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2》第一次教学设计以及教研记录和反思

(2018-12-20 22:37:51)
标签:

教育

心得

分类: 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泉河头小学  李杨阳

教学目标:

1、理解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2、会通过线段图来分析理解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3、能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练习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

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在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树的植树问题,棵树和间隔数之间又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树=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总长

间隔(3m

间隔数(个)

棵树(两端不栽)

6m

间隔(3m

 

 

9m

间隔(3m

 

 

12m

间隔(3m

 

 

15m

间隔(3m

 

 

18m

间隔(3m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两端不栽,棵树比间隔数少1或者间隔数比棵树多1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P107页例2(课件出示)

1)例2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在多少棵数?

A、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B、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C、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A、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方法一:60÷3=20(棵)  201=21(棵)

方法二:60÷3=20(棵)  201=21(棵)21×2=42(棵)

方法三:60÷3=20(棵)  20-1=19(棵) 19×2=38(棵)

B、讨论哪种方法最合理(学生讨论后汇报重点说明“两旁”要乘2

3、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树=间隔数-1或者间隔数=棵树+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P109  56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七、布置作业:P110  8

八、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棵树=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树+1

60÷3=20(个) 

20-1=19(棵)

 19×2=38(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2》第一次教研记录

——泉河头小学  李杨阳

熊校长:复习题和例题冲突,两个题根本没有分清到底哪个是本节课的解决重点。

黄老师:讲的太细,节奏慢,适合中下等同学听,但对于中上等同学,太浪费时间。

刘主任:在小组讨论中,没有交代清楚任务,小组合作没有发挥作用,同学们也不知道到底要先干嘛。

熊校长:老师将的太多,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已经解决出来了,没有必要老师再重头讲一遍,有些问题也不必刻意强调,学生自己能意识到,一句话带过就好。

黄老师:备课不光是备课,还要备学生,由于是换班教学,对于本班的学情不太了解,十分考验老师的教学机智。但由于是新教师,所以教学机智不灵活,有待提高。

刘主任:环节设计需要再完善以下,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示这个学习卡,需要教师再整合一下,是整个教学环节更紧密,达到过度自然。

熊校长:对于新教师备课要写详案,每一个环节都要写清楚,特别是教师的过渡语要写清楚。

熊校长:练习太少,只处理一个导入复习和一个例题,没有相应的练习,课堂教学不完整,达不到检测的效果,不知道这节课学生们接受程度如何。

教学随笔:

1、教学设计要完整,形成数学模式。导入、新授、小结、作业、板书,基本格式。

2、教学环节要紧凑,每个环节过度要自然。过渡语要写清楚。

3、加大习题量,数学课堂根据学生情况,一般来说习题越多越好。

4、教师要真正做到反思,每一堂课结束真正对于本堂课中老师的过失和比较好的地方反思,好的地方坚持,不足的地方要想办法改正,不能浮于表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2》第一次教学反思

——泉河头小学  李杨阳

 

1、教学设计要完整,形成数学模式。导入、新授、小结、作业、板书,基本格式。

2、教学环节要紧凑,每个环节过度要自然。过渡语要写清楚。

3、加大习题量,数学课堂根据学生情况,一般来说习题越多越好。

4、教师要真正做到反思,每一堂课结束真正对于本堂课中老师的过失和比较好的地方反思,好的地方坚持,不足的地方要想办法改正,不能浮于表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

5、复习题和例题冲突,两个题根本没有分清到底哪个是本节课的解决重点。

黄老师:讲的太细,节奏慢,适合中下等同学听,但对于中上等同学,太浪费时间。

6、在小组讨论中,没有交代清楚任务,小组合作没有发挥作用,同学们也不知道到底要先干嘛。

7、老师将的太多,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已经解决出来了,没有必要老师再重头讲一遍,有些问题也不必刻意强调,学生自己能意识到,一句话带过就好。

8、备课不光是备课,还要备学生,由于是换班教学,对于本班的学情不太了解,十分考验老师的教学机智。但由于是新教师,所以教学机智不灵活,有待提高。

9、环节设计需要再完善以下,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示这个学习卡,需要教师再整合一下,是整个教学环节更紧密,达到过度自然。

10、对于新教师备课要写详案,每一个环节都要写清楚,特别是教师的过渡语要写清楚。

11、练习太少,只处理一个导入复习和一个例题,没有相应的练习,课堂教学不完整,达不到检测的效果,不知道这节课学生们接受程度如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