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房的亲历

分类: 随笔一记 |
拿房的亲历
4年前,我2004年为母亲盖的别墅拆迁了。别墅本来可以不拆的。10年前市里建保障房,生产队小港西面的28户拆迁了。优惠政策成了村里拆迁的统一标准。看着拆富的28户,小港东面有12户6年前急不可耐向村里提出拆迁要求,村里同意并分配了现成的安置房。4年前村里作最后一次拆迁安置,小港东余下的10户本不在计划内。9户商量后让牵头人打电话我,希望我和村书记说说,一起拆。村书记接我电话后笑了,那就带掉吧。母亲去世后,别墅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也就不独留了。至此,农房在村里成为历史。
第一次回去是参加村党委召开的农联家园(北区)分房大会。安置小区共有近1700套各型房,安置近600农户。分房大会在为小区配套的实验小学大拇指剧场举行,近600名拆迁农户代表坐得满满的。村党委书记报告伊始宣布,村党委确定的小区“四个最”(最好的地段、最好的房屋、最好的环境、最好的配套)实现了。会场响起了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为建村民的安置小区,村里拿出了现有的黄金地段;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坚持了高质量;两排房至少40多米的间距全部绿化,栽种草坪和四季花木,并有长廊和亭子供居民休闲;配套的暨阳集团农联实验小学,是一所现代化的高标准学校,孩子上学不出小区,小区房屋成为“学区房”;小区内还安排了包括医疗、装修、房产交易等在内的各种服务。村党委书记自豪地说,作为安置小区,全省没有超得过的。几家知名房地产公司老总参观后说,村里舍得花钱,完全称得上高端精品住宅小区。
村党委书记一个多小时的报告,会场鸦雀无声,并不时自发鼓掌。当村书记讲到,我们村没有贫困户,要有的一定是“拆烂污”。会场上发出会心的笑声。近600户分近1700套房,平均每户近3套可以上市的商品房。紧挨的南区房价,最高时近14000元,现在低一些也在10000以上,农户都有数百万家产。全村的农民都共同拆富了,发出会心的笑声在情理之中。这样的场景,很难相信是一场农民的大会。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是重要原因,村党委在村民中的威信高也是必然原因。
会后,村书记带领拆迁户代表参观了小区,拆迁户代表们一路欢声笑语。参观结束后,我去村委会拜访了村书记,赞扬他又为百姓办了件涉及根本利益的实事。村书记是我的老朋友,10多年前写村史时,还把我这个“官”做得最大的村里人,写进了所谓名人录。拆迁时,我和村书记说,不需要你照顾,让拆迁办按标准办理,与百姓一视同仁。这也算是我对你工作的支持。
第二次回老家是分房抽签。前一晚全家为二宝8周岁庆生,二宝说,爷爷您沾了喜气,明天定能签上好签。那天下着大雨,气温很低,我从苏州赶到小区,在小区宽畅的环路边的车位停好车,走进小区南广场时,已8点40分。南广场搭了百余米长的大棚,让参与抽签的拆迁户代表免受雨淋之苦。
委托市公证处主持的抽签,早上6点半开始,最早的拆迁户代表3点半就开始排队。我拿到的排队号已是540,在我后面的不足60人。队伍行进的速度很慢,站立为主,过几分钟向前走5、6步。队伍很长,但秩序井然,没有任何怨言。村里为照顾年老体弱者,安排了椅子,可以带着椅子坐一会。我当然不会去享受这个待遇。排了近2个小时,遇见了已折返过来的3位邻居,3位邻居都很惊喜地叫我小叔,小叔给他们发了烟,边抽烟边聊了一会。
排队期间,侄儿多次来电话,要我抽好签后去吃午饭。看看队伍还很长,我让侄儿他们先吃,我会去的。下午2时,终于轮到我了。验身份证、抽签、登记、签字盖手印,一条龙服务,前后一分多钟。也许是沾了二宝的喜,手气还算不错,抽到的1套中户、2套小户楼层都不错,且面积比较大,中户130平米,小户101平米。每户都有一个临近的地下车位和一个底楼的杂物间。
本想把3套房都转到儿子、儿媳妇名下,儿子不肯接受。老伴钦命,2套小户给大宝、二宝,我们留中户,将来可以回去享受村里的居家养老福利。我和大宝、二宝开玩笑,你们都有百万资产了。
我在父母的遗像前,把分到房的喜讯告诉了二老。如果不是母亲晚年执意留守老家,我不会把原来的3间平房拆建成别墅,也就拿不到3套房。如果村里没有雄厚的集体经济实力和把全体村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村书记,我也不可能与村民一起享受优惠的拆迁安置福利。
下月初还得回次老家,办理结算和拿钥匙。因为在近2个月时间内提前确定好每户的办理日期,这就简单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