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与陆惟忠
(2022-05-11 09:02:56)
标签:
历史文化杂谈 |
分类: 苏轼研究 |
陆惟忠,出生于黄冠世家,是位道士。因其性情褊狭孤洁,说话做事太较真,故不为其他教徒所容,便离开了家乡眉山。
元丰五年(1082),陆道士到黄州访问谪居在黄的苏轼。这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此后开始交游。这次见面,陆道士除拿出自己所作的诗讨教外,还给苏轼讲了内外丹修炼的大略,并认为自己会长生不死。苏轼则不以为然,告诉他:“子神清而骨寒,其清可以仙,其寒亦足以死。”(苏轼《陆道士墓志铭》)意思是,从精神气质看,你神清气朗,可成道成仙;但从外形举止看,你身体瘦削,举动不灵,说明你骨骼寒凉,气血不通,长久如此,足以要命。这次见面,陆道士还谈到陈太初,说他已得道。苏轼八岁入天庆观,师从道士张易简读书。童子几百人中,张道士最看好的只有苏轼和陈太初。不过后来苏轼科举高中,顺风顺水进了仕途,陈太初在郡中只做过几天小吏,不久便出家做了道士。苏轼被贬到惠州时,陆道士又到惠州造访,他告诉苏轼,陈太初已“尸解”。“尸解”是道家语,意思是修道者抛下肉体,魂魄飞升而仙去。至于陈太初具体仙去的细节,陆道士是这样说的:“蜀人吴师道为汉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岁旦日,见师道,求衣食钱物,且告别。持所得尽与市人贫者;反坐于戟门下,遂寂。师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骂曰:‘何物道士,使我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开目曰:‘不复烦汝。’步自戟门至金雁桥下,趺坐而逝。焚之,举城人见烟焰上眇眇焉有一陈道人也。”苏轼贬谪海南后,根据陆道士的叙述,还作了一篇题为《陈太初尸解》的文章。苏轼在天庆观学习了三年,龆龀便好道,但此时作此文恐怕不仅仅是对道家的事感兴趣那么简单。
陆道士惟忠,字子厚,眉山人。好丹药,通术数,能诗,萧然有出尘之姿。久客江南,无知之者。予昔在齐安,盖相从游,因是谒子由高安,子由大赏其诗。会吴远游过彼,遂与俱来惠州,出此诗。
其二云:
江南人好作盘游饭,鮓脯脍炙无不有,然皆埋之饭中。故里谚云:“撅得窖子。”罗浮颖老取凡饮食杂烹之,名谷董羹,坐客皆称善。诗人陆道士遂出一联句云:“投醪谷董羹锅里,撅窖盘游饭碗中。”东坡大喜,乃为录之,以付江秀才收,为异时一笑。吴子野云:“此羹可以浇佛。”翟夫子无言,但咽唾而已。丙子十二月八日。”
能进入苏轼法眼并称其为诗人的诗,应该是不错的。陆道士在惠州陪了苏轼许久,便去了隶属惠州的河源县开元观。绍圣四年(1097)闰二月,苏轼被贬到更加偏远的海南岛。同年得吴子野书,方知陆道士于五月十九日因疾而卒,年五十,葬于开元观后。苏轼为其撰写了墓志,其铭曰:
呜呼多艺此黄冠,诗棋医卜内外丹。无求于世宜坚完,龟饥鹤瘦终难安。哀哉六巧坐一寒,祝子复来少宏宽,毋复清诗助痟酸。龙虎九成无或奸,往驾赤螭骖青鸾。
铭文大意是说,陆道士擅长诗、棋、医、卜、内外丹六种技艺,他无求于世,因而精神充沛,虽龟饥鹤瘦,最终却难以安生。祝愿他来生复为道士时,性情能变得稍微宏宽一点,不再用那些孤傲清绝的诗句把自己弄得烦恼不已。也希望他的丹术不再妨害身体,能够顺利地驾赤螭骖青鸾,得道成仙。
我们知道,苏轼是很少给人写墓志铭的,终其一生不过十三篇。除了奉命作、代人作的,真正自己主动作的仅数篇而已。苏轼能为这样一个既不合群、又无人知晓、最终也未得道的道士写墓志,除了乡情、友谊、共同的爱好外,应该还有许多深层次的值得我们敬仰的东西,比如苏轼的人格,他的胸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