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小记

(春)节前小记
我们这里有个习俗,正月初二有祭祖的习俗,担心祭祖时候不小心失火,于是每年区里要求各单位都要指定工作人员去山上防火,年前放假,看到单位群里的值班通知,六个防火队员中我不幸位列其中。
我总觉得工作群本就是单位为方便工作建的,收到消息回复是最起码的礼貌。然而通知发出几个小时后,我只看到排班人员中一个人回复。办公室主任是五月份刚上任的一个年轻人,办公室我和她打对门,平日里她尊称我为大姐,为了配合她工作,晚临睡前我特意在群里回复她“收到”。
不过我知道虽然“收到”,但初二防火我是不可能去的,自从阳后我身体一直有些虚弱,时不时感觉身上冷,天气预报正月初二我们这里大降温,山上的寒意我是扛不住的,只能和带班领导请假了。
年前去了趟新家,简单打扫了一下。新家我和丈夫很少过来,电视网络形同虚设,11月到期,网络不再续费,自然晚上也不能再看电视,于是父子俩边收拾家,边开始聊天。丈夫很少和儿子提及他的“奋斗史”,今晚例外,饶有兴致地从找对象,又如何从一个农村孩子“几跃”成如今区医院副院长的过程。儿子听得津津有味,颇多感慨。原生家庭固然对一个人的影响不小,但“我命不由天”,三十年的摸爬滚打,丈夫其中的心酸苦楚、辛苦付出只有他自知了。今晚和儿子的对话看似心血来潮,其实他是“别有用心”,明年兔年,是儿子的本命年,24岁,也算到成家立业的年龄了,作为过来人的父亲,有必要和儿子聊聊人生了。我看着父子俩温馨聊天的场景,幸福之情忍不住溢于言表,感谢没有网络的今晚给了父子俩倾心交谈的机会。
腊月二十八早晨儿子步行回家的,二十分钟回家的路他竟然走了一个小时,古城川流不息的人流、红彤彤的对联,繁华热闹的市井烟火气让他“流连忘返”,儿子禁不住在微信朋友圈中感叹“这就对了”。后y情时代,三年未回家的游子今年终于能回家和父母团聚;单位迎新年视频拍的有些粗糙简单,俗语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毕竟,我局这么大的单位,认真拍个视频和全区人民拜年是为上策。
春节临近,单位依旧忙碌,主任吐槽“咱们办公室清水衙门,工作却是从年初忙到年尾。”对此,我早已见怪不怪。我家和单位一墙之隔,春节小长假前两天我“负责”继续坚守岗位。
下午回父母家里转了转,四九的北方越发寒冷,老父亲腿疼加剧,眉头紧锁,一个劲嚷着难受;哥哥正在阳台上挂红灯笼,人高马大的儿子正好“补位”,不用梯子就将灯笼帮他挂好;晚我终于将2022年两篇博文结稿,“今日事今日毕”,自然当年事也是当年毕是我的处世原则。
1月21日,央视春晚开播前,我收到了老友最早的新年问候“今年的除夕,烟火人间,光阴阑珊。愿您2023玉兔年,喜饮今朝酒,欢愉万年长!再过会就是崭新的又一年了,家人身体康安幸福才是最无价的,同时见到父母请转告祝福二老开心快乐争每一天。”是啊,除夕除夕,“除去”一年来的所有病痛、烦恼与不快,“希望”来年一路阳光,一路向前,幸福安康,皆得所愿。好事坏事,皆成往事,上一年的成就和遗憾都一并归零,启自己,然后大步向前。
春晚黄妈和希林娜依·高的一曲《是妈妈是女儿》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每个妈妈都时矛盾的,既盼着孩子长大,又怕孩子长大。歌声道出了妈妈和女儿的心声,道出了各自成长的感慨、冲突、蜕变和幸福。
初一早由远而近、此起彼伏的炮声惊醒了我,禁炮令几年了,唯独今年有些“禁而不止”,除夕夜不绝于耳的炮声已让我诧异之余有些预料之中,三年Y 情让人们不约而同有一个希望,期盼通过隆隆的炮声驱走xg病毒。睁开眼就刷到一个视频“看着监控器前除夕夜和大年初一的放炮情景,警察沉默了。”柔性执法,人之常情。
除夕和初一午饭我们和老爷子一起吃的,他高兴地给了儿子压岁钱,我说“都念博了,不用再给了”,爷爷却说“只要上学就还是孩子”。初一下午回父母家里转了转,姐姐、哥哥照例一人给儿子包了一个红包,母亲则给了我一个厚厚的大红包,打开一看,五千元,里面还附着简短的几句话,大意是感谢我们做儿女的平日里对他们老俩口的关心和照顾,借着过年机会,特意给我兄妹仨包的大红包,也算感谢吧!其实,养儿防老,这是为人子女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父母日渐老去,我们能陪他们的日子也越来越屈指可数,你养我们长大,我们陪你们变老。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