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从直系亲属看人口增长
(2022-08-20 11:10:56)分类: 随笔一记 |
随笔:从直系亲属看人口增长
在上海工作的外甥有了第3个孩子。喜讯传来,我们的第一反应是不解,因为外甥已有刚读小学的女儿和在读幼儿园的儿子,姐弟俩聪明伶俐,为何还要再生个孩子?两个孩子正好,已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概念。当然,小天使降临,全家表示了诚挚的祝贺和祝福。
曾几何时,控制人口是国策,独生子女很光荣。如今,我们已经到了人口负增长的边缘,即将让位第一人口大国。在直系亲属中,学历最高的博士后外甥算是一抹亮点,我这个老娘舅,在祝贺祝福的同时,也表扬了外甥响应政府号召的积极之举。
我们这一代,兄弟姐妹众多。我有2个妹妹,老伴有5个弟妹。那年代,我们的父母想生就能生。
等到我们这一代进入婚育年龄后,晚婚和独生子女已从提倡变为政策。苏南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坚决,我与老伴兄弟姐妹9个,下一代8个是独生子女。唯有我小妹生了二胎,被罚了款。由于我们这一代人口基数高,虽然下一代独生子女占大部分,但人口还在正常增长。
独生子女为主的一代进入婚育年龄后,人口基数少带来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最早放开的是双独二胎政策。后来,单独也能生二胎,紧接着全面放开二胎并鼓励三胎。结果,只有我外甥受到鼓励有了2子1女3个孩子,我儿子、儿媳妇执行政策有了大宝、二宝2孩,老伴的5个弟妹,第三代仍是独生子女,并且至今没有一个有生二胎的打算。我们这一代是想生不让生,下一代变成让生不愿生。
我两个外甥女,小的还在读大学;大的高中毕业后出国留学,读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建筑设计专业的本科和硕士,回国在上海一家意大利公司就职,年过30还没听说有男朋友。小妹尚在康复,舅妈格外关心,每次来我家,舅妈都要唠叨唠叨。“谢谢舅妈关心。”大外甥女一句话,让舅妈免开尊口。不管头管脚的舅舅,也只说点原则性的话。
5家延续独生子女的亲属,4家考虑的是经济问题,夫妇俩的年收入,都在10万至20多万元区间。苏南发达地区,极少出现放羊式的育儿,不管经济条件如何,都想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现在的育儿成本高,收入有限,那就集中花在一个孩子身上。经济条件好些的,在市区买了学区房,让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在市区教学质量高的学校读书。经济条件差一些的,也在镇上入住,让孩子在镇的小学读书。
延续独生子女的1家亲属,是直系亲属中经济条件最好的。夫妇俩都是学光学的研究生,一个博士,一个硕士。博士是大学光学研究所的研究员,硕士打理一家光学公司。公司用赚来的钱,仅增添的仪器设备就有数千万元。延续独生子女,完全是因为没有精力再生育。
至于大外甥女,不属于越来越多的不想结婚的城市大龄女孩,应该是还没找到合适的对象。留学期间,所学专业仅她一个是华人,与留学生同胞的交流面不广。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刚过30似乎还是大龄中的小妹妹。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择偶的有些标准得适当降点,千万不能拖人口增长的后腿。这算是舅舅的教导。
不算2个外甥女,我与老伴兄弟姐妹7个下一代,有10个第三代。对人口增长,是作贡献的,还是拖后腿的,就不去费脑筋计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