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教学设计2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分类: 公开课材料 |
2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孟子雄辩的文风。
2.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
3.体会磨难困苦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难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诵读法 点拨法 合作探究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音频朗读材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卧薪尝胆”的故事中越王勾践在患难中发愤图强,矢志不渝,终于打败了吴国,国家兵强马壮。 吴王夫差生活骄奢淫逸,狂妄自大,身死国灭。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个究竟吧!
二.整体感知
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
1.学生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抑扬顿挫的气势和美感。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提示学生把握句中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三. 精读课文
1.自学第1自然段。
(1)重点讲清“发”“举”等动词的意义。
发:兴起,被任用。举:被选拔。
(3).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事例?运用了什么样的句式?
(4)这几位古代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的经历有什么共同点?
(5)论证什么道理?
2.学习第2自然段。
(1)讲析重点词语及句子
“是”:指示代词,这。
“苦”“劳”“饿”“空乏”:原来都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拂”:违背。
“乱”:动词,扰乱。(注意:读“行拂乱其所为”一句时,可以在“行拂”后稍作停顿。)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曾”:同“增”。
“恒”:常常。“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然后”:这样以后。“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衡”:同“横”,梗塞,不顺。
“征”:观察到,检验。
“入则无法家拂士”: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善于辅佐的贤士的规劝讽谏。“拂”,同“弼”,辅佐。
(2)师生共同订正、释疑。
(3)
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中才会不断奋发;国家没有忧患,则往往会灭亡。即精神上的安逸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4)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四.论证思路
1.层层推进,结构严密。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个方面论证。一方面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炼造就的;同时又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2.善用修辞,气势磅礴。
(1)用对比修辞,论点从正反两方面表述,更鲜明突出。
(2)本文还多处运用排比的修辞。列举6位名人的事例用排比;造就人才须经受的各种磨难用排比。
(3)多用短句,琅琅上口。“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文辞虽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五.课堂总结
1.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结尾(标题,也是结论)
2.
3.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论证人才要在困境中经受磨炼的益处。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振作有为。治国的道理也如此。国无内忧外患,易遭亡国。
六.课外拓展
2.搜集相似的名言警句
七.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讲道理: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面论证(主观因素)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反面论证(主客观因素)→死于
安乐
得结论(中心论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八.教学反思
本课的两篇短文,篇幅短小,逻辑严密,思想深邃,观点鲜明,论证有力,气势充沛,感情洋溢,语言精辟,充分体现了孟子说理的特点。
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本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思维活跃,充分解放了他们的思想,自己真正成了主宰自己学习的主人。
2.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能解答的问题在头脑中愈发明朗。
3.“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4.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http://s15/mw690/007hSCA7zy7pF1Zda3Q1e&690
http://s3/mw690/007hSCA7zy7pF1Zo99w22&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