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手册:班集体建设
(2019-02-05 07:33:04)
标签:
班主任教育班级 |
分类: 班级管理 |
班集体建设
班集体建设是指班主任根据建设优良班级集体的要求,熟练、有效地建设优良班级集体的活动方式。班集体建设原则包括合力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教师主管性原则等。班级管理的内容有目标管理,全员参与管理。班主任在制定班务工作计划时要检查学生计划实施情况,创造计划实施环境并指导学生自我管理。
班集体建设原则
小学班集体建设原则
原则,即事物发展所依据的法则和标准。班集体建设的原则,是指建设班集体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它服从于班集体建设的目标和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确定班集体建设途径、方法的依据。
小学班集体建设的原则大致有以下几条:
一、合力性原则
合力性原则是指为实现班级奋斗目标,班主任组织协调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共同合作,形成班集体建设的强大合力。这一原则是科学地建设班集体的关键,没有集体的合力,班集体统一的目标、计划、规范和要求就很难落实,班集体建设的成功就无从谈起。它揭示了班集体建设与外动力的关系,强调了以班主任为首的教师集体是班集体建设必不可少的外因和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良好的教师集体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班集体。
贯彻合力性原则,要求班主任必须把班级教师集体建设与学生集体建设同步进行,加强同各科教师的联系,发挥好纽带作用,协调各科任教师的步调,以保证教育要求的统一。任何分散班级目标要求或违反班级规范的行为都将削弱甚至抵消已有的教育效果。马卡连柯就曾强调指出:与其要十个能力很强,但孤军作战、各行其是的教师,毋宁有五个能力较弱,但团结成集体的教师。班级教师集体是在各科教师团结一致地对一个班级开展教学工作、共同创建班集体的进程中形成的。
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班主任要向全体班级科任教师介绍本班学生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特殊问题,以及个别学生的特点、爱好等,同时听取科任教师对学生有关情况的反映,共同讨论,统一认识、要求和措施,增强教育合力。2协调科任教师的作业量、测验和课外辅导等,努力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3组织科任教师参加班级奋斗目标的研讨、制定,以利于他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进行贯彻。4树立科任教师威信,加强与科任教师的团结,积极争取科任教师参加班上的各种课外活动,以逐步形成以班主任为主的目标一致、互相团结、互相支持的班级教师集体。
二、系统活动原则
没有活动便没有教育。班集体的形成,学生的成长,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班集体随着活动产生,在活动的开展中而形成。活动是班集体建设的桥梁,活动开展得越好,班集体建设水平就越高。班集体的凝聚力在活动中形成又在活动中展示出来。教学活动是班集体最经常的活动,要实现提高全班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素质这一班级共同奋斗目标,只有教学活动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更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学习、交往、文艺、娱乐、社会实践等活动,对全班学生系统地施加各种积极的教育影响。
这一原则揭示了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外动力与内动力之间的联系纽带及其特征,强调了班集体活动的重要性以及班集体活动应具有的特征。因此,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层次性、系统性、自主性、群众性和趣味性。
三、教师主导性原则
班主任是班集体建设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在班集体建设中起着主导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集体的培养者,是聪明能干的教师(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及时进行阶段性的角色转换。由于班集体建设是一个连续性和阶段性有机统一的过程,一方面班集体建设具有连续性,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直到建成优秀班集体;另一方面,班集体建设又具有相对独立的阶段性,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应正确把握班集体建设的脉搏,有计划地进行阶段性角色转换。即逐步由班集体建设初级阶段的管理者、组织者的角色,转变为班集体建设高级阶段的指导者角色。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班主任做到:1热爱教育事业和小学班主任工作,具有较高的教育素养。2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注意教育理论的学习,提高理论水平。3热爱学生,尊重、理解和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和帮助学生。4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自己力争达到“合格+特长”的标准。5面对现实,把困难当作机遇,努力提高以教育科学理论指导实际工作的水平,善于分析和总结班集体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
四、学生主体性原则
小学生在班集体建设中发挥着主体作用,表现为他们一方面为集体建设、实践集体目标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能动地改造着班级这一微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在改造环境的同时,加速了个性社会化的进程,通过认识自己,调控自己,促进个性的发展。因此,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主动积极地参与班集体建设,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小主人。做到目标自己提,活动自己搞,困难自己克服,计划自己执行。
贯彻这一原则,班主任要注意:1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2实行民主管理,让学生学会自己当家作主,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手段。3建立一支学生管理队伍,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先导。4让每个学生在集体中都有自己的位置,有为集体服务的岗位,当上满意的角色,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5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途径。6.培养学生的竞争、进取意识,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动力。
五、激励性原则
激励性原则是指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要注意用激发和鼓励的方法,使每个小学生积极参与,奋发进取,进一步发挥他们自尊自强、自信、自理的作用。激励是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和参与班集体建设的热情,使其保持积极的状态。“就个别人说,他的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通过他的大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和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班集体建设的实践证明,不管是班集体建设的整体目标,还是班主任提出教育要求或者是预想达到的教育目的,都只有通过小学生的内化,使其受到激励,有此需求并认同、参与时,才能实现。
贯彻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1在班集体建设中,班主任要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使小干部和一般学生、男生与女生、优等生与后进生都有成功的机会、条件和体验。2要善于用班级共同奋斗目标激励每个学生,以诱发和引导他们的行为。3要善于用高激励的教育方法,多层次、有计划、分阶段地开展鼓励性评价活动。高激励方法具有自主性、活动性、竞争性、趣味性等。它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争强好胜、趋新好奇的特点和愿望,因而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积极性。
六、班集体建设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性原则
从根本上说,建设班集体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班集体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全面地发展小学生的个性,为培养各种类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打好基础。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是要有良好的班集体,而个性的发展又为集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原则揭示了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应该把两者对立起来。但在重视发展小学生个性的同时,又不可忽视集体的目标、规范等基本要素,以防止另一种偏向的产生。
运用这一原则应注意以下问题:1班主任要明确班集体建设的真正目的,即不仅为了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更主要的是为了使小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2在班集体建设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满足学生尊重、理解和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3实行“一人一个角色的全体参与”方式,进行民主化管理。
确立班级奋斗目标
班集体建设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班主任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可分为三个阶段来考虑。
远景目标可以理解为小学六个(或五个)学年度的班级奋斗方向。这个远景目标概括地讲应该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的小学毕业生。具体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政治思想方面:培养小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初步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树立为祖国富强、民族兴旺而学习的志向。2道德行为方面: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他人之间的关系,具有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养成勤劳、俭朴、文明、礼貌、遵纪守法、保持环境整洁等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和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不怕困难、不怕挫折、勇于创新的优良品格。3学习品质方面: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勤学、善思、好问、进取”的学风,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中景目标中景目标可以理解为一个学年度或一个学期的班级奋斗方向。显然,同一班级在不同年级阶段的中景目标必然会有程度不同的要求,同一年级几个班的中景目标也会由于各班实际情况和班集体建设水平的差异而有明显的区别。对于一个刚组建的一年级新班来说,其中景目标一般可以确定为:1政治思想方面: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并以此为荣;学会唱国歌,懂得升国旗时要立正、脱帽、行礼;争取成为一个少先队员。2行为习惯方面:学会使用礼貌语言,主动向师长问好;和同学友好相处,积极参加班级活动;课间活动守秩序,路上不玩耍,注意安全;爱护课桌椅和花草树木;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拾物归还失主或交公;爱整洁,讲卫生。3学习习惯方面:上学备齐学习用品,做好课前准备;课上认真听,遵守课堂纪律,发言先举手;认真书写,簿本整洁,读写姿势正确;自己整理书包。
近景目标近景目标可以理解为每阶段教育(两至三周内)所要达到的目的。它体现在每次精心设计的教育活动之中。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讲究文明的优良品质以及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等。
远景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最终目标,班集体建设的全部工作都是为了使全班学生朝着这个方面去发展。但是,这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它的完成有赖于中景和近景目标的实现。因此,班集体建设工作的重点,应放在中景目标尤其是近景目标的设置与实现上。
班级奋斗目标的原则
班级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建设的发展规划,它应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目标犹如航标,指引着航船沿着正确的方向达到彼岸。班级奋斗目标是全班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是全班统一认识和行动的纲领。它应该是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和学校教育在小学班集体建设中的正确反映。
2激励性原则:班级奋斗目标是小学生为之奋斗的动员令,它在书面表达上应鲜明具体,生动感人,催人奋进,并不断地根据班集体建设的新发展予以充实,不断展现出新的前景,以吸引班上的所有学生,激发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鼓舞大家为达到这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使班级始终朝气蓬勃,不断前进。马卡连柯曾说:“培养人就是培养他们对前途的希望。”
3中心性原则:班级奋斗目标是全班师生为之努力的方向,也是班级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因此,班级的一切工作都要以它为中心,使大家感到目标不是空的,而是与日常的学习、工作、活动密切联系的。同时,还要经常用它来检查督促班级的各项工作,使之真正成为推动班集体建设不断前进的巨大动力。
4渐进性原则:近景目标是依据中景、远景目标而设计的;中景、远景目标又是通过近景目标的不断达到而逐渐实现的;实现奋斗目标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它的渐进性,即一个近景目标实现之后,经过认真总结,及时根据中、远景目标提出新的近景目标,使之成为一个前后衔接、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的过程。
5可行性原则:确立班级奋斗目标必须实事求是,要求过高将挫伤小学生的积极性,产生消极作用。只有那些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班集体发展水平的实际情况并经过努力能达到的目标,才能产生激励作用,调动小学生实现目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确立目标的方法
班主任确立班级奋斗目标的主要方法有:
1班主任定夺法:是指在确定班级奋斗目标时,由班主任根据班级实际情况独自作出决断,向全班提出要求并以此作为实现班级奋斗目标的方法。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般只有在一年级新建班或差、乱班中才能使用。即使如此,班主任作出决断时,也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进行细致的调查研究,尽可能了解和吸收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并在定出目标以后进行反复讲解、动员,使目标逐步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努力方向。
2师生共商法:对于一个发展状况良好的班级,一般宜采用这种方法。其一,它可以集思广益,使目标的确立更切合于班级和小学生实际,增强可行性;其二,它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增强激励性;其三,可以使学生和班主任沟通情感,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其四,共商的过程就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从中可以培养小学生自我调整、自我教育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