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孝

上周六,天气晴好,我们领着老母亲再一次“出行”。因“送寒衣”的十月初一快到了,84岁的老母亲不能亲自到地里给父母上柱香,于是特意让我们带她去我的舅舅家送过去一些祭祖的烟酒和姥姥姥爷生前爱吃的吃食,“托付”88岁的老哥十月一日当天给父母“送去”。
自从姥姥去世后,母亲有好多年没去舅舅家了,我们搀扶着她蹒跚地往舅舅家走去,舅舅家在三楼,母亲爬的很是吃力。舅舅没想到老妹儿会来,高兴地聊着,依旧把她当做小妹妹一般,热低让她吃点这,吃点那,母亲开始还很兴奋,说着说着眼泪又流出来了,我知道,睹物思人,她又想到了曾经在此屋居住的已经故去的老母亲。
我的姥姥是93岁故去的,她一辈子勤劳节俭,与人为善,感觉身体不舒服送回村子里第二天就去世,可以说是寿终正寝的。可直到现在,说起故去的老母亲,我的母亲还是有诸多遗憾,她说姥姥在世时候她没有尽到女儿的责任,其实,我觉得母亲已经做得很好了。那时候,家里上有老下有小,瘫痪在床的奶奶需要母亲照顾,幼小的孙女也需要母亲照顾,身为女儿、儿媳和奶奶的母亲真的是分身无术啊,只能一有空就骑车去舅舅家看看她的老母亲,给她买过去一些她爱吃的蛋糕、柿子等软糯的食物,给我的姥姥洗洗衣服,剪剪指甲。
姥姥去世的前几年,正赶上舅舅所在的纱厂不景气,两个儿子儿媳全部下岗,为了生计,退休后的舅舅放下身段(他曾是几千人大厂的劳资科长)屈尊到金具厂打工,补贴家用,家中只单独留下了九十多岁的老母亲。姥姥虽然一个人在家有些孤独,但她从不“拖”舅舅的后腿。母亲体谅哥哥生活的艰难,心下更放不下九十多岁的我的姥姥,只能是抽空去看看她后又急匆匆返回家。
娘在,家在,父母去,兄弟姊妹就成了亲戚。如今,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坐在舅舅家里,又想到了自己的老母亲,怎能不悲从中来,伤心落泪,是啊,人常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一辈子就这一次缘分,错过了,就一去不再复返啊!为了缓解老母亲的情绪,我们开车又来到了南山,天高云淡,阳光和煦,秋色烂漫,顺着步道我们将老母亲边抬边扶到了山脚下晒太阳,看爬山的人们,老母亲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
昨天网红大新在视频中感叹自己脾气不好,对失智的妈妈乱发脾气,至今回想起来,甚是自责与懊悔对初生病的妈妈的态度,他说“在失去中才懂得珍惜,在遗忘后才开始理解”。其实,对亲近的人生气和乱发脾气是每个人的通病,因为这样的成本最低,我也深有体会。近年来,随着父母日渐衰老,家里不得白天雇了保姆,我们兄妹仨轮流晚上过来陪侍父母。他们老了,身体衰老的同时,明显脑子也有些退化,有时甚至固执己见。父亲我行我素,他认准的事非得让我们去办不可,母亲说话总是抓不住重点,该说的不说,不该说的却说,她总是尽量想不麻烦子女,可往往事与愿违,经常给我们帮的是倒忙,真是的是越帮越忙,弄得我们很是无奈。有心说她两句,她如同做错事的孩子,低头暗自垂泪和自责自己老来无用,尽给子女添麻烦,真的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人常说“对待父母的态度,决定你一生的命运!”父母终究不是圣人,他们也有缺点,也会犯错,关键是身为儿女的我们要学会体谅包容,与父母和解。面对父母的唠叨,笑着听;对于父母的管束,别动怒。不要冲他们发火,抱怨,更不要用狭隘的心胸对他们提要求。古语云“厚德载物”,我们要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一下,按照他们的标准,考虑一番。父母爱我们,是天性,我们爱父母,是人性。父母为我们付出,心甘情愿,我们对父母尽孝,却有怨言。和父母相比,我们的回报微不足道,唯有竭尽所能的去尽孝,耐心温和的对父母,如果我们能让父母每天脸上多些笑容,就是做子女的对父母最大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