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21日

浅谈“教育”
同事昨天没来单位,丈夫出差,她特意送他去机场,准备“丈夫不在家的这几天和孩子们玩嗨”,她告诉我们。今天来单位后我笑着说“玩得嗨否?”一句话算是问到了她的“痛处”,她和我道起了“昨天的经历”,原来是检查作业发现五年级的姑娘数学阶段性小测验做的一塌糊涂,再仔细查看,发现数学课本上每页都有胡写乱画的美少女图案,可想而知由于上课没认真听讲,小测验成绩不理想,让老母亲火冒三丈。
我们都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自然懂得上课专心听讲的重要性,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听讲是我家儿子听课的最大特点,这点是所有带过儿子的老师对他最深的印象,其实这也是他一路走来学习成绩优异最重要的原因。上课走神,开小差,听课效率肯定会降低,学习也会大打折扣。
诚然,小学生的特点是爱动,坐不住,注意力容易分神,但如果老师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寓教于乐、轻松幽默、有趣生动的课堂教育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我劝同事不要着急,切记不可一味地只批评孩子,要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分析孩子上课不专心听讲的原因,找见症结所在,和老师多沟通,家校配合,争取在下一次小测验中扭转形势。同事频频点头,她很是赞同我的做法,她说“我批评我娃的时候,人家倒是不顶撞,可完全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实在让人气不打一处来。”“现在的孩子个性鲜明,独立性强,,千万不可讽刺挖苦,要知道,语言暴力危害甚于打她一顿的皮肉之苦。”我赶紧提醒她。
一直以来,我觉得做老师,当家长,既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艺术”,老师要因材施教,家长要因势利导,两者很好结合,充分掌握学生(孩子)的性格特点,既不能唯分数论,也不可放任自流,任其疯长,孩子如同一棵小树,它需要不断地“修剪”,方能最终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如今的大部分家长,思想上有些焦虑,总是盲目地拿自家孩子和其他孩子攀比,各种提升班报得满满当当,只怕孩子输在起跑上。俗语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确的引导,充分的尊重,良好的沟通,是为人师、为人父母最起码的素养。最好的教育是:老师给力,家长接力,学生努力。想起一句话:教育就像一个鼎,只有老师、家长、学生一同发力,才能实现三足鼎立。
送别
4月15日,大姨出殡,87岁的舅舅亲自去送老姐最后一程。听着哀乐声声,看着表哥一家老小几十人一身素缟跪在路当中“迎”舅舅,满头白发的舅舅一瘸一拐神情戚戚地走向大姐家的视频,我的眼泪还是忍不住流了下来。
大姨19岁嫁入姨夫家,育有一子两女,身为一个农妇,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将三个孩子养育成人。儿子和二女儿在本村成家,母亲看好我姐夫是家里的独子,家境也比较殷实,不仅人长得帅气,而且还有工作,于是经她介绍将自己的大外甥女嫁到了我们村里,婚后夫妻俩很是恩爱,可惜好景不长,姐夫29岁因病过世,留下了四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大姐没有再嫁,含辛茹苦将四个孩子拉扯成人。大姨心疼苦命的闺女,尽一切能力帮衬她,为她的不幸遭遇哭的眼睛都不好了。
记得每年的二月初八我们村子里赶会的时候,我们都会在大姐家吃午饭,因为有大姨在那里。大姐的四个儿子先后成家,儿子媳妇都很孝顺,大姐终于苦尽甘来,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大姨也算终于能放心了。
大姨于我而言,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无偿为小时候体弱多病的哥哥“特供”的一篮子一篮子的鸡蛋。家里养着鸡,下了蛋她舍不得吃,每天数着数,攒满一篮子就会让我表哥给送过来。再之后,她特意将孵出的小鸡给我家送过来几个,至今,勤下蛋的“小黑鸡”、“芦花鸡”还依旧在我脑海里还有印象。
记得外甥女出生,姐姐六个月上班,孩子无人照看,孩子不适应保姆,无奈姐姐向大姨“求援”,大姨二话不说,丢下她家里的一大家人,过来帮助姐姐照看孩子,直到保姆和孩子磨合熟悉后,才放心地回家,解决了姐姐的燃眉之急。
1980年我们举家搬来县城,父母工资微薄,每年冬夏大姨会让我的表哥骑车几十里给我家送来自家农田种的各种时令菜:白菜、胡萝卜、芫荽、黄豆、西红柿、茄子、大蒜、豆角、玉米(面)、红枣(酒枣)......舅舅一家调回县城工作后,表哥每次送菜的两个菜篓更是装得满满当当,作为家中长姐,作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家人,大姨尽可能地将她有限的资源帮助她的弟弟妹妹。
我结婚时候,也是大姨提前几天来到我家帮忙,帮着妈妈做喜被,剪红喜字、给我缝红鞋垫......各种各样大婚准备。大姨手很巧,他给哥哥小时候枕套上绣的“知足常乐”四字我依旧记得。我出嫁之时,也是大姨给我“绞脸”的,绞脸也叫“开脸”,是由姑娘到即成为女人的一种仪式。她将煮熟的热鸡蛋剥去皮,在我脸上来回滚动,将棉线捻成剪刀状,大拇指食指撑着线夹过来夹过去,在我的脸上左右“比划”。
大姨家是标准的农家,我曾到她就家的菜园子里摘过西红柿、豆角,扒过青菜,看着眼前自己“丰硕”的“劳动”果实,我有一种不劳而获的满足感。记得大姨院子里一年四季院子里养的羊,每每等到过年养到镖肥满壮时候就会杀掉,不仅一家人饱餐一顿,而且也会特意给我们家送来羊肉吃。记得儿子小时候,每每我领着他去大姨家窜门,他会兴奋不已,他喜欢在老姨家院子里喂羊,喂兔子,有趣的农村生活是城里所没有见识过的。
母亲总惦念着大姨对她的好,每年都会让姐姐开车带她去看老姐。偶尔我也会陪着她去,母亲除了给大姨带过来她喜欢吃的蛋糕、牛奶、鸡蛋,临走还会悄悄塞给大姨几百块钱。今年过年后,母亲一直打算去看看她的老姐,可惜天不遂人愿,2月20号母亲骨折手术后,去看大姨一事也就被搁置下来。母亲依旧不遂心,三月份又特意嘱咐哥哥嫂子去看望大姨,哥哥回来说大姨眼睛基本看不清人了,她时而清楚时而糊涂,她甚至不大能想起玉香(母亲的小名)也记不起她打小就疼爱的我的哥哥是谁。姊妹情深,如今听说姐姐仙逝,母亲还是很伤心,遗憾没能见上老姐最后一眼。我们只能劝说安慰,大姨躺在床上多年,生活不能自理,如今终于解脱,也算是喜丧了。
大姨是个有福人,虽然老来眼睛看不清,腿走路不方便,儿子媳妇对她照顾得无微不至,95岁寿终正寝,在村子里也算是长寿星了。大姨去世前两天水米未进,舅舅知晓此事后,4月10日,特意领着他的儿子们和我的姐姐去看她老人家,躺在床上的大姨对亲人们耳旁的呼唤似乎还有一定的意识和回应,可是第二天消息传来,大姨过世了。也许她是硬挺着等的“见”了她的弟弟,她的侄儿们和外甥女才放心地离去。听表哥说大姨弥留之际,说把她送回小C村吧,看来她还心心念念惦记着生她养她的娘家啊!
就这样,大姨走完了她普通而平凡的一生,出殡那天,天气晴好,二龙杠32人抬,丧事办得风光且热闹。我想,生命本就是一场虚妄,真的是尘归尘,土归土,我未能亲自去送大姨最后一程,只能在心里默念:大姨,安息吧,祝您一路走好,我会永远记着您的。
一个人在离别中不断成长。每一次告别过去,就会多一段回忆,不论这回忆的色彩是怎么样的,终有一天,我们自己也将和这个世界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