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生无解

(2025-07-29 17:00:59)


时间不经用,不知不觉七月份也接近尾声。不管如何,晚上新雇的保姆算是答应留下来照看父亲,我们也算是松了一口气。

父亲脑子一天清醒一天糊涂,时间长了,我们也就见怪不怪。周六,远在北京看外孙的六叔特地和六婶带着姑娘和外孙女来看父亲,同行的还有85岁的姑姑和我的三个表姐妹。姑姑和六叔一进卧室,躺在床上的父亲一眼就认出来了他们,随即老泪纵横,握着姑姑的手,半天不舍得松开,姑姑也是声音颤抖地叫了声“四哥”眼泪就留了下来,看着躺在床上身不由己的四哥,姑姑自然也有些伤心难过。六叔为了宽慰父亲,缓和气氛,赶紧叫外孙女进来看四姥爷,妹的孩子今年四岁,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透出了她的聪慧与机灵,她手里拿着一个自己做的手工小丑画,算是送给四姥爷的见面礼,上面歪歪扭扭的写着“祝四姥爷快乐”。父亲看着侄女和孩子,有些无动于衷。也许在他的记忆中,妹还是那个活蹦乱跳的姑娘,至于什么时候结的婚,又是什么时候生的娃,他好像又都不记得了。

我的姑姑成家后,一直是倚着娘家生活,地里的农活也是父亲帮着作物的,毕竟,姑夫在外地工作,不能每天都回家来的。常年在一起生活,一个锅里吃饭,自然兄妹情深。父亲爱屋及乌,和姑姑的孩子也很亲的。

六叔是奶奶最小的儿子,师范毕业后留校任教,由于表现突出,几年后和六婶一起被“要”到了市委,直至退休前官至副厅。六叔姑娘本科考的北大,之后上了清华的硕士,博士就读于哈佛,毕业后在北京某高校当老师。妹三十多岁才成家,四十岁才生了孩子。对于侄女的婚姻大事和迟迟不见生孩一事,父亲一直是牵挂的。所以今年暑假回来,六叔特意带着外孙女让父亲看看。退休后六叔六婶两人到北京帮着姑娘照看孩子,几乎一年也不回家来一次了,想想上次六叔和父亲见面,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

姑姑和六叔还有其他事,和父亲简单叙旧后就又匆匆回去了。父亲问我“中午他们在哪里吃饭?”我告诉他“我姑姑和六叔都回去了。”他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看来他脑子很清楚,准备中午饭让姑姑和叔叔他们去饭店吃饭的啊!

仔细想想,人生真的不易。我的大伯和三大伯早已故去,如今父亲是兄弟姐妹中最年长的一个,可惜也已是日暮西山,虽然能吃能喝,但是小脑已经萎缩退化,而且终日躺在床上,生活质量大大打折。白天看起来还像个正常人,一到晚上,判若两人,他难受,我们也看着难受,活着对于他似乎成了一种煎熬。如今我似乎有些相信宿命论了,有些东西,冥冥之中命中注定,还享的福享了,该受的罪也得受了啊!

上周一母亲去医院拍了片子、做了核磁,这周尽量休息,做了电烤理疗、吃了去痛片,腿疼依旧不见什么好转,母亲有些心焦,毕竟86岁了,腿部退行性变化明显,甚至腰部也有些错位了,只能慢慢恢复、打兑。今天听姐姐说才知母亲腿疼是有次开门时候碰到三楼一个小后生也正好要进门,年轻人力气大,一拽(门)一推(门)让母亲身子有些踉跄,闪了一下。母亲担心万一她也躺下,家里这不知会乱成什么歌样子。我们只能安慰她“听医生的话,减少活动,多休息吧!”话虽这么讲,但母亲明显还是有些心事重重。

姑姑和六叔来家里的时候,母亲正躺在床上,看着这个卧室躺着的我的父亲和那个卧室躺着的母亲。六叔的独生女,我的堂妹瞬间就蹙起了眉头“以后我爸妈老了,我可咋办啊?”她的一句话,让我们一时间都无语了。

的确,堂妹的担忧不无道理,父母的养老问题是当代独生子女需要面对的问题。随着社会老龄化严重,人们的平均年龄也越来越大。以堂妹为例,她四十多岁的时候才生了孩子,孩子今年才五岁,而六叔今年也74岁了,再过十年,六叔84岁的时候,孩子才十五,那时候,堂妹也快到退休年龄了。孩子尚小,六叔六婶却已老,上有老,下有小,万一父母有个病病痛痛,她又得管孩子上学又要照顾老人,真的是分身无术啊!想到这里我真的有些后怕。

我们七零后正好赶上了国家推行独生子女的年代,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孩子,作为父母,我们巴不得让孩子看到外面更广大的世界,极尽所能任其展翅高飞。至于将来养老呢,我们也都想开了,不想拖累孩子,大家意见一致:抱团养老或一起到养老院,居家养老。

想起了前两天在电话中和儿子聊起来他的就业,顺便提及到了我们未来的养老问题。我一直信奉“知识改变命运”,学历越高,前途越光明,从小到大,给儿子灌输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单纯地认为读到博士毕业,未来的工作随你挑。谁曾想这种观念早已过时,如今博士找工作甚至不如本科生和硕士乐观。面对如今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我有些惘然。倒不是怕儿子找不上工作,只是感觉现实中的工作和理想中的相去甚远。

读博不是升级,而是一场与自己的漫长战争。本科四年,博士五年,儿子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又得到了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前几天儿子参加了学校的就业实习实践团,参观了吉利汽车总部、去了宇树科技、中国联合有限公司,忙里偷闲去了西湖,由于是晚上去的,只看到了西湖一个朦胧的轮廓。

有时候和儿子聊天,有意无意会问起他们同学的去向。好多同学硕士毕业选择去了大公司,薪资不低,但每天累成狗;也有部分同学选择考公、考编,进入体制内工作,工资不高,但工作轻松,时间相对自由。在高薪和相对宽松的体制内工作之间儿子到底如何选择,何去何从,全凭他自己做选择。前几天看了一句话,感觉它道出了所有读博父母的心声“读博的孩子,是父母心里最骄傲的伤痕。”“孩子总想证明自己‘够强’,却忘了在父母眼里,他们永远‘够好’”。多年后,没人会记得你发了多少篇SCI,但父母会永远记得你熬夜通红的眼睛、强撑的笑容和寒暑假回家来微蹙的双眉和安然入梦的笑脸。

人终其一生都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生活的磨砺最终会让人在现实面前败下阵来,没有几个人能如愿的,作为父母,作为过来人,从心而言,既想托举孩子的梦想,又怕他飞得太累 。我们不在乎“炫耀”,因为父母的爱,从来不是要求你成功,而是希望你能快乐,能平安健康。生命是一场独特的旅程,旅途中崎岖有坎坷在所难免,我只希望儿子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能放下负累,感受到生命中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7.2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