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影响教师的100个经典教育故事之十四(71-75)

(2019-03-15 17:20:34)
标签:

教育

教师

分类: 教师成长

第八章  新课程中的教学管理

——主体性弘扬与独特性彰显的和谐

新课改必然引发教育理念、教学管理模式的变化,它追求的是科学而灵活的管理措施。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这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

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更新、方式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教学管理和评价制度。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来管理和评价教师,怎么可能让教师生发出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呢?对于本次课程和教学改革,教师反映最强烈的也就是教学管理和评价问题。教师为新课改所付出的超常规的劳动是巨大的,加上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这就要求制度管理要与人本管理相结合,刚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相结合,共性管理与个性管理相结合;由以往规范师生的教学行为为主、统一的考试选拔筛选为主,转变到以激发创造性教学为主,转变到多元评价、动态评价、生成评价相结合的管理层面上来,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大家盼望、呼吁与新课程、新教学相适应的新管理、新评价。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具有核心性的意义,它将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观念和行为问题。当然,对于一线教师,教学管理的重建问题,更多的是教育教学中师生关系重建的问题,相信本章所选的案例,会给你的工作带来帮助。

71、从容走向德育体验

【案例】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记叙了一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我曾经教过一个任性的、胡闹的、一点也管束不住自己的男孩子罗曼。他会无缘无故地一会儿打了这个同学,一会儿又把另一个女孩子的连衫裙弄脏。

有一天早晨上课前,小女孩廖霞哭着来找我,罗曼已经把她扎小辫的丝带扯去了。我把罗曼找来,对他说:“你听着,罗曼,你的自由是一种野蛮人的行为,它会使你在生活中跌跤的。要是成年人干出这种事,人们就会剥夺他们的自由,把他们关进监牢。我们对你将采取另一种方法。把你的右手伸出来……”

他伸出了右手。我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绷带,把他的手掌和手腕缠住,然后把他的手紧紧地捆在衣袋里,使他不能使用这只右手。

“罗曼,我们今天就这样生活,不使用右手。为了不使你一个人觉得孤单,让学生们把我的右手用同样的方法扎起来……”

孩子们照我给罗曼的做法一样,对我的右手做了同样的处置。罗曼惊奇的等待着,下面将会发生什么事。

我说:“好吧,现在我们就准备这样生活……让我们试一试。这样生活是不是轻松……”

一整天,我都跟罗曼在一起,在校园里,在花园里走,在教室里上课,一起吃饭……这孩子能够体会了:如果有一天真的失去了自由,生活将是一种什么滋味。后来,我又不得不给他上了几课,只是比较松一些,没有那一次的厉害。罗曼终于学会了约束自己。

【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对罗曼这个顽皮成性的孩子,没有过多的说教,没有严厉的训斥,而是让他切身体验到假如有一天真的失去自由,将是怎样的痛苦。体验,终于使罗曼学会了约束自己,懂得了尊重别人。

英国作家卢卡斯为我们描述了一所特别的学校——《毕姆小姐的学校》,文中的毕姆小姐介绍学校体系时说:“为了使这些幼稚心灵真正能够理解和同情疾苦不幸,我们必须使他们实际参加进去。所以一个学期当中,每个孩子都要过一个盲日,一个瘸日,一个聋日,一个残废日和一个哑日。例如在盲日那天,他们的眼睛便要被严格地绷扎上……这就意味着他们在每件事上都需要别人扶持,而别的孩子也被分派去帮助他们,引领他们。这会使盲者和帮助他们的人都从中受到教益。”不是简单告诉孩子要关心、帮助残疾人,而是让健康的孩子去过盲日、瘸日、聋日、残废日和哑日,去亲身体验身体残缺带来的不便与痛苦,在实际体验与相互帮助中,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孩子的同情心。毕姆小姐是一个真正的教育者——教会孩子去爱,而不是教他们谈论爱。

学校德育的低效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不良环境的浸染,有家庭教育的影响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德育的苍白无力跟德育的方法和措施不当有直接和重要关系。如何走出德育的惯性轨道,提升德育境界,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呢?苏霍姆林斯基和毕姆小姐的做法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体验,这个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关键词,理应走进学校德育的视野,成为教师开启学生心灵之门的钥匙。

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而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切实改变灌输+惩戒的教育模式,加强学生的体验,才能保证主渠道的畅通。

【思考】

1、关于德育低效的原因,你觉得主要有哪些?

2、关于德育体验,你有什么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教训?

72、一张纸条

【案例】

有一堂课我始终记忆犹新,感悟良多。还是前年,我带毕业班语文。教师节那天的语文课上,我布置完自学思考题,同学们纷纷专心自学,或用笔圈划,或作简要批注。教室里静极了,可却分明能感受到同学们思维的飞速运转。我暗自欣慰:毕竟是三年级起就带上来的学生,已经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而且他们此刻的静思、深虑定为过会儿的小组讨论与课堂交流作极好的孕伏。我满含笑意,继续巡视着。忽然,一个不和谐音发生了——一张小纸条被迅速往后一传,落在地上。又是调皮多动的陈晓!我不由皱眉。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影响其他同学,于是悄悄捡起,又不无责怪地盯了满脸尴尬的陈晓一眼,“快做练习!”我以目光暗示他。

“唰唰”的笔声仍在继续,我忍不住打开纸条,不由一愣,上面赫然写着:“班长,下课时让我们起立齐声说:老师您辛苦了,祝您节日快乐!”我的心中顿起涟漪,不过又迅速平静自己,不露声色地上完整堂课。直到下课前一分钟,我才向同学们公开了这个“小插曲”,并宣布下节课头五分钟进行一个题为“小纸条该不该传”的小型辩论会,请同学们模仿电视中的辩论会(以前曾让同学们留意过这方面的节目),自定正方或反方,要求是:观点鲜明,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同学们兴趣盎然。辩论中,同学们回忆起了我与他们相处、交往、交谈的点点滴滴:课堂中的、课间的、课后的,有些我已淡忘,可同学们居然都记得那么真切。此时无论是正方还是反方,都不约而同拿来做他们立论的有力证据,我听着听着,不觉双眼有些湿润,在我眼前久久萦绕着的是一双双如此澄澈又满含挚情的眸子,我深深地感动了,一股股暖流涌遍全身。

【评析】

初看,上述事件纯属“节外生枝”——开辩论会,解决“传小纸条”这一课堂偶发事件,似乎不在教学范围之内。但任何教育行为的背后必定有一定的教育理念的支撑。

我们不难看到,过分强调知识教学的课堂中,教师不知不觉中成为仅具有“知识传递功能”的人,而学生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知识的接收容器。这样的师生关系是纯粹“教”与“学”的工作关系,是缺乏理解、缺乏平等、缺乏沟通的“物”“物”关系,学样的师生关系对学生之间是一种“我—你”式的平等交往的“生活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才能彼此敞开、彼此接纳、彼此对话。这样一种积极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获得积极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并且迁移到他的同伴关系,使他与社会、与他人形成积极的交往关系,从而影响他整个的人生。“传纸条”事件中,教师没有以权威、主宰者自居,师生关系是融洽而真挚的,教师与学生都从这堂课中收获许多,在彼此的生命印痕中都留下了最美的一笔。

在类似“传纸条”的课堂偶发事件处理中,教师往往恼怒、生气,将犯错的学生狠狠批评,耐心一点的老师在批评之余再外加“老师这样做都是为你们好”之类的说理。但往往这样的处理教育意义不大,效果不佳,还有诸多负面影响。作为教师,应首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成长中的孩子难免出错,真正关爱他们的老师该做的是引导与帮助,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孩子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相反,教师动了脑筋,让孩子自己悟到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即达成了自我教育,那么此刻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

【思考】

1、纸条事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感动,还有深深的思索。但是,假如,纸条内容是消极的,你会怎么做?

2、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73、“我错了”

【案例】

一天,小静同学跑到刘老师跟前突然哭了起来。原来她放在衣袋里的20元钱不翼而飞了。于是刘老师把全班同学集合起来,问:“有谁看到或拾到小静的钱?”大家都说没有。刘老师只好对大家说:如果谁拾到的话,请立即把钱归还给小静同学。可大家还是异口同声地说:“没有看到”。这时刘老师又换一种口气说:“如果有人拾到了,现在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拿出来,回家好好想想,明天早上悄悄地送到我这里也不迟。”

第二天早上还是没有人送来。刘老师想,怎样做才能既不伤害小朋友的自尊又能使他勇敢承认错误呢?这天的班队课,老师精心安排了一个小品,小品描述的就是这件事。小品表演完了,刘老师和大家一起围绕问题进行了讨论:1、假如这些钱是我丢的,我会怎么样?2、如果谁拿了或拾到了,不归还给失主,有没有想过丢失者的心情?3、如果知道犯下错误,应该怎么办?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讨论很热烈。

讨论过后,刘老师发给每人一张小纸条,事先讲清:写的时候不能去看别人的,交上来的纸条老师绝对保密。如果你没拿别人的钱,就在纸上写“我没拿”三个字及自己的名字,如果你认识自己错了便写上“我错了”。果真一个同学在纸条上写着“我错了”三个字。后来,他又向刘老师讲了事情的经过,把钱如数给我转还给了小静同学。老师也信守承诺,没再张扬此事。

【评析】

这个案例真实而生动地告诉我们:当你尚未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时,你总会不自觉的“画地为牢”,照着常规思维去处理事情。案例中,事件一发生老师就把全班召集起来直接问“谁看见┅┅”,这个犯错的小孩一听到这样的问话,自然会产生一种封闭的心理,甚至还会产生“会在全班同学面前丢面子”的危机感,他绝对不会在这种情况下自动交出钱来。所以这种教育丝毫起不到作用。一旦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换一种方式进行,即不再用直接的提问式而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学生反而更容易接受,教育也就取得了期望的效果。

要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换一种思维方式进行工作,就必须学会解读学生。这位班主任后来的做法就很有创造性。他将事件穿插在班队活动中,先演一个小品,然后开展讨论,最后以小纸条的方式进行教育。这种方法相对于前一种方法更管用。为什么呢?因为前一次老师发问,是把“当事人”置于一种被审讯、被质问的地位,是居高临下的姿态,学生怕挨批评,怕丢面子。而后一次的小品和讨论,则把这种不平等的状态给改变过来了,使学生设身处地参与在表演与讨论过程中,让学生站在“主人”的位置,经历体验,让他认真去思考自己的做法,思想和心灵深处产生自我撞击,这就是从学生的心理出发,用对话的方式进行自我教育。这样,那个拿了钱的“他”,心灵会受到触动,思想上会有新的觉悟。尤其老师答应替学生保密,学生在受到心灵的撞击以后,能够得到老师的保证,无疑给他创设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他便自觉自愿地将自己的“秘密”写给老师看,说给老师听。因此,他的承认错误自然是呼之欲出、水到渠成了。

要尽可能地淡化教育的痕迹,这是现代生活教育的又一真谛。这位老师深得其中三味。他知道要弄清真相,要实施教育,不是靠讲大道理,也不能用“逼供”的方式让学生承认错误。他采取的是一种近乎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相类似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思想行为的转变创造了愉快、宽松的外部条件,这便是教育者的高明之处,也是现代生活教育的奥妙所在。

【思考】

1、“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换一种思维方式去工作。”你的身边有这样的成功案例吗?

2、淡化教育的痕迹,往往能起到比大张旗鼓、兴师动众更好的效果。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74、用心感受

【案例】

今天临时有事,语文自习课我让小干部管理。事后回到教室,一问纪律情况,学生竟齐说陈×同学的不是,班级干部也反映他闹了一节课。我一听,不觉怒火中烧,说:“今天,陈×留下来!”

放学后,我想询问事情的经过,他竟大嚷:“同学们对我不义,我也对他们不仁!”我压住火,低声说:“你是想讲道理,还是跟老师吵架?”

“讲道理!”他又大声嚷。我忍不住了:“什么时候你对老师尊重了,什么时候谈!”

他径自回到座位上。正好他妈妈来了,我说了情况,她走过去就给了陈×几个耳光,说道:“你竟连老师都不尊重了!┅┅”我连忙劝阻。

陈×哭了起来,又大声说:“你也不尊重我,以前我一做错作业,你就批评我!”

┅┅天色渐渐晚了,我让他回去静静心明天再谈。

我感到心中难过,为他对我的不尊重,更为他对妈妈谈的“你也不尊重我!”难道老师、妈妈、他这三者是“绝对平等”的吗?在孩子的心中,“平等”究竟是什么?

第二天我就通过《家校联系册》向班中十来个学生家长作了调查:“在家中孩子尊重你吗?”

第三天,六个学生的家长反映了同样的事实:如果家长稍有不慎错怪了孩子,就必须道歉,不然非闹个天昏地暗。我不由沉思:这就是新时代我们倡导“以孩子为主体”,充分尊重“个性发展”的结果?这就是学生对尊重、对平等的认识?

第四天,我们班开展了“大家来谈尊重”的班会。我首先讲了“江主席尊重老师”、“李逵孝敬母亲”的故事,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为了切中要害,我抛出了这样的观点:堂堂主席还要去探望比自己职位低的老师,真是浪费时间;大大咧咧的粗汉,自身都难保,还去侍候母亲?学生纷纷发表不同意见,我不说话,让学生充分自悟。

接着我又在黑板上出示了昨天几位家长共同的话,让学生读读。觉得同学对,说说理由;觉得同学不对,也说说理由。最后通过辩论,达成共识:要尊重长辈。

再下来,我出示一杯清澄的水,一张白纸,一只红红的苹果,问同学这是什么?学生很快回答出。我追问:“这水没有一个细菌?这白纸没有一个黑点?这苹果没有一个斑点吗?”引申到“人无完人”的道理。进一步讨论:如果老师、长辈犯了错误,我们怎么办?得出结论:婉转提出建议,因为毕竟他们是长辈。

最后讨论:同学之间,要不要相互尊重?(针对班中部分同学之间不友善的现象)谈话到此,学生已初步达成“要尊重身边每一个人”的思想,所以谈得真挚。而整堂课,陈×一直沉默着。

放学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写一写班会后的感受。孩子们在日记中流露出来的真情是我所未料的,他们谈与同学、老师、家长、亲戚┅┅。我特意看了陈×的,他竟写了满满两页,并要求明天给他一点时间,让他向老师、向曾被他欺负过的同学道歉,我感动了。

第五天,班中又开展了“听听我的心声”班会,会上许多同学都感动得哭了,我真正感受到孩子们“心距”近了,我的心与孩子的心也近了……

【评析】

埋怨别人太狭隘,常常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天气太恶劣,常常是我们心情不好;埋怨学生难教育,常常是我们自己观念陈旧。的确,经历了“尊重‘五日谈’”的教育历程,已让我深深感受到。有的孩子在日记中写道:“虽然短短五天,我却懂得了以前四年都没学到的道理┅┅”孩子的话未免有些夸张,可从他们稚嫩的话语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思想更进了一步。

“谈尊重”教育的成功,让我深切感受到,“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教育”这才是思想教育要走的路。往往书上的道理,对孩子来说,总显得有些遥远;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孩子听来却那么亲切,而孩子的“不懂事”不就反映在生活中吗?

在生活中进行思想教育,老师要做到有“两心”。一是留心。在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日子里,老师要善于从一些小环节、小事件中觉察到可能大多数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如“尊重‘五日谈’”中对于陈×的不良表现,如果第二天老师简单处理,就不可能涉及到其他同学也存在着的问题,隐患将越积越多。二是匠心。有发现还要有好的处理方法。我通过“家校联系”在全班大面积调查;开展“明理”的班会,用故事、水、白纸、苹果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让学生讨论;写下内心的感受;又召开表达学生心声的班会等等,顺着学生的心理过程,一步一步地让学生用心灵参与,教育的过程就与学生心理历程相融合。

在以上“两心”的基础上,很快就达成了学生的“动心”。学生的无知、浅薄和疏漏原本就不是什么错误,如果将其当做“小辫子”揪住不放,那只能证明教师缺乏应有的雅量。毕竟学生只是孩子,教育他们走上正确的思想之路,正是我们老师所要完成的教育任务。陈×的变化过程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心的工程”就必须有“心的参与”。让我们在生活中给孩子一个用心感受的过程吧!

【思考】

1、教育是“心的工程”,教师的“用心”换来了学生的“动心”。你有这方面的经历吗?

2、“如果儿童生活在批评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指责。如果儿童生活在敌意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打架。如果儿童生活在嘲笑的环境中,他就学会难为情……如果儿童生活在鼓励的环境中,他就学会自信。如果儿童生活在赞扬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抬高自己的身价。如果儿童生活在公平的环境中,他就学会正义……”这就是儿童在生活中学会的。请你谈谈对我句话的体会。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你认为应怎样区别对待性格各异、成绩不同的学生?

75、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机会

【案例】

他号称“皮大王”,父母见他哄着,同学见他躲着,老师见他训着。

面对这样一个让人头疼的小男孩,该怎么办?这成了初为人师的我最头疼的事。平时少不了和他谈心讲道理,效果却总不明显,对他,我真可以说黔驴技穷了。

偶然间,杂志上的一句话启发了我:为孩子创造闪光的机会。

周××喜欢体育,只要跟体育有关的事他都很积极。

学校有轮班上司令台领操的制度,“让他去”这是我接到领操任务后的第一个反应。当我悄悄把这个想法告诉他时,他愣愣地看着我,足有一分多钟。

“你,就是你,没错,能完成任务吗?”“能!”听得出他很激动,很欣喜,虽然他可能想不通老师为什么会把这么光荣的任务交给他。

那天上午耳边没有了“陈老师,周××又┅┅”的告状声。班长走来悄悄告诉我:“周××练操去了,还叫顾凌云帮他纠正呢!”他变得自觉了,以前总以为“自觉”两字,在他这本字典里永远查不到。

几天过后。急促的课间操铃声又响遍了学校每个角落。各班排着整齐的队伍陆续出场了。周××早已站到司令台上,他挺神气,但有些紧张。看到班里有几个学生在窃窃私语,我知道他们在议论什么,说实话,我也很担心这个“皮大王”能否顺利完成任务。

广播操进行着,全校几百名学生随着口令,看着领操员标准的动作有力地做着,有谁知道此时司令台上的他先前从没认认真真、标标准准做完过一次操,有时甚至还影响他人做操。此时,全体三(1)班学生的眼光都齐刷刷地注视着他。

终于,广播操在矫健有力的音乐声中结束了,我悬着的一颗心终于放了下来。真高兴,他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下了司令台,他昂首朝班级的队伍走来,迎上去的是我翘起的大拇指“你真棒”。他沿着队伍往后走,迎接他的是全班38张微笑着的脸。

退场走进教室时,我发现同学们的队伍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直,都要有精神。刚进教室,没等我发话,班长顾若颖早已起身朝着周××深情地喊道:“周××,你真棒!”班里顿时响起了同一句话:“周××,你真棒!”接着便是热烈持久的掌声。这掌声充满了宽容,充满了信任,充满了同学们对他的期望。

周××和同学们的心靠近了,“问题儿童”将从这一刻开始有所改变了!

【评析】

有人认为后进生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我却不这样想,关键是采取什么方法,用什么样的态度去做转化工作。

一、追根溯源,对症下药——发现闪光点

上述事件中的主人公周××就是我们平时口中所称的“后进生”。人们习惯上将以下两类学生视为“后进生”:一类是“成绩落后”的学生;一类是“调皮捣蛋”的学生。周××属后一类。作为一名低年级学生,他自制力不强,思想还相当幼稚,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往往不顾后果,根本不知所做的无形中伤害了别人。老师讲的道理,他只能保持三分钟热度,过后便抛于脑后。久而久之,大家避开他,他却不甘寂寞,靠惹是生非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对于这样一个学生,让他体验成功的欢乐,使他增强信心,去争取更大的成功,以督促自己改掉身上存在的毛病,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怎样才能让他体验到成功呢?抓住学生身上潜在的闪光点。每一位学生身上都有一定的长处,这就要求班主任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善于寻找和挖掘其上进的火花,一旦发现就要充分肯定,大力扶植。二、用其所长,掩其所短——创造闪光的机会

金子要有阳光的照耀才会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后进生也需要教师为他创造一定的机会,他的“闪光点”才会被人所知,被人所赏。有些教师认为,“后进生”工作能力差,何况他自己都不能管好自己,又怎样担当班内的重要任务?殊不知,后进生的“闪光点”就是这样在他人的压抑下,渐渐熄灭了它的火花,到最后自信自尊随之而去,紧跟而来的是自暴自弃和自卑。一个好的机会对于“优生”来说可能习以为常,然而对于“后进生”来说,那可能就是他的新的生活起点,甚至会是他人生的一大转机。作为班主任,千万不能因为差生某些方面差而一票否决,从而使“后进生”某些长处被压制,不能发挥,否则,对于后进生来说真是太不公平了。

让周××上台领操,让他品尝到成功的滋味,让他享受到人的尊重,让他在体验中找回自己,教育何尝不是件让人快慰的事情呢?

【思考】

1、转化“后进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难点,对此,你还有那些好的做法与想法?

2、法国诗人保罗.弗特的一首诗这样写道:“世上所有的男孩/世上所有的女孩/如果给他们机会/让他们统治世界/他们就会把这世界/变成巨大无比的……/——一个环形”你怎样理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