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2》第一次教学设计以及教研记录和反思
(2018-12-20 22:37:51)
标签:
教育心得 |
分类: 教学设计以及反思 |
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泉河头小学
教学目标:
1、理解在一条线段上植树(两端不栽)的情况下,“棵树=间隔数-1”的关系。
2、会通过线段图来分析理解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3、能将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推广到生活中去。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
理解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的“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四、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尺子、练习本。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对比引入,揭示课题
1、出示复习题:
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要在多少棵树?
(1)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指名汇报)
(2)对于两端都栽树的植树问题,棵树和间隔数之间又怎样的关系?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吗?(指名回答:棵树=间隔数+1)
2、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对于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非常好!如果老师把上题改为在一条60m长的小路的一旁栽树,每隔3m栽一棵(两端不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树?
(1)想一想,这道题与上一道题相比,有什么变化?
(2)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两端不栽”的?(学生思考后自由汇报)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看一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从简单的数据分析,发现两端不栽的规律
(1)教师引导学生用画线段摆图形,摆小棒等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小组内研究,并完成下面的表格:
总长 |
间隔(3m) |
间隔数(个) |
棵树(两端不栽) |
6m |
间隔(3m) |
|
|
9m |
间隔(3m) |
|
|
12m |
间隔(3m) |
|
|
15m |
间隔(3m) |
|
|
18m |
间隔(3m) |
|
|
… |
… |
… |
… |
(2)填写完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的?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自由发言:两端不栽,棵树比间隔数少1或者间隔数比棵树多1)
2、自主学习,应用规律解决教材P107页例2(课件出示)
(1)例2 大象馆和猴山相距60m,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两端不载),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m,一共要在多少棵数?
A、认真读题,分析题意,说一说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B、独立思考,怎么解决
C、组内交流,确定方法
(2)交流汇报
师:请各小组把自己的解决方法介绍给大家,看哪个小组的最合理?
A、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算法
方法一:60÷3=20(棵)
方法二:60÷3=20(棵)
方法三:60÷3=20(棵)
B、讨论哪种方法最合理(学生讨论后汇报重点说明“两旁”要乘2)
3、总结规律
师:从前面的分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
(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棵树=间隔数-1或者间隔数=棵树+1)
师总结:在生活中,有这种规律的数学问题叫做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P109
六、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你有哪些收获?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
七、布置作业:P110
八、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两端不栽)
棵树=间隔数-1或间隔数=棵树+1
60÷3=20(个)
20-1=19(棵)
答:一共要栽38棵树。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2》第一次教研记录
——泉河头小学
熊校长:复习题和例题冲突,两个题根本没有分清到底哪个是本节课的解决重点。
黄老师:讲的太细,节奏慢,适合中下等同学听,但对于中上等同学,太浪费时间。
刘主任:在小组讨论中,没有交代清楚任务,小组合作没有发挥作用,同学们也不知道到底要先干嘛。
熊校长:老师将的太多,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已经解决出来了,没有必要老师再重头讲一遍,有些问题也不必刻意强调,学生自己能意识到,一句话带过就好。
黄老师:备课不光是备课,还要备学生,由于是换班教学,对于本班的学情不太了解,十分考验老师的教学机智。但由于是新教师,所以教学机智不灵活,有待提高。
刘主任:环节设计需要再完善以下,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示这个学习卡,需要教师再整合一下,是整个教学环节更紧密,达到过度自然。
熊校长:对于新教师备课要写详案,每一个环节都要写清楚,特别是教师的过渡语要写清楚。
熊校长:练习太少,只处理一个导入复习和一个例题,没有相应的练习,课堂教学不完整,达不到检测的效果,不知道这节课学生们接受程度如何。
教学随笔:
1、教学设计要完整,形成数学模式。导入、新授、小结、作业、板书,基本格式。
2、教学环节要紧凑,每个环节过度要自然。过渡语要写清楚。
3、加大习题量,数学课堂根据学生情况,一般来说习题越多越好。
4、教师要真正做到反思,每一堂课结束真正对于本堂课中老师的过失和比较好的地方反思,好的地方坚持,不足的地方要想办法改正,不能浮于表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
《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2》第一次教学反思
——泉河头小学
1、教学设计要完整,形成数学模式。导入、新授、小结、作业、板书,基本格式。
2、教学环节要紧凑,每个环节过度要自然。过渡语要写清楚。
3、加大习题量,数学课堂根据学生情况,一般来说习题越多越好。
4、教师要真正做到反思,每一堂课结束真正对于本堂课中老师的过失和比较好的地方反思,好的地方坚持,不足的地方要想办法改正,不能浮于表面,只有这样才能提高。
5、复习题和例题冲突,两个题根本没有分清到底哪个是本节课的解决重点。
黄老师:讲的太细,节奏慢,适合中下等同学听,但对于中上等同学,太浪费时间。
6、在小组讨论中,没有交代清楚任务,小组合作没有发挥作用,同学们也不知道到底要先干嘛。
7、老师将的太多,有些问题学生自己已经解决出来了,没有必要老师再重头讲一遍,有些问题也不必刻意强调,学生自己能意识到,一句话带过就好。
8、备课不光是备课,还要备学生,由于是换班教学,对于本班的学情不太了解,十分考验老师的教学机智。但由于是新教师,所以教学机智不灵活,有待提高。
9、环节设计需要再完善以下,到底在什么时候出示这个学习卡,需要教师再整合一下,是整个教学环节更紧密,达到过度自然。
10、对于新教师备课要写详案,每一个环节都要写清楚,特别是教师的过渡语要写清楚。
11、练习太少,只处理一个导入复习和一个例题,没有相应的练习,课堂教学不完整,达不到检测的效果,不知道这节课学生们接受程度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