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诚厚祥瑞
诚厚祥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292
  • 关注人气:3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再也回不去的田园

(2023-06-16 12:03:54)
分类: 往事铭心

   再也回不去的田园

  再也回不去的田园


   在家族史上,我完成了一个转折点,延续千年的“农家子弟”到我这一辈正式划上句号。因为多读了点书,又以脑力劳动谋生,说儿辈、孙辈出生“书香门第”也无多少愧意。

穷人是没有家谱的。小时候听父亲说,我的祖先清代从安徽凤阳到后来取名“沙洲”的这块沙滩来垦荒的。“穷奔沙滩富奔城”,由此推测祖先一定是穷人。到了祖父这一代,也许家里没有多少田可种,小儿子父亲14岁被送出去当学徒,学开柴油机,“机匠”后来就成了父亲的代名字。

祖父的无奈之举,无意中成为家族史上一个转折的开始。解放后,父亲和后来跟父亲学开柴油机的我同父异母大哥,都成了吃商品粮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因为母亲是农民,家在农村,我与妹妹们都属于农家子弟。我上小学前,跟着母亲下田“观摩”农活。初中停课的两年和高中毕业后的几个月,我成了挣工分的正式农民,而且是精于各项农活很早就拿十成工分的称职农民。

不知道“面向黄土背朝天”的祖先们,有没有动过“书包翻身”的念头。到了父母那一辈,让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已成了普遍的认知,靠“扫盲”才识了几个字的父母,只是把这一认知做到了极致。父亲每月交给母亲的部分工资,让母亲全力支持3个子女读书底气更足。

我由读书离开了田园,因工作进了城,成为进了城的乡下人。老城里人说,往上数几代,有几个不是乡下人?那是老城里人的谦虚,我是实实在在乡下人进城的第一代。

儿子读幼儿园之前是在田园里玩的,但居民户口已注定脱离了田园,“乡下人”的称呼已不被乡下伙伴认可。大宝、二宝是在城里出生的,成了完全的城里人。大宝小时候回老家,特意带她去我曾经洒过汗水的田园看水稻,看小麦,为的是不忘根。等到二宝回老家时,昔日的田园已荡然无存。

母亲80岁那年把责任田交给大孙子种后,我动员母亲把户口迁到城里和我一起生活,让母亲也做个城里人。母亲笑着问:户口迁到城里有退休工资拿吗?有口粮供应吗?那当然是没有的。母亲说,我户口在大队里还有钱拿,为啥要迁呢。父亲去世后,母亲每月从民政部门拿600多元遗属定补,也因为母亲是农村户口,农村户口表示没有工作。我和母亲开玩笑,那您当年为什么一定要让我们变成居民户口呢?母亲说,情况不一样了。

母亲说得对。城乡差别大的年代,“跳出农门万丈高”让人羡慕。如今,苏州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城乡差别是全国最小的城市之一,而生活水平的城乡实际差别更小。在一些集体经济实力雄厚、当家人不忘初心的村,城里人能享受的农民都能享受,城里人享受不到的农民还能享受。乡下人不再羡慕城里人,城里人反倒羡慕起乡下人。80%以上的城镇化率,户籍的区别已没有实际意义。

老家村的福利在全市首屈一指,许多嫁出去的还想回迁户口,动机是享受村里的福利。与留守田园的村里同龄人相聚,他们对我已不再有羡慕的目光:同样住花园小区的商品房,家家都有几套可出售、出租而且是没有一分房贷的全资产多余的商品房;同样有城镇社保和医保,村里还有每月1000元红包,医保的自负部分自己出1万元后村里报90%,我仅仅因机关事业单位退休,比他们多拿一点养老金。

老家还叫村,但已无一块种植农作物的田园,村民们都是花园小区的业主,不再按村民小组居住,划入市区实际也完全城市化了。意味深长的是,或许正由于昔日田园的消失,才有了村民如今的幸福生活。

现在想来,我曾引以为荣的完成家族史上一个转折点,并无多大意义,实在算不上“功劳”,不值得称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70后的你我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