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教学设计
(2018-10-01 13:24:03)学情及教材分析
虽说初中课程有显微镜使用,但是基于本地区基础教育薄弱,很多学生没有见过显微镜,更不用说操作显微镜,而高中课程中又有多个实验涉及显微镜操作,所以这堂课很重要,必须仔细讲解,和认真操作。通过这节课,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显微镜的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高倍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高倍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明晰显微镜相关的考点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巩固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2.掌握高倍显微镜使用的方法。
3.认识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能力目标:1.独立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2.归纳总结新知识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情感目标:1.认同高倍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2.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
3.认知细胞的物质性。
教学用具
显微镜 永久玻片 擦镜纸
教学过程
这节课之前已经把显微镜结构做过讲解,学生有过预习。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指定学生回顾显微镜的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要求学生回答镜身长度与放大倍数之间的关系,两种螺旋的区别。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和教师一起操作显微镜。
取镜 安放 进行对光操作并讲解,同时询问对光后的效果。 放永久玻片,进行低倍镜观察。同时做讲解。 请几位同学到前面来观看低倍镜下的细胞形态,视野大小和明暗程度。(要更换玻片动物到植物) 调节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同时讲解。之后让同学观看,比较和低倍镜下的细胞大小视野大小,明暗程度。观察物镜与玻片之间的距离。 归镜。 显微镜观察之后,讲解杂物在显微镜位置上的判断。1.如何判断在目镜上。2.如何判断在物镜上。3.在玻片上。
讲解如何移动玻片与物象位置变化问题。观察的细胞,在视野里的下方,而且还是在载玻片上,那么我们怎么移动使其到达视野的中央?理由是什么?我们观看细胞质流动呢?是顺时针方向。
讲解两个习题。1.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里看到一行相连的8个完整细胞。如果只改变物镜为40×,则在视野里看到这行细胞中的几个? 2.当显微镜的目镜为10×,物镜为10×时,在视野里看到相连的64个完整细胞充满视野。如果只改变物镜为40×,则在视野里看到这行细胞中的几个?
|
识别物镜和目镜,粗准焦螺旋和细准焦螺旋,回答物镜长度与放大倍数成正比,目镜与之成反比。粗准焦螺旋比细准焦螺旋调节幅度大。 学生举手示意。上前面来。
台上同学同步操作,台下同学认真观看和听讲,学习如何操作显微镜。
学生上前观看后说明答案 台上同学同步操作,台下认真观看,和听讲,学习如何操作显微镜。 观看后在黑板上画出细胞形态,说出视野的有关答案。 观看后回答问题。细胞要大,视野变暗,变小。距离变小。
如果目镜动,杂物动,是在目镜上。如果物镜动,杂物没有了,在物镜上。如果在玻片上,玻片动,杂物反向移动。 像在那里,玻片向那里移动。因为像与物体本身位置存在反关系。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
一方面复习上节课教学效果,突出显微镜的几个关键结构,另一方面为这节课的教学做铺垫。
希望学生能亲自动手,同时为进实验室多一个帮手做准备。同时体现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较教师和同学操作差异,同时及时发现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能使其他同学感受到实验的进程,真正了解实验的效果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
认识到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让学生认识到低倍镜和高倍镜之间的区别差异。培养观察能力,思辨能力。
学会判断杂物在那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让学生明白显微镜的工作原理
让学生知道显微镜放大倍数是针对长度而言的。同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预习高中课本和复习初中课本基础上讲解的。由于预习到位,很多知识学生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相对好讲,学生能做到易懂。难点主要在操作上,由于是演示实验,不能完全体现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当然值得表扬的是主动举手到前面来操作的这位同学。他灵活,操作能力强,顺利帮助我上完了这堂课。整体上,因为没有多少初中知识,本该是一课时的内容,需要两课时才能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