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底和托举

正月初三晚儿子赴同学聚会,回家来感慨“不知不觉,我们认识二十年了啊”。孩子们于2005年小学一年级相识,虽然好多人中学时候已经不在一个学校,如今能聚在一起,也着实不容易。
小学我特意给儿子选的实验班,不仅老师配备好,孩子们学习兴致高。而且家长也相对都重视孩子的教育。果然,二十年后,孩子们大都大学毕业或研究生毕业参加了工作,可谓人才济济。他们中有体制内工作当了公务员的,有去了电网或银行系统的,还有从事家族企业的,感觉似乎没有人脉和资源的才继续读博深造。也就是说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只能通过更努力地去寻找成功的路径,而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则可能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人脉资源。
古谚云“母弱出商假,父强做侍郎”。在古代,商人地位较低,但风险与回报并存,对于普通家庭来说,经商可能是改变命运的一条出路,经商需要勇气和智慧,适合那些没有家族庇护和支持的人。反之,如果家庭背景强大,父母在高位或有显著影响力,建议孩子进入官场。在古代,做官不仅地位高,而且经济回报丰厚,但门槛也很高,需要各种潜规则和关系网。因此,如果家庭背景强大,孩子走仕途可能更容易成功。其实,这句话在如今看来依旧有现实意义,后辈根据家庭背景选择不同的职业道路,他们的成功离不开父母攒下的资本,孩子们满意的工作背后是每个家长的费力托举。家族兴旺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一个家族的兴旺能够为下一代提供更多的试错资本和正向引导,家族的资源和人脉在关键节点上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以儿子同学小牛为例,学习成绩一般般,高考就考了个二本,大学毕业后,家长通过动用各种关系,利用各种资源让孩子上了985的研究生,这样自然为孩子以后的工作做好了规划,铺好了道路。人生的起点的确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人含着金钥匙出生,他们从小就享受着优渥的物质条件、良好的教育资源和广阔的发展机会,仿佛一出生就是站在了成功的起跑线上,可以少奋斗多少年,这就是人常说的“有人一出生就在罗马,有人一出生就是罗马”。
今年春节小长假比去年多了一天,正月初八我们开班,看到儿子也已经“正襟危坐”到了电脑旁,才知道原来他也和我一样“开班”了。想来有些惭愧,自从儿子上大学后,无论从专业的选择还是读博学校的选择,全凭自己做主,作为父母,我们一点也帮不上孩子的忙,倒不是说我们不想给他建议,实在是我们水平有限,能力有限,给儿子没有半点帮助。本科就读的东南大学本就人才济济,读上海交大博士的人更是人中龙凤,想要在如此激烈竞争环境下脱颖而出,可想而知谈何容易!虽然如此,儿子依旧是同龄在读博士中算是出挑的那个,出成绩最快,导师夸他是个“天赋型”选手。记得上幼儿园时候,我曾给他报了围棋学习,老师夸他“在众多孩子中是素质最高的”;小学书法老师也曾和我预言“你这孩子是学书法中最聪明的一个,我是会看面相的”;小时候领着儿子逛公园,一个陌生人也曾中途拉住我,指着儿子说“你这孩子将来肯定不一般”。凡此种种,我只认为是大家的赞誉之词,从来没有放在心上。也许,儿子如果托生在一个更好的家庭,他的前途会会更好,可偏偏出生在我们这样普通的家庭,有些觉得明珠暗投了。
诚如同事所言“你家孩子就是来报恩的啊!”儿子从小到大,全凭自己的努力,一直比较优秀,让我们做父母的很是省心。不知不觉明年儿子即将博士毕业,聊天中感觉儿子想的比较多,要的也比较多,目标很是执着,可作为过来人,我知道“事在人为”这个道理,但也知道“人为”因素太大了。我安慰儿子活的“bettr”些,没必要凡事追求“best”,并提醒他就连国家的《广告法》都明文规定:广告中不得使用“国家级”“最高级”“最佳”“最好”等字样。物极必反,凡事不要追求“最”境界,顺其自然才是王道,越是厉害的人,越不会固守陈规,而是懂得顺势而为、拥抱变化。要远离狭隘与成见,以上善若水的姿态包容世间万物,接纳人生百态,博采众长、去芜存菁,这样才能正确地认识发展中的事物,处事也能更加游刃有余。
刚刚看到一句很漂亮的话“父母之爱,像碗一样,是抱持与托举;像筷子一样,是平等与守望!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父母,没什么资源没什么太多的文化,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那你就多鼓励他,认可他,多表扬他,多理解他,多支持他。不要把自己的认知、焦虑、恐惧、愤怒、委屈强行转移给孩子,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人常说“托举一个孩子需要三代人的努力”。作为普通又没有任何背景的父母,我知道生活中我们只能尽可能给儿子兜底。人生如一场充满未知与惊喜的奇妙旅程。在这漫长旅途上,无论前方是阳光还是风雨,希望儿子怀揣坚定信念,勇敢前行,能在岁月流转中,找到热爱且擅长之事,赋予生命意义与价值;也希望儿子正在茫茫人海中与灵魂契合之人相遇,携手书写精彩篇章。驰而不息,慢而有恒,用日积月累的坚持,赢来厚积薄发。慢慢来,相信所有的好运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