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的最高境界是“权”
(2021-04-09 10:57:18)
标签:
文化杂谈 |
分类: 木石随笔 |
《论语·子罕篇》有这样一章:
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对这一章,有许多不同的解读。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第一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这句是说,可以同学,但未必能一块去追求“道”。这个“道”指人之道,天之道。人之道即为人处事的原则,天之道指宇宙万有的自然规律。从后文看,文中的“道”应该是人之道。人们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有的人是为了长知识,增见识;而有的人是为了一技之长,以便将来好谋生;不一而足。但在孔子看来,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应该是向道、知道,即学习如何为人处事。换句话说,学习是为了明理,知道人生究竟是为了什么。管宁和华歆本是“同学”,但两人求学的目的不同,管宁是为了学问本身,华歆是为了功名利禄,两人不能“同道”,只好割席断交。
第二句:“可与适道,未可与立。”有的人,他也同意你的观点,认为学习是为了懂得人生之大道,为了修身养性。但修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且要修成正果,有所树立,定力是丝毫或缺不得的。你光嘴上说说,那是不行的,得有实际的行动;你行动一下、二下也不行,你得坚持;坚持不移,确定了自己的思想,人生观、价值观从此不再改变,这才叫“立”。但这样的“同志”能有几人?
最后一句:“可与立,未可与权。”君子修道以立德,立德以后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就是弘道。如何弘道?《中庸》讲“时中”,“时措之宜也”,意思是随机应变,使所作所为都合适。《周易•系辞》也说:“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时措之”,“日新之”,即为“权”。故程子曰:“可与权,谓能权轻重,使合义也。”义者,宜也。人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即便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处理事情的方式方法上完全一致,没有差异,那简直是不可能的。所以“同权”很难,但要建功立业,又需要“同权”,否则事功难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