此,要想保证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语文教师且不可画地为牢,素质的提高不可忽视。
怎样的语文教师才是真正合格的高素质的语文教师? 我认为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为“人”师而不为“匠”师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看,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教育家型的,“甘为人梯”的赞誉就充分展示了教师为“人”师的教育准则,素质教育指在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健体,以求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人师者都遵循教育方针,无论传授知识还是培养能力都离不开“做人教育”这个根本。而为匠师者,往往是为传授知识而传授知识,为培养技能而培养技能。前者培养的是“真正的人”,后者培养的只能是工具、匠才。要想成为合格的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必须紧跟语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养成现在文明人应具有的品格,掌握现在文明人应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和技能。语文教师达到这样的境界,确立了这样高层次的教育目标,则无论做什么、讲什么都能以小见大,点石成金,甚至化腐朽为传奇,做出语文教育的大文章、好文章。
二、做名副其实的杂家
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侧面反应了应试教育的弊端。老师只知加班加点,拼命灌输,一门心思目不“斜”视地扑在自己的“本本”上,结果不仅严重侵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不出高素质、既有强烈科技创新意识的学生,更严重的是腐蚀了教师的才智,使教师疲于应付,无暇更新知识,开阔视野,为自己“充电”,一直出现了“师不如生”的可叹现象。这与其说是教师的悲哀,到不如说是应试教育的悲哀。
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试教育让许多教师成了研究试题的专家,却丢掉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将自己局限于“语文”、“应试”这一狭小的天地中,于现在科技知识无缘,隔绝了各科知识,成了“现代科盲”,这是违背21世纪时代发展要求的。
高素质的语文教师不应只是“识文解字、分析课文、研究试题”的教书匠,而应该是“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杂家”,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要广泛涉猎其它新型的知识,以求发展自己,满足学生,与时俱进。
三、腹有诗书气自雄
思想的深远,知识的广博,这不能算作一个高素质语文教师的全部,因为忽视深厚的语文功底更是不可为的。新大纲对语文的性质界定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其中就强调了语文有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这无疑是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需要有深厚的专用功底,否则讲起课来也难以达到左右逢、出神入化的境地,只能在表面上徘徊。
人常说,教师应多一点书卷气。这话似乎更适用于语文教师,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史中,如能将其了然于胸,让文气贯穿于自己教书育人之途,那你的“内功”可谓修炼足矣。苏诗云:“腹有诗书气自雄”。“有”即占有知识、体验、感悟文学精髓。“气”者,素质也,诗书满腹,才有可能愉悦的驰骋于教学中,驾轻就熟,将课文当做语文知识的矿藏,自如地引导学生,是成为“人师”者的重任。
具体来讲,语文教师应该有较高的文学修养。语文教师应该是多才多艺的,能“琴棋书画,无一不精”,这无疑又是对语文教师最切近现实的要求。因为这是修养要求,是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的,像“写一笔字,说一口话,会三百文”的单一要求已不能满足新时期的人才发展了。
一个高素质的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其中不仅是能阅读、吟诵诗书、美文,更要有一定的文学鉴赏审美能力。从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充分汲取营养,不断地丰富发展自己,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带入一种鉴赏审美的氛围,正确引导学生,使其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教学也将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语文教师要有“下笔如有神”的畅达文笔。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支柱,尤其是写作,一直被当做重头戏。许多中学教师分析讲解作文时,头头是道,口若悬河,而自己却没有写作的习惯和相应的能力。但事实证明,教师“下水”作文不失为作文教学成功的一条捷径。不难想象,教师苦口经营的一篇精美文章,怎会不让学生拍手叫绝、心服口服呢?这样的“身教”、这样的激励,其效果甚于孜孜不倦的讲析,因此患有“先天不足”苦于“笔下无花”的语文教师该引起注意了!
鲁迅先生说过,“教文者”必是“善文者”,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教文善文”是必备的能力,要想文笔畅达,关键是笔耕不缀。
四、思想活跃是为师根本
教师是脑力劳动者,而脑力劳动的核心是思维。如果紧把思维的触角局限于教本和教参,势必导致学生机械发展,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想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关键是教师的思维有其独创性、敏捷性。
时代要求一个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要有敏锐感知、接受信息的能力,要快思、多想,而且要善于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要有自觉地创新意识,这样能启发带动学生走出同向思维的圈子,培养敢于创新、敢涉雷池的勇气,进行逆向思维、求异思维甚至超常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项艰苦而缜密的劳动,创造之花需要用创造者的血汗来浇灌,方能结出智慧之果。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要素,这进一步向语文教师提出了“求知”的重任。正如培根言:“读史使人明智,读史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沉沦,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因此思维之根是知识。
可见,高素质的语文教师要勤于学习,更要善于动脑。思维是否活跃是高素质教师与教书匠之间一道重要的分水岭。
总之,当教师不容易,当高素质的合格的语文教师更是难乎其难。它不仅要有甘于为师的信念,更要有潜力耕耘的意志,既要心怀天下,又要脚踏实地,并时刻把握时代脉搏,让浩瀚的知识武装自己,让多异的思维牵引自己,才能受学生欢迎,被社会接纳,让自己的素质激发学生,以求得较高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