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分类: 祥瑞文化 |
赵杏根教授说传统文化(5)
端午节的龙舟竞渡
龙舟竞渡是与食粽同样有名的端午习俗,且跟食粽一样,据说它的起源也跟屈原的悲剧有关。屈原投汩罗江,人们驾驭船只救之,以此成俗。
龙舟和竞渡的事,据古书记载,吴越争霸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南方诸侯国,很早就有水军,竞渡,就是操练水军的一个项目。
龙舟水嬉,实源于人们对水中动物能力的崇拜和模仿,与放风筝源于人们对飞禽能力的崇拜与模仿相类。这种崇拜与模仿,不是单纯的游戏,与后世的纯竞技并不相同,而是与生活、生产、军事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南方多江河,舟楫是重要交通工具,正如同北方的车马。故划船在江南是一种几乎人人必备的劳动技能,同时也是一项军事技能。龙舟水嬉,正是对这种技能的检验,当然也是一种锻炼。同时,也是游戏。水嬉之期,当然不限于五月初五。
某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水,当地居民乘舟拯救之。既是救人,人们必使出他们最高的划船技艺。与水嬉竞舟相较,其事也虽异,其使力也相同,百舟竞渡之景也相似。此后数年水嬉,每逢五月初五前后,其景物场面,很自然使人们回忆起救屈原之事,对屈原的怀念之情,亦油然而生。此后。渐而有五月初五龙舟竞渡纪念屈原之说。当然,此仅仅是依情理推测而已。
屈原之事,与楚湘以外的南方地区,本来没有什么关系。不过,这些地方固有的龙舟水嬉(包括竞渡)之风,则与楚湘相同。纪念屈原之说,就有可能依托于此风而大行于南方,流变成整个南方五月五日前后的节俗。特别是大一统王朝的出现,屈原事迹及其精神的广泛传播,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使这种可能成了事实。
龙舟竞渡,除了纪念屈原之说外,还有纪念伍子胥之说。此说在吴地尤为盛行。伍子胥为吴国的忠臣,因为极力主张灭越而被吴王逼令自杀,其尸体被抛于江。故吴人遂仿楚湘龙舟竞渡纪念屈原之举,以固有之龙舟水嬉、竞渡之风,袭楚湘五月五日之说,而以子胥实之。(编者按:赵先生此说值得商榷。伍子胥卒于公元前484年,屈原卒于公元前278年,吴地以龙舟竞渡纪念伍子胥,比楚湘以龙舟竞渡纪念屈原早200多年,故吴仿楚湘之说应不成立。)
吴越间行端午龙舟竞渡,除纪念伍子胥或屈原外,尚附有纪念曹娥之俗。曹娥是浙江人,她的父亲,在东汉某年五月五日祭祀伍子胥的仪式上,在江中迎着波涛接神的时候没于江,不得尸首。当时,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沿江号哭,昼夜不绝声,七日,遂投江而死。伍子胥是“忠”的化身,曹娥则是“孝”的化身。“忠”、“孝”乃古代最重要的道德观念,素有“大节”之称,也于节俗中表现出来。
除纪念历史人物外,五月初五龙舟竞渡之俗,尚有其他含意。如闽地龙舟竞渡,说是旨在驱疫。在长沙,民间也说此俗有“禳灾”的巫术意义。
随着吊屈原之说的广为流传,龙舟竞渡之事,固以五月初五前后为多。然除此而外,于其他时节,历代仍有龙舟竞渡之俗。足见此俗未尽被纳入端午节俗,即使楚地也是如此。
龙舟竞渡,本竞技而兼行乐。唐宋之前,以竞技亦即比赛划船为主,人们所注重的,只是船的速度。如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当时之竞渡:
舸舟取其轻利,谓之“飞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
这种竞渡,明显带有军事训练的性质,可与吴王练水军之说相印证。唐人杜亚,为了让竞渡船只减少水的阻力,命人将船底也涂上油漆。
后世的龙舟竞渡,游乐成分渐增。有些地区的龙舟竞渡,戏曲、泥塑、杂技等造型艺术,亦搀合在其中。苏州、杭州等地的龙舟,大致如此,装饰华丽,造型别致,机巧奇妙。专务新奇娱目,至于舟行速度的快慢,则不怎么计较。最多是抢抢游人抛下的鹅、鸭之类。这种所谓的龙舟竞渡,仅是水上的游乐戏耍罢了。实在是“龙舟水嬉”,而不是“竞渡”。此类记载,古籍中非常多。
粤地的龙舟竞渡,在清代,还保存着古风,是名副其实的竞渡。古籍中也有详细的记载。
与龙舟吊屈相应,粤地尚有凤船奉天后之俗,亦于五月五日行之。此亦游乐之俗,盖以娱神而自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