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记录2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018-12-03 21:27:51)分类: 辅导青年教师材料 |
授课人
21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中越王勾践打败了吴国,国家兵强马壮。 吴王夫差狂妄自大,身死国灭。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课文。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
三. 精读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1)重点讲清“发”“举”等词的意义。
(2)师生共同订正。
(3).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这几位古代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经历有什么
(4)本文论证什么道理?
2.学习第2自然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2)师生共同释疑。
(3)
(4)
四.论证思路
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造就的;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1)对比,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表述,
(2)排比,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用排比;造就人才须经受的各种磨难用排比。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五.课堂总结
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炼的益处。国无内忧外患,易遭亡国。
六.课外拓展
2.搜集相似的名言警句
七.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教学评价
本课的两篇短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充分体现了孟子说理的特点
1.“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2.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3.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