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省教育厅那帮年轻人的抗日宣传活动

(2022-08-29 11:04:10)

省教育厅那帮年轻人的抗日宣传活动

刘思衡

抗战时期,福建省会内迁永安,省教育厅落地永安城关西南郊的下吉山村刘氏祠堂。厅长郑贞文入住燃藜堂,高时良等一批二三十岁的年轻职员分别入住民居。战时的教育厅除做好学校搬迁、建设新校、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民众教育等工作外,还做了大量的抗日宣传工作,包括办报、办刊物、创作歌曲和剧本,组织话剧、歌曲演出,成为抗战文艺的一支重要力量。

一、创办《老百姓》报

七七事变发生后,省教育厅职员陈培光等一群年轻人就筹划创办一份报纸,以更好地宣传、发动群众抗日。19386月,随厅迁永的培光利用公职便利,邀集厅里的同事林浩藩、高时良、卓克淦、陈启肃、茅乐楠等,创办了《老百姓》报,后来省银行董事章振乾和在《中央日报》(福建版)任职的姚勇来、沈嫄璋等人也加入办报队伍,大家公推陈培光任报纸主编,章振乾为发行人。陈培光,1937年北平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1938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其时是中共福建省委联络员;卓克淦,1937年于上海大夏大学美育学院毕业;林浩藩,上海大夏大学毕业;陈启肃,1936年厦门大学毕业;高时良,1937年厦门大学教育系毕业,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厅里的“少壮派”。

《老百姓》办刊初期,编辑出版和发行都在吉山省教育厅内进行,办刊条件十分艰苦,没有经费,筹办人员各自捐钱;没有油印机,便用蜡纸压在竹片下,用并排毛刷印刷。虽然报纸外观不显眼,但栏目甚多,设谈话、常识、通讯、时事解说、故事、诗歌、木刻、漫画等,八开单版,三日刊(后该五日刊)。刊登的多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进步文章,内容相当丰富。稿件有来自国统区的进步人士,有来自老区根据地抗战政策资料,也有抗战前线的战斗消息,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我党发动群众全面抗战的方针,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动面目。它不仅在知识界和政府部门有很大影响,也很受学生、工人、农民和战士欢迎,发行量增至5000多份。193811月,中共南平工委决定将《老百姓》报迁往南平出版发行,先后派出中共党员叶康参、叶文煊担任编辑,稿件、经费、纸张等仍由永安提供。

193911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纪念日。国民党报纸借纪念之名,吹嘘他们是三民主义的忠实信徒,并造谣污蔑浴血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老百姓》报发表了题为《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的谈话(社论),痛斥汪精卫卖国投降、背叛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罪行,阐述抗战必胜、投降必亡的道理,赞扬浴血奋战的前方将士才是真正的忠于三民主义。谈话一发表,国民党省党部便认定《老百姓》报亲共,当即勒令停刊,所有编辑人员均被认为有赤化嫌疑而被重点审查,叶文烜在印刷厂工人的保护下幸得脱险。《老百姓》报从创刊到被迫停刊,仅一年多时间,共发行100多期。其历时虽短,但政治影响力和所起的历史作用是重大的,它对唤醒民众,共同抗日,起了独特的作用。

二、出版抗战刊物

《现代青年》,19381月创刊于福州,月刊,福建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编行,仅出第3期止停刊,193911月由改进出版社接办,在永安编行,到194212月出至第7卷第2期止停刊。该刊是个综合性通俗读物,其目标“是想在各方面供给青年朋友一点知识”,“以满足其旺盛的求知欲望”,“补学校教育的不足,或给失学青年业余的进益”。先后由陈东帆、卢茅居、卓如、陈培光、赵家欣主编。该刊的“青年园地”先后刊登了80多位青年作者100多篇的文学作品,为培植文艺新军尽了遗力。该刊于19437月又由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在南平复刊,主编人徐君藩,到19442月出至新22期止终刊。

《现代儿童》,原由福建省教育厅创办,19399月由改进出版社接办,月刊,在永安编行。1946715日终刊于福州,共出110期,先后由张文郁、葛琴、柯咏仙、许粤华主编,1945年底迁福州后由郭风主编。该刊是少年儿童通俗读物,栏目众多,内容广泛,文章短小,趣味性浓,常报导抗战时事新闻,英雄传记,其“儿童创作”栏每期都发表4篇以上儿童作品,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福建教育通讯》,193712月创刊于福州,福建省教育厅编审委员会刊行,主编高时良。19386月迁永安继续发行,周刊194012月出至第6卷第22期止停刊。该刊先后辟有特载、报告、短论、研讨、纪事、计划、补充教材、书报评介、问题解答、通讯等栏,主旨在于“沟通本省教育消息,指示本省地方教育设施”,多见高时良、陈培光、董秋芳、陈启肃等人文章。193910月(410期)编出“讨汪肃奸中心号”,发表教育界讨汪肃奸集体意见。

《国民教育指导》,1941731创刊于永安,双月刊,编辑人为徐君梅、蒋遒。其主要使命是指导和推进国民教育,辟有教育讲座、行政计划、教材教具、教学方法、实况介绍、实验报告、书报介绍、调查统计、通讯研究、教师园地等栏。第一卷的各期均为各种教育专号、特辑。到19472月已出满4卷(每卷12期)

《中等教育》,19424月创刊于永安,月刊,福建省教育厅编行,徐君梅编辑,到19444月出至第2卷第11辑止终刊。该刊是研究中等学校教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的专刊。辟有论著、实况介绍、补充教材、通讯研究、调查统计、书报介绍、教育动态、工作计划、法令章则等栏,并针对学校实际问题,集中编过不少专号、特辑,对发展中等教育起过积极作用。19445月后刊名改为《中教与社教》。

《剧教》,19411月创刊于永安,月刊,福建省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编行,主编林舒谦,编辑陈启肃、石叔明。先后辟有短论、专载、技术、论文、剧本、通讯、报导等栏。到19429月出至第2卷第9期止停刊。前后发表独幕和多幕剧本20多个,有陈启肃、林舒谦、萨兆琛、谷剑尘、林椿、亚风等人的话剧,李澜平的平剧,吴慈的儿童剧,及石叔明、纪零、徐君藩、徐君梅、王梦鸥等的戏剧理论,技术和短评、译作等。该刊对当时剧运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福建剧坛》,194171创刊于永安,半月刊,福建省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编行,主编陈启肃,编辑林舒谦、石叔明。19426月已出第7期。该刊是剧教会办的第二种戏剧刊物。鉴于《剧教》月刊篇幅有限,一些短文、零讯难以收入,因而创办该刊“专作报导、批评、介绍、通讯之用”。辟有剧本评介、剧人介绍、技术问答、剧人短简、国内及本省本会消息等栏,保留了一些福建剧运史料。

《剧讯》,194210月创刊于永安,月刊,福建省教育厅民众教育第一巡回施教团编行,永安立达书店经售。主编石叔明,编辑赵肃芳。该刊宗旨在于“报导全国剧讯,建立戏剧通讯网,登载优秀作品,建立戏剧理论”。辟有专论、剧评、剧人手札、剧讯、报导、技术等栏,19439月终刊。《剧讯》在全省剧运高潮中诞生,对报导各地剧运讯息,提供戏剧理论和技术指导,互相交流经验,不断提高水平都起了良好的作用。

此外,还有徐君藩主编的《民教指导》,徐君梅编辑的《福建教育》小型不定期刊物《施教通讯》,高时良选编的《教学资料》等。

三、开展剧教运动

1939年教育厅成立“战时国民巡回教育团”,由陈启肃任团长。不久,成立福建省政府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陈启肃任总干事,著名剧作家林舒谦为干事,开展“剧教运动”(简称“剧运”)建有教育厅三个“民众教育施教团”(简称“剧教会”或“施教团”),分赴全省各地巡回演出,频繁开展爱国抗战戏剧的演出活动,对民众进行生动的抗战教育。教育厅还成立戏剧教育研究会,研究如何开展戏剧教育运动,包括剧团的组织,经费的筹划,导演及演员的训练,剧本的选择、编印,设备的编制,经费的支配,剧本的审查,旧剧的改良,戏剧与其他社教工作的配合等。创办了《剧教》《福建剧坛》《抗敌戏剧》《剧友》《戏剧》《演剧艺术》等刊物,宣传和指导戏剧运动。石叔明发表了《战时教育与戏剧》(19381019日)和《奠定本省剧教基础的建议》(1942430日),高时良发表了《推进本省剧教运动》(1939621日),福建省教育厅戏剧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庆祝第四届戏剧节告全国戏剧界书》(1941720日)等文章,引导“剧教运动”的发展。陈启肃、林舒谦等创作了《白沙献金》《大禹治水》《风雨金门》《关东三姐妹》《好汉子》《抗战声》《菱姑》《岭上梅》《落日》《茅店秋月》《徘徊着的女人》《喷火口》《毒》《战》《同一线上》《麒麟寨》等抗战剧本,在各地演出。其中《菱姑》《最后一幕》等剧还曾在大后方的桂林西南剧展上演。邵荃麟创作的《麒麟寨》也很受观众欢迎,久演不衰。此外还组织上演《放下你的鞭子》《民族的火焰》《母亲》《日出》《三江好》《水乡吟》《昙花一现》《铁臂膀》《微尘》《为国牺牲》《雾重庆》《山西一角》《杏花春雨江南》《县长太太》《夜光杯》《夜上海》《珠江怒潮》等国内优秀抗战剧目。

为适应战时的环境条件和民众的文化水平,提高剧教效果,要求剧本的题文激昂,道白简单有力;布景、服装、化妆简单,符合民众的心里;乡村演出可用方言,使民众更容易听懂;剧场可设在小剧院、庙宇、街头、空埕、小山坡等各种大众场所。参加剧运的有公务员、学生、工人、农民、军人、店员、民众、儿童,重视培养学生演员,提高演戏的兴趣和技艺。全省众多专业的和业余的小剧团、演出队的演出活动,对于文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老百姓,是认识日寇的凶残、汉奸的可耻、英雄的可敬,增强抗敌意识,激发支前热情一种很好的宣传、教育方式,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这些剧本的创作和公演,都是直接为抗战服务的,起到很好的宣传鼓动作用。在“国防戏剧”运动的感召下,永安抗战舞台出现了繁花竞秀的景象,引起国内艺坛的瞩目。

值得一提的是,1938年秋,教育厅在吉山创办永安县的第一所中学,选派林浩藩、陈培光、陈启肃、卓克淦、魏洪、杨晨、高时良等职员到永中兼职,为新建的永安中学送上一程。其中,陈培光任英语课教师,卓克淦任地理课教师,林浩藩、陈启肃、高时良任国文课教师魏湛任数学课教师,杨晨任理化课教师。陈启肃还指导永中剧社排演话剧,享誉燕城。高时良创作歌曲《中国好比一团火》,所著以民族解放运动和反法西斯斗争为主要内容的《第二次大战中的近东与远东》《亚洲风云》《欧洲风云》均在永安出版,为永安抗战文化添光加彩。

2022.8.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