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韧性

浅谈心理韧性
昨晚在父母家里“值班”,早晨不到六点钟,我就听到了父亲卧室里窸窸窣窣的响动。进去一看,看到老父亲正在“挣扎”着自己穿衣服,这段时间以来,父亲衰老更加明显,倒春寒引起的天气大降温,导致他浑身愈发难受,胳膊疼、肩膀疼、腿疼、坐骨神经疼,浑身上下不舒服。虽然穿衣服困难,但他依旧一只手扯着袖子,另一只手尽量往袖管里伸着胳膊,好不容易穿好了一只袖子,无奈另一个却怎么也穿不好。我赶紧走过去,扶着让他坐起来,帮着他把另一只袖子穿好。父亲告诉我“棉裤我穿了一个小时才穿好。”看着躺在床上身不由己的老父亲,我有些可怜他,但同时对他的韧劲也由衷地佩服。
父亲今年虚岁九十,他胃口好、消化好,但腰上的顽疾导致他走不了路,肩周炎疼得抬不起胳膊,坐骨神经弄得他屁股疼,真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动一动,浑身疼。虽然年迈,但父亲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你奶奶92岁走的,我希望能超过她的寿数。”他和我们说。父亲虽然大部分时间是躺着,但为达到这个小目标,他咬牙坚持每天锻炼,在床上抬起双腿作蹬自行车状,下地扶着助步车原地抬脚,嘴里数着数“1、2、3.....”为自己加油。自从三月份家里雇上保姆后,父亲每天更是坚持上午、下午两次下地锻炼,虽然一动就牵扯的腿疼得龇牙咧嘴,但依旧坚持不辍,他对生活的热爱让我甚是钦佩,的确精神可嘉。
比起父亲的坚持与执着,母亲可就差远了。腿骨折手术后,伤口的疼痛、心里上的压力一度让她不敢直面现状。其实母亲是一个乐观的人,只是82岁跌断腿,做了手术,心里压力大,顾虑多,焦虑得白天晚上睡不着觉,心里总是担忧。
俗语说“伤筋动骨一百天”,手术拆线后,医生说术后恢复得不错,可不知为何,母亲总是担心一百天后能否正常下地走路。思想压力大,脑子里总是围着这个问题打转,每天心事重重,眉头紧锁。一次手术,几乎要击垮我的母亲,感觉她有些抑郁了。不仅健忘,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动作变得迟缓,人也变得敏感消极,和手术前简直判若两人。我有些奇怪,难不成是手术的缘故,医生告诉我们有一定的手术原因。为此,不得已我们给母亲吃了“黛力新”和一些镇静剂。
诚然,老人摔跤对身体是一个大的损伤,也是身体走下坡路的一个转折。尽管我们每天宽慰她,但母亲心思总是集中在“以后能否正常走路”,唉声叹气不说,甚至她说想大声哭一场,总觉得心里有什么委屈想宣泄。“麻烦”一词总是挂在嘴上,身体上的疼痛加上总是胡思乱想,自然睡眠也不好。由于住在楼上下楼不方便,我们也每天只能将母亲用轮椅从卧室推到阳台上晒晒太阳,看看外面。或许是近两个月的离群索居让母亲越发地不适应,她想念平日里和她一起出去锻炼的老姐妹,想念她的老朋友,没能亲自去送她老姐最后一程更成了母亲终身的遗憾。
为缓解母亲的情绪,姐姐煞费苦心,拨通微信,让母亲和她的老友们微信聊天,可没说两句母亲就嫌麻烦了;她想尽一切办法给母亲补充营养,可母亲也总是吃两口就没有了食欲。看着日益消沉的母亲,我们也无计可施。丈夫安慰她“副院长亲自给你操刀做手术,你有什么担心的呢!”他循序渐进地帮助母亲康复训练,唯有此时,在母亲脸上的愁容才暂时散去。
这不禁让我想起一个词“心理韧性”。什么是心理韧性?心理韧性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素质,它是从逆境、矛盾、失败甚至是消极事件中恢复常态的能力。心理学家达科沃斯通过研究和调查发现,决定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不是智商、情商、人脉、天赋,而是一个人坚韧不拔的能力,即心理韧性,它像“小沙粒”一样,无论你怎么碾压,它都不变形。
我不能苛求83岁的老母亲面对现状,要增强抗压力,提升心理韧性,做到愈挫愈勇,毕竟,世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但从母亲身上,我看到了面对苦难时她的脆弱。
当遇到困境时,心理韧性可以帮助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不轻易放弃,而是坚持不懈地去面对问题。面对困难,我们要培养乐观的心态、增强自我控制力、增加社交支持和逆境应对能力等方式来提升自己的心理韧性,唯有如此,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难。一个拥有心理韧性的人,在受到挫折后,不断去挑战心理控制能力、意志力,不仅能回到最初状态,且能在脱离逆境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强大。
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