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读书笔记

(2020-12-24 09:28:53)
分类: 教育日志

阅读教学设计的要诀》读书笔记

——第一章 “阅读”学习领域知识

198330徐杰霞

  第一节 阅读的观念:对“阅读”这件事的认识,或称“阅读观”。包括为什么读、读什么、怎么读,表现为阅读目的和动机、阅读的态度、趣味。

一、阅读为丰富和扩展人生经验。

学会阅读:学生具备一定的识字量,掌握了最基本的阅读技能,能对文字符号进行解码并从书面材料中获得意义。

从阅读中学习:为了获取某种信息、查询重要的细节、解答某个问题,评估所阅读材料、应用资料,享受阅读的乐趣等而进行的阅读。

二、读者自主、自愿地与文本对话。

1、自愿、自主,首先表现为阅读的兴趣、趣味及读物的选择。

2、自愿、自主地与文本对话,既是阅读的正确态度,也是对阅读活动的规范性定义。

3、在阅读之后,对话仍在持续。

 

  第二节 阅读活动中的理解

一、阅读活动的核心是理解

阅读活动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阅读的外显过程(2)阅读的心理过程

二、“理解”的不同含义

理解有不同层级、不同层面、不同表征、不同语境、不同指向

三、理解的过程:

1)字词辨识、句子处理,读者把握语篇的字面讯息。

2)读者根据语篇的字面讯息,推论字里行间没有明言的隐含讯息。

3)连贯篇章和建立语篇结构,使语篇衔接并连贯为一个可理解的整体。

4)读者把所理解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对照与结合,扩展和丰富对世界的认为,进而对语篇进得评价。

理解的结果:读者掌握语篇的作者所要表达的或希望读者知道的意思。

阅读的目的是为获得理解的结果,学习阅读,则需从理解的过程入手。

 

   第三节 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

一、阅读与“看”

  (一)涉及无意识的眼动技能

(二)涉及有意注意的理解能力

二、阅读主体决定阅读取向

三、阅读方法受制于文本体式

四、阅读取向与阅读方法的关联

1、阅读总是阅读取向的阅读

2、阅读取向落实在具体的阅读方法之中

3、阅读方法与阅读取向一致。

 

  第四节 阅读规则和策略

  一、阅读规则和策略的含义及构成

  阅读规则和策略,是已经归纳、揭示、提炼出来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一)引导性的问题

  (二)建议性的指令

  (三)认知和学习策略

  二、阅读规则和策略的学习及注意事项

  阅读能力=生活经验+合宜的阅读取向和阅读方法

  阅读能力=生活经验+适当地运用阅读规则和策略

  1、侧重在理解的阅读规则和策略,受意识控制

  2、阅读规则和策略,适用于特定的情境

  3、阅读规则和策略的运用,要加入个人因素

 第五节文学鉴赏

  一、含义随“文学作品”的所指而不同

  阅读领域的“文学鉴赏”:中小学语文课程“阅读与阅读学习”这一领域中,与实用文阅读对举的一大门类,或亚领域。(文学教育、文学课程、文学教学、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教学等)

阅读取向的“文学鉴赏”:一种与实用文阅读 有本质差异的阅读方式、阅读姿态以及相应的阅读方法。(文学欣赏、文本阐释、文学解读、文学接受……)

文学鉴赏:

 1)评鉴好文章的言语表达功力及效果

 2)理解古人情怀,赏析古文章法,感受方言美感

 3)体会精准的言语表达,分享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感悟的人生经验。

 4)以文学的姿态阅读诗歌、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

  第六节 实用文章阅读

一、实用文章

(一)“文章”概念的演变

(二)实用文章的特征

社会功用、接受主体、文体特征、主旨内涵、思维方式、语体风格

1、对既定的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出若干亚文类。

2、文章体裁:体裁指适合一定内容、对象和交际场合,对结构、语言和篇幅都有一定要求,比较稳定的文章样式。比如学术论文,调查报告、科普文章……

二、章法与脉络

(一)古代视野

1、章法是从古代优秀文章归纳贴出来的谋篇布局的模范

2、章法知识兼顾表里两层

1、学习章法知识,在言文脱离、科举制度等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独特的“读写结合”

2、以古习今,以今对今,严防古今错乱

(二)现代视野

三、关于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是指表述特定内容所使用的特定的语言方法、手段。

记叙、描述、阐释、论辩

四、实用文章阅读类型举隅

(一)理解性阅读

(二)操作性阅读

(三)批判性阅读

(四)研究性阅读

(五)侧重在阅读对象的阅读类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