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上市公司的估值,这些天看到一个很值得思考的提法,叫A股特色的估值体系。股票是发达资本市场的产物,其财务会计指标和评价体系以及走势判断,包括K线设计,都是沿循着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所以,对于高估值的股票按照现有的估值体系来说,主要看的是企业的定价能力,看企业的护城河,也就是说,你能不能把售价和成本之间的差价拉大,你的市场能不能稳固,再简单点说就是赚钱的能力,所有的技术指标都是为了证明这一件事。
而A股上市公司不同于国际资本市场的最大差别,就是有大量的国企,目前A股的5000家上市公司里面,国企数量大概占了三分之一,但市值占了二分之一。这是非常大的不同,由于市场机制改革进程的影响,这些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责任,其首要任务并不是尽量放大差价空间去赚钱,而是承担产业安全、稳定经济和社会保障的责任,所以很多时候就会放弃或者牺牲一些利润。不过,资本投资毕竟就是为了回报,如果回报低,是不会投向这些企业,所以这就是目前的估值体系,只要你利润空间放不大,是不会买这个股票的。
目前A股央企的整体估值是8倍左右PE,是近十年的最低点。但是,即使按照现在的估值体系,以及横向对比A股其他公司和海外的可比公司,估值也是相当低的。为什么市场不倾向投资它们,其实道理比较简单,对投资者而言,股票的利润空间无非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股票分红,一部分是差价所得。所以,这些股票的估值只反映了分红,没有反映差价所得,原因就是差价预期不大,差价所得一般比股票分红要更重要和更大。这个问题就比较有意思了,也就是说这些股尽管效益不差,但市场普遍认为差价不会在一个较短的时间段内放大,考虑到A股炒题材的特点,就是说编题材对这些股不起作用,这些股只能拼分红的硬实力,所以这几年只有其中的白马蓝筹被炒高了,其走高的过程也没啥题材,就是硬靠一个高收益高分红的白马概念。
所以,我倒觉得这些股是最健康的,也不是很特别的估值方式,反而是最朴素的股息率和投资回报率的估值方法,没有包含任何的题材和概念因素。长期来看,这个板块的估值提升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但是需要时间,题材炒作不歇息,这个估值就很难发挥作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