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寒食上坟(清明扫墓)的传统

(2022-04-03 17:47:21)
分类: 祥瑞文化

关于寒食上坟(清明扫墓)的传统

(按:这是祥瑞文化研究会理事、苏大文学院博导赵杏根教授发在研究会群里的系列文章的一篇,标题为编辑时所改。由于篇幅关系,编辑时作了删节处理。)

寒食祭墓之俗,大约起于隋、初唐时期。唐开元二十年四月十九日,朝廷下敕,对寒食祭墓之俗作了明文规定,作为仪制,要全国臣民执行,有家庙的卿大夫,也不例外。至此,寒食墓祭,就完全成为全国性的节日风俗了。

墓祭的仪式,古书上记载的,繁简差别非常大。这里就不罗列了。如果哪个导演要拍古装片的电影或电视剧,需要拍上坟的情节,想拍得真实一些,可以和我联系。

一般来说,古人墓祭,也就是这些仪式:罗列祭品致祭、置挂纸钱、致哀、芟除宿草、培新土、辞墓归。

那么,在外地的人,例如,在外地经商的人、做官的人、教书的人、打工的人,无法回到家乡上坟,怎么办呢?这也有规定的。

可以“望墓以祭”。什么叫“望墓以祭”呢?最好是登上高山,或者是高地什么的,望着祖墓所在的那个方向,行祭祀的各种仪式,把纸钱撒在空中。这也叫做“望祭”。

可以“临水而祭”。如果当地没有山,那就在作为水路的河流边上,望着祖墓所在的那个方向设祭,意在让生人的孝思,沿着水路,回到家乡,达到祖墓。唐代诗人王建《寒食行》中“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之句,就是描写这种情景。

派遣子弟或仆人回乡祭扫,也是一个办法。

实在没有办法,别人也可以代为扫。唐代就有“敕使墓户”的笑话。唐懿宗时的太监,多福建人,他们常在皇帝左右,有的还执掌朝政大权,皇帝也常利用太监监控大臣,因此,文武百官中那些没有骨气的,都要曲意奉承太监,尤其是掌权的太监,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太监也有祖坟。每到寒食期间,他们自然无法象平常人一样,回乡扫祖坟。于是,福建按察使杜宣猷,就抢了这个巴结太监的好机会。每年寒食期间,他就派人到朝中福建籍太监的祖坟去扫。当时人们给他取了个外号,叫“敕使墓户”“敕使”是皇帝的使者,“墓户”是看坟人。意思是说,杜宣猷身为朝廷命官,却去当太监祖坟的看坟人。

寒食期间墓的日期,并没有划一的规定,选择的余地很大。宋代俗,从冬至后第104天开始,就有人扫祖墓了。此后一个月内,扫者不绝,故当时有“寒食一月节之谚。墓大致以一月为期,也是为方便而设置。天气有阴晴,人事有牵扯,如果墓的日期,没有充分的余地,于事不便,反而会阻碍墓之俗的流行。在这一个月之中,以寒食期间及前后几日墓者为多。墓主去世不到一周年的坟墓,要在清明那天去扫,宋代就是如此。戏剧和通俗小说中,此类情节不少。

明代以后,寒食节禁火之俗,以及寒食节本身,就渐渐消失了。但是,寒食节墓之俗,却没有消失,只是被称为清明的节俗了。因为,寒食稍后,就是清明节,在寒食节的种种节俗盛行的唐宋两代,清明前后也是墓之俗盛行之时,只是一般称为“寒,而不是清明罢了。所以,寒食节消亡后,把“寒称为“清明祭,也是顺理成章、客观实在的事。

即使是在寒食节消失以后,清明节上坟,还是有寒食节遗留风俗的。寒食墓,跟家和其他祀相比,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不设香火,不焚纸钱,只是将纸钱挂在坟旁树头,或压在坟头,或系在竿头插在坟上。此乃遵寒食“不举火”之禁,也是以免酿成火灾。

有的地方,只是焚化少量纸钱,特别是纸锭或版印的冥钞。说是纸锭和版印的冥钞,不焚给予祖宗,怕被野鬼抢去。纸钱除焚化的,少量是方形的黄纸、白纸或银色纸,打上钱样,更多是一二寸阔、二三尺长的条形纸,各种颜色都有,或也打上钱样。方形纸不焚,用一块圆锥形土、锥向上而底向上,压于坟顶上。这一块圆锥形土,叫做坟帽子。条形纸钱不焚,或以线系于坟旁之树,或系于竹竿插在坟上,随风飘扬。这种情景,延续到上世纪60年代前。

寒食或清明墓,实兼许多便利。其时春景方盛,郊行墓,无寒暑之苦,有踏青行春之乐。古代寒食节行禁火寒食之俗,寒食期间多美食,便于准备品。麦方秀,菜方华,墓有祈请老祖宗保佑,使庄稼获得好收成之意在。百草早青,棘蔓始长,此时芟除最易,若墓地草旺盛,藤纵横,易招来牛羊,践踏之余,粪便狼藉,有污墓地,且若引来野火,毁树燎坟,更非吉祥。此时雨水渐多,易坏坟墓,故在墓时预加修整。

正是因为如此,再加上我国传统的尊崇祖宗的观念,清明墓之俗,也就是古代寒食墓之俗,到今天仍是十分流行。只是祀的仪式,不象古代富贵之家那样隆重,那样讲究罢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人生的境界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