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不止步修为无止境
(2022-07-23 21:43:02)
标签:
教育历史 |
分类: 教育论文 |
研究不止步 修为无止境
望江县鸦滩初级中学
从2021年10月份开始的“‘国培计划(2021)’安庆市乡村卓越教师培养项目”已结束了第一年的研修活动,我的感触是:专家们落落大方,专业报告尽显腹有诗书的儒雅;导师与班主任们侃侃而谈,妙语忠言都是行而善思的外露;跟岗老师们传经送宝却无居高之态;研修同行们现身说法满是金玉良言。打通了我的任督二脉,轻启了我的天灵之盖;直达我心灵深处,狂扫我昔日阴霾。
没有恭维,没有夸张!
一年的培训,让我在教育技术、教育手段上获得了许多;同时,在立德树人方面也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我的心中仍存疑惑的是:在“双减”背景下,我们该如何落实“为国育才,为党育人”这一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
一、认识“双减”
教育某种层面上其实就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以知识传授、经验获得、情感培育、道德熏陶为介质的交往。达到道德熏陶这一目的,教育才能成为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的艺术,才能让学生摈除自然生长的杂乱,挣脱规范生长的束缚,享受艺术生长的快乐。“双减”政策无疑就是这样的循“道”政策。“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负不能减质,提质增效是“双减”政策的初衷。初看这样的论述似乎遇到了理解障碍,细细品来,高屋建瓴:以德为先,减少知识学习层面上消耗学生太多时间的内卷,增加帮助学生立德树人的学习与实践内容才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宗旨。增强教师教育技术、教育手段方面的修为是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直接途径;提升教师立德树人的修为才是减负不减质的根本途径。因为有“德”之人才会有“得”。古之儒学大师们就是将“立德、立功、立言”作为自己仕途进退之标、为人处世之道的。德在先就有了标杆,有了标杆就会不断习得立功的本领,有了本领就有了立言的激情。
二、落实“双减”
我是一名历史教师,在帮助学生立德方面占有一定的课程优势。我想其他的学科也都有各自显性或隐性的德育素材。所以在平时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努力挖掘历史课程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双减”政策实施后,这样的教育立场更加坚定,做法更加有章可循。
1.
一个民族的形成,至少要有这样一些要素: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文字,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而在长期的生活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同或相近的民族信仰、民族文化、民族认知……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同或相近的民族习俗不断地凝聚与演绎着共同的民族情怀。昭告祖先平安丰收、祝福亲人安康团圆的春节,思时之敬、缅怀祖先的清明,夕月思乡、天象祈福的中秋,思亲敬老、谢天帝恩的重阳,这些吸附承载着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为端午节中不断厚植的爱国情怀提供了优渥的土壤……等等等等。这些传统节日及习俗,从发祥到今天,不断注入我们的民族情怀,不断凝聚我们的民族力量,不断深厚我们的民族文化内涵。于天,于地,于先祖,于亲人,几千年来细语喃喃地倾诉着我们的民族之根、国家之源。不可忘,不可辱,得传承,得光大!或和学生一起搜集、解读、推介家乡传统与习俗,举办板报、手抄报、制作短视频;或身体力行,体验、领悟其中蕴含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与期许美好这种天、地、人合一的唯美意境。我希望通过这些教育来让学生的道德有来处,灵魂有居所。
2.
求学是一种人生使命,学生有德,才会有进入学校是来求学成才成人的使命担当。怎么解读求学?“求”是一种学习态度,一种习得途径,一种人生目标,更是一种至善境界。学生对未知世界充满敬畏之心,才会虚心探求请教,才能剔除蒙昧无知,才可开启智慧之门,才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万丈豪情。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是诚恳求学态度驱使下的激情追逐;摘荻为笔、平沙为纸的欧阳修,醴泉寺宿、再食冰粥的范仲淹,天寒抄书、深雪求师的宋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肩负拯救民族危难而读书的毛泽东……从古至今,他们“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心迹表露了修身境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吾民生之多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微言倾诉了家国情怀!成立新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他们的行为印证了不辱个人求学成才的使命、不没为党为国成人的担当!达则兼济天下要有才,退则独善其身却是德,德才兼备是一种人生至善境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虽为古之学者的激情豪言,但以民为本的思想精髓仍不失为今天学生的不二之选。在学生心中播种下了这样的种子,并不断地催芽、抽穗、扬花、灌浆,使之走向成熟,他们就不会把求学仅仅看成是他年衣锦还乡的途径,而会是深含着还衣锦于乡的志向情怀。如此,我们也无需担心学生学不好、没有成绩。
3.苦难与辉煌,历史文化的厚重传承
四大文明古国,至今只有中华文明还在传承光大。几千年来,苦难与辉煌交织在一起,因为有脊梁在,辉煌一直胜于苦难。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将这些厚重的历史代代传承,浓家国情怀,育民族脊梁,复兴民族伟业。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为官为人之德,国家利益高于自己的身家性命,大义之躯只许国。入广退英国不义之师,入疆开林公水渠、积守边之粮、囤抗俄之师,年迈之时将捍卫疆土的火炬传承给扶棺抗俄英雄左宗棠,成为了民族力量与精神的担当!
近代的苦难摧毁不了民族的脊梁,苦难的记忆是为了培育浴火重生的力量。七七事变、九一八事变、国家公祭日等这些家国蒙耻的特殊日子,只要学生在校,我都会与学生一起举行仪式、开展活动;学生不在校,也会提前告知学生看历史资料、写爱国文章、讲苦难故事……帮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增强爱国情感。
中国桥世界最长了,中国车世界最帅了,中国网世界最快了,中速度成世界品牌了……今天的辉煌来之不易,容不得我们躺平、挥霍。
古今圣贤书要读,立民族复兴之德;窗外天下事要闻,树为党为国之人。这些知识,历史课上要讲,德育课上要讲,班会课上要讲;黑板报上要刊登,宣传栏中要更新,校园广播里要播放……营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厚重传承氛围,让立德、进德的意识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就能成为有用于国家民族之人。
三、再思“双减”
我认为“双减”政策在减掉造成目前教育内卷化的与应试相关作业量和家长承担的校外培训机构带来的经济负担外,更多的是要做加法。
首先增强苦难教育。对于今天的盛世而言大的民族灾难已是历史。但个人的人生坎坷波折、家庭的不测风云总是难免的。苦难教育能让学生在面对苦难时产生自救的勇气与力量,感受到自救成功的自豪;亦会从他人的帮助中感受到雪中送炭的温暖,从而产生感恩之情,形成助人为乐之品,凝聚团结之识。提升生存能力的同时,社会责任感也会得到增强。
劳动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内容。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教育也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劳动教育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能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能帮助学生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认识世界,获得有积极意义的价值体验;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爱国情怀、忧国意识教育是我们新时代教育中最无可替代的内容,要一直强化。
在追求卓越的路上认认真真地学习是我们每位学员的为师之德。因为反复的事情只有不厌其烦地去做,才算是健康的态度;简单的事情只有认认真真地去做,才算是执着的追求。认真做游戏,《王者荣耀》《英雄联盟》是赢家;认真追求卓越,我们大家就会是荣耀的英雄,是王者的联盟!
研究不止步,修为无止境,各位在立德树人方面有何招数,今天我抛了块砖,希望能引出您雕琢珍藏的玉来,我们共析,我们同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