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苏轼《送安惇秀才失解西归》

(2018-12-09 20:54:44)
分类: 苏轼研究

  就题目看,这是一首送别诗。所送之人姓安名惇,字处厚,四川广安人。“秀才”,是宋朝对应举者的通称。“失解”之“解”,是解送、发送之意。唐时,参加礼部进士考试者由地方选拔并发送入京称为解。“失解”,即失去被发解的机会。“失解西归”是说安惇没有取得礼部进士考试的资格,将要动身回老家。此时苏轼和安惇都在汴京,安惇的家乡广安在汴京西,故曰“西归”。这首诗名为送别,但诗中既没有写送的场景,也没有写别的场景,更没有依依惜别的情感描写,只是通篇说理,其意在劝慰。估计是因为“失解”了,安惇情绪比较低落,所以才赠诗以劝之。诗曰: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年名宦恐不免,如今栖迟那可追。我昔家居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朅来东游慕人爵,弃去旧学从儿嬉。狂谋谬算百不遂,惟有霜鬓来如期。故山松柏皆手种,行且拱矣归何时。万事早知皆有命,十年浪走宁非痴。与君未可较得失,临别惟有长嗟咨。

  首二句“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很有名,历来被读书人当作治学的重要门径而津津乐道。所谓“旧书”,是指科考必读之书。考什么科读什么书是有规定的,年年如此,故云“旧书”。厌,通“餍”,满足。“百回读”用典,典出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注引《魏略》:“人有从(董遇)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为要想下一次考中,就得从头复习,所以苏轼劝安惇回去之后,对那些“旧书”一是要多读,熟读,百读不厌;二是要深思,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记得牢。
  三四句前句承上,后句启下。诗人说,只要你把该读的读熟了,该记的记住了,考取功名、做官为宦只是个时间问题;如今“失解”正好可以回到家乡,散散心,休息休息,不然的话,一旦做了官,可就没“栖迟”的机会了。栖迟,《诗经·陈风·衡门》云:“衡门之下,可以栖迟。”朱熹集传:“栖迟,游息也。”
  接下来的十句,诗人回顾了自己走过的路。他说:从前我在家乡读书的时侯,断绝了对外一切往来,整天一门心思地埋头读书写作,连园子里的花草都顾不上看一眼。不知是为了什么,放着好好的学问不做,却羡慕起那些做官的,因而来到京师。结果“旧学”丢弃了,整天和别人玩官场的游戏。尽管自己千般计划,万般努力,满以为“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可最终百事无一遂,收获的仅是如期而至的白发。故乡山上亲手栽的松柏,恐怕已能两臂合抱了,可现在人在官场,身不由己,啥时候才能回去呢?早知道万事皆已命定,十年来徒然东奔西走岂不是太痴?
  最后两句回到送别。诗人说,我与你现在的状况,谁得谁失也难以衡量,所以临别时除了长长地慨叹外,又能说什么。其实,诗人是想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安慰并告诫安惇:不要太汲汲于功名,做官未必就是好事,做学问也其乐无穷。这应该是诗人的经验之谈,肺腑之语。只可惜安惇没有听进去,他最终还是选择了仕途。绍圣时,安惇官谏议大夫,阿附权臣构陷同文馆狱,株连元祐宰执刘挚等人之子孙;徽宗朝,安惇迁御史中丞,“踵蹇序辰初议,阅诉理书牍,被祸者七八百人,天下怨疾,为二蔡、二惇之谣。”(《宋史·安惇传》)谣曰:“二蔡二惇,必定沙门;籍没家财,禁锢子孙。”又曰:“大惇小惇,入地无门;大蔡小蔡,还他命债。”谣中“二蔡”,即大蔡蔡京,小蔡蔡卞;“二惇”,即大惇章惇,小惇安惇。这些民谣,可见其多么不得人心。再后来,安惇长子安郊“坐指斥诛”,人们说这就是“惇平生数陷忠良之报”。(《宋史·安惇传》)
    人生真不好说,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听人劝,吃饱饭。谁叫安惇不听劝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