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a+A+b+B+c(一)

(2018-12-17 15:51:53)
标签:

转载

分类: 缠论学习
原文地址:a+A+b+B+c(一)作者:首阳

缠中说禅 

2007-02-28 08:44:37

 

投资者最大的毛病,就是只有一种思维方式,把自己的喜好当成了市场的现实。按这种逻辑,做多的就永远要做多,做空的就永远要做空,那不有毛病吗?好象这次,春节前的走势,为什么要做多,因为技术上有形成中枢第二段的要求,这就是做多的客观条件,而当第二段出现背弛,就意味着做多的客观条件没有了,继续硬撑着不是有毛病吗?牛市是快跌慢涨、熊市是快涨慢跌,这最基本的节奏不应该不知道。


有一种更坏的毛病就是涨了才高兴,一跌就哭着脸。请问,光做多,怎么把成本降为零?股票都是废纸,光涨光做多,永远顶着一个雷。在前面的文章已经多次强调,只有成本的股票才是真正安全的。如果死多死空思维不改变,永远都是股票的奴隶。而且,跌完以后涨得最快的是什么?就是跌出第三类买点来的股票,看看000416上次的那一跌,一个完美的第三类买点,后面是一个月100%幅度的上涨,中间还带了一周的假期。大跌,就把眼睛放大,去找会形成第三类买点的股票,这才是股票操作真正的节奏与思维。本ID的理论里没有风险的概念,风险是一个不可操作的上帝式概念,本ID的眼里只有买点、卖点,只有背驰与否这些都是有严格定义的、可操作的,这才是让股票当你奴隶的唯一途径。

 

有人可能要反问本ID,你不是说中国的地盘中国人做主吗?请问,难道中国人做主,就只能做多的主,不能做空的主?这还算什么主?如果你把握了本ID的理论,严格按买点买、卖点卖,那你就是股票的主人。所谓汉奸,不过是希望通过他们的伎俩来把中国的血给吸走,而如果你有本事让汉奸低卖高买,那汉奸就死定了。就像这次,去问问联通上谁吃了哑巴亏。前面本ID说过,N年前干过一个阻击,从14元一直阻击上25元全出掉,也是春节前后的,算起来就十来个交易日,一分钱没花,为什么?就是把某些人的节奏给搞乱了,大家应该记得赵本山和范伟拍卖那场对话,有点类似。具体怎么样,以后和大家说如何阻击的时候再说。不过可以告诉大家最终的结果,那股票最终跌回3元多。


股票,如同跳舞,关键是节奏,节奏一错,就没法弄了。买点买、卖点卖,就是一个最合拍的节奏,任何不符合这个节奏的,都要出乱子。例如,你是按三十分钟级别操作的,明明顶背驰了,你不卖,一定要想着还要高,然后底背驰的时候忍不住了,杀出去,这样下来,你很快就不用玩股票了,因为股票很快就玩死你。走势有其节奏,你操作股票,如同和股票跳舞,你必须跳到心灵相通,也就是前面说的,和那合力一致,这样才是顺势而为,才是出色的舞者。如果不明白的,今天去跳一下舞,找一个舞伴,把他的节奏当成股票的节奏,感应一下。

 

感应,是当下的,如果当下你还想着前后,那你一定跳不好舞。股票也一样,永远只有当下的走势状态,股票的走势,没有一个必然的、上帝式的意义,所有的意义都是当下赋予的。例如,一个三十分钟的a+A+b+B+c的向上走势,你不可能在A走出来后就说一定有B,这样等于是在预测,等于假设一种神秘的力量在确保B的必然存在,而这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知道b段里走还是不走?这很简单,这不需要预测,因为b段是否走,不是由你的喜好决定的,而是由b段当下的走势决定的。如果b段和a段相比,出现明显的背驰,那就意味着要走,否则,就不走。而参考b段的五分钟以及一分钟图,你会明确地感觉到这b段是如何生长出来的,这就构成一个当下的结构,只要这个当下的结构没有出现任何符合区间套背驰条件的走势,那么就一直等待着,走势自然会在30分钟延伸出足够的力度,使得背驰成为不可能。这都是自然发生的,无须你去预测。

 

http://s4/bmiddle/59193283x667a06bb5bb3

详细说,在上面例子30分钟的a+A+b+B+c里,A是已出现的,是一个三十分钟的中枢,这可以用定义严格判别,没有任何含糊、预测的地方。而b段一定不可以出现三十分钟的中枢,也就是只能最多是五分钟级别的。如果b段一个五分钟级别的开始上涨已经使得三十分钟的图表中不可能出现背驰的情况,那么你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走势的延伸,等待他形成一个五分钟的中枢,一直到五分钟的走势出现背驰,这样就意味着B要出现了,一个三十分钟的新中枢要出现了。是否走,这和你的资金操作有关了,如果你喜欢短线,你可以走一点,等这个中枢的第一段出现后,回补,第二段高点看五分钟或一分钟的背弛出去,第三段下来再回补,然后就看这个中枢能否继续向上突破走出c段。注意,c段并不是天经地义一定要有的,就像a也不是天经地义一定要有的。要出现c段,如同要出现b段,都必须有一个针对三十分钟的第三类买点出现,这样才会有。所以,你的操作就很简单了每次,五分钟的向上离开中枢后,一旦背驰,就要出来,然后如果一个五分钟级别的回拉不回到中枢里,就意味着有第三类买点,那就要回补,等待c段的向上。而c段和b段的操作是一样的,是否要走,完全可以按当下的走势来判断,无须任何的预测。不背驰,就意味着还有第三个中枢出现,如此类推显然,上面的操作,不需要你去预测什么,只要你能感应到走势当下的节奏,而这种感应也没有任何的神秘,就是会按定义去看而已。 

 

那么,三十分钟的a+A+b+B+c里,这里的B一定是A的级别?假设这个问题,同样是不理解走势的当下性。当a+A+b时,你是不可能知道B的级别的,只是,只要b不背驰,那B至少和A同级别,但B完全有可能比A的级别大,那这时候,就不能说a+A+b+B+c就是某级别的上涨了,而是a+A+b成为一个a`,成为a`+B的意义了。但,无论是何种意义,在当下的操作中都没有任何困难,例如,当B扩展成日线中枢,那么就要在日线图上探究其操作的意义,其后如果有c段,那么就用日线的标准来看其背驰,这一切都是当下的。至于中枢的扩展,其程序都有严格的定义,按照定义操作就行了,在中枢里,是最容易打短差降成本的,关键利用好各种次级别的背驰或盘整背驰就可以了。

 

所以,一切的预测都是没意义的,当下的感应和反应才是最重要的。你必须随时读懂市场的信号,这是应用本ID理论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如果你连市场的信号、节奏都读不懂,其它一切都是无意义的。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你读懂了市场,但却不按信号操作,那这就是思维的问题了,老有着侥幸心理,这样也是无意义的。按照区间套的原则,一直可以追究到盘口的信息里,如果在一个符合区间套原则的背驰中发现盘口的异动,那么,你就能在最精确的转折点操作成功。本 ID的理论不废一法,盘口工夫同样可以结合到本理论中来,但关键是在恰当的地方,并不是任何的盘口异动都是有意义的。本ID的理论由于是从市场的根子上考察市场,所以把握了,你就可以结合各种理论,什么基本面、政策面、资金面、庄家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如何起作用、有效与否,都在这市场的基本走势框架上反应出来。 
 
由于市场是当下的,那么,投资者具有的思维也应该是当下的,而任何习惯于幻想的,都是把幻想当成当下而掩盖了对当下真实走势的感应。这市场,关键的是操作,而不是吹嘘、预测。有人可能要反问,怎么这里也经常说些类似预测、吹嘘的话,例如前两天本ID说让汉奸砸盘联通。请问,汉奸可能有几十亿股的联通吗?汉奸砸盘本ID就要接?本ID为什么不可以先砸?为什么一定要在顶背弛接砸盘?本ID又没毛病,汉奸如果有爱好,最好在底背弛的时候砸盘,本ID一定欢迎。而对于本ID来说,如果有些话能当百万兵,本ID凭什么不说?本ID也没兴趣知道,联通昨天936到945推出5.52元是谁中风了,竟然勇敢地顶出一个顶背弛来,那时候,本ID只看到了卖点,如此而已。就算不知道本ID的理论,最简单的,难道连1月4日和1月30日的连线在哪里都看不清楚?
 
所有非汉奸、非奸细的各位请注意了,这里奸细少不了,如果你把这里当成一个纯粹的课堂,那就太小看这里了。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就是一旦你掌握本ID的理论,你根本无须听任何话,无论谁的话,任何话都是废话,走势永远第一。牛顿不能违反万有引力,本ID也不能违反本ID的理论,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有一个正确的思维基础。你无须尊重本ID,甚至,你学会本ID的理论,还可以专门和本ID作对,企图在市场上挣本ID的钱,但你必须尊重本ID的理论,就像你必须尊重万有引力一样,否则市场的走势每分每秒都会给你足够的教训。

 

补充:回帖很多,怕有人看不到,把今天收盘的讲评放在这里:

今天之所以如此早就发课程,就是让各位现场学习。看看a+A+b+B+c是如何变成a`+B,如果早上不敢回补,那么1351的第三类买点,怎么都应该回补了。而且个股与大盘的节奏不同,这两天深圳低价本地股表现怎样,今天哪个板块先涨停的,除非你的眼睛有毛病,大概都应该能看明白了。如果今早没看到课程的,那么就好好对照这两天的一分钟图研究一下。如果把本课程吃透,那你的水平可以上初二了。


大盘后面的走势很简单,就是2915,昨天一分钟中枢的高点。如果看不懂的,就看5日线。上不去,那就要二次探底,否则就V型反转,重新攻击3000点。

至于个股方面,没什么可说的,今天的课程里专门让大家去找第三类买点的:“大跌,就把眼睛放大,去找会形成第三类买点的股票,这才是股票操作真正的节奏与思维。”不仅是思维本身,心态如何调整,有了这次现场直播,大家对这节奏,不知道有没有感觉。今天一早看课程又能理解的,有福了。

表扬一下CCTV,为了这几句话:

[匿名] CCTV
 
2007-02-28 10:20:59
[匿名] 老新手

2007-02-28 09:53:25
第二个1分钟中枢形成,就看后面是否背驰了。

-
不一定,你仔细研究一下妹妹今天举的两个例子。
  
[匿名] CCTV


2007-02-28 10:24:40
我觉得,大盘还存在一种可能,就是形成妹妹文章里说的a`+B,然后突破B直接上去。现在应该按a`+B来看了。

---------------------------------

 市场的任何走势都是最好的免费训练,纸上谈兵没用的,关键是实际操作,心手合一才可以,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市场只认识走势本身,其他一切都是多余的,不经过一番修炼,是不能成器的,各位好自为之吧。今天早点把文章贴出来,也希望各位在大的震荡中,能有一个顿悟,这样,就真的对得起这震荡与本ID的文章了。

[匿名] 瞎鼓捣  
2007-02-28 15:52:33 
    假如在30分钟的买点进入的,是不是要等30分钟背弛才出,有没有不等到30分钟背弛就发生转折的,如果有这种情况该怎么操作?
 

--------------------------------------

果是a+A+b+B+c,那自然就是30分钟背驰。如果演化成a`+B,那可能就是一个最低级别的背驰引发一个B,然后跌破或升破B,这就不一定要等什么30分钟的背驰,因为这时候的B已经是日线级别以上的,就要按这个大的中枢来判断了。好好理解一下,这是两种不同的情况,后面还有课程详细分析的,不过可以先自己思考一下。

B中的走势,也有次级别的,一样可以用背驰之类的方法决定买卖点。盘整其实可以很简单处理,就是按次级别来看就行了,一段段分解操作。当然,有些特别小级别的,就没必要操作了。

5分钟的背驰是否要走,你要根据当时30分钟、日线的情况来看,如果大级别在主升段,就算走了也要买回来,如果符合区间套的情况,那就不能随便买回来了。所以根本不存在跌回来怎么办的问题,因为那时候,你需要考虑的是买不买,而不是卖不卖。别把节奏搞错了,补b也是补有日线第三类买点的。

 

延伸不能超过九个次级别,否则就变成更大级别的,这根据定义很容易理解。例如,九个三十分钟的延伸,每三个又构成日线级别,三个日线级别自然就是周线级别。你可以数数现在究竟有多少个了,已经足够形成周线中枢了。注意,如果股价是一条直线没波动的,那不能这样加,例如,直接封涨停的,就只能算最多一分钟级别的,因为要构成大级别的,首先要有波动,没波动就不存在扩展、延伸的问题。

 

 

学习博记:

 

http://s6/bmiddle/59193283x6cb5d5b4e055&690

上证指数2007-2-28日图

 

市场走势包容一切,才是一个正确的思维基础。

 

http://s10/bmiddle/59193283x667a10186b69

 

如果b段一个5分钟级别的开始上涨已经使得30分钟的图表中不可能出现背驰的情况,那么你就可以有足够的时间去等待走势的延伸,等待他形成一个5分钟的中枢,一直到5分钟的走势出现背驰,这样就意味着B要出现了,一个30分钟的新中枢要出现了。

用MACD判断背驰的前提是A段前有和A段走势同向的趋势:A、B段在一个大的趋势里,其中A之前已经有一个中枢,而B是这个大趋势的另一个中枢。

每次,5分钟的向上离开中枢后,一旦背驰,就要出来,然后如果一个5分钟级别的回拉不回到中枢里,就意味着有第三类买点,那就要回补,等待c段的向上。

 

如果是大级别也处于背驰段,小级别的背驰就要引起高度重视了,特别在卖点的情况。

总之,中枢是最重要的和最基础的知识,所有的走势都围绕中枢的某种运动方式展开,归纳一下不外乎以下几种:

离开中枢后不返回中枢也不发生背驰(或盘整背驰)意味着接下来要发生中枢新生的运动;

②离开第一个中枢后发生盘整背驰但随后又不返回中枢的运动(即盘整背驰形成第3类买点的情况);

③离开中枢又返回中枢的中枢延伸(不超过九个次级别);

④离开中枢发生趋势背驰并扩展成更大级别中枢;

⑤不离开中枢的中枢延伸。

第一类买点的情况,自然就是一个下跌趋势背驰时的最低点。

第二买点则是第一类买点之后的第一次次级别回跌低点,如果第一类买点之后的次级别的上升力度特别大,直接回升到前面下跌趋势最后一个中枢高高点以上,并且接下来的次级别回跌低点也站在前面下跌趋势最后一个中枢高高点以上,那么这个第二买点就是和第三类买点重合的情况。

这一课,很简单,30分钟的a+A+b+B+c,当走势没有结束时,不要臆想下一步。

背驰,意味着趋势的结束,第三类买卖点,意味着中枢的结束。跟随市场的节奏,买点买,卖点卖。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