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细菌性叶枯病识别与防治
2022-5-29
来源:蔬菜网
姜细菌性叶枯病是种植中常出现的病变,如果防治不及时,就可能导致病害为害加重,叶片布满病斑或病斑连成片,致使整个叶片变褐枯萎,应及时防治。
一、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叶和根茎。叶片发病,病斑多从叶尖向下发展,尤以沿叶缘扩展更为明显。病部初时淡褐色,透明,水渍状,后变为深褐色透明条斑,边缘清晰,病健界限分明。茎基部和根茎发病,病部水渍状黄褐色,逐渐失去光泽,姜从外部向内部软化,后腐烂仅剩下表皮,内部充满灰白色黏稠汁液,具明显硫化氢臭味,病茎、病根病部初时水渍状,淡黄褐色,后颜色加深并腐烂,致使病部以上叶片黄枯,早期脱落。

姜细菌性叶枯病 1

姜细菌性叶枯病 2

姜细菌性叶枯病 3
二、病原菌
病原致病菌为油菜黄单胞杆菌姜致病变种(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zingibericola),属细菌。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多单生,具1~2根单极生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
三、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病菌也可在种姜内随贮藏在窖内越冬。带菌种姜是田间重要初侵染源,并可随种姜的调运使用而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病菌可借雨水、灌溉水及地下害虫传播,在地上可借风雨、农事操作人为接触传播。病原菌从伤口或叶片上水孔侵入,沿维管束上下蔓延,引致根茎腐烂或植株枯死。
病菌喜高温高湿,土温28~30,土壤湿度高易发病。特别是降雨与病害发生密切相关,阴雨多发病重,尤其暴风雨后病害明显加重。
四、防治方法
1、选择地势高燥,通风良好、土质肥沃地块种姜。低平地块应高垄或高畦栽培,并整修好排水系统。
2、种姜要严格挑选,剔除病姜,最好种姜栽种前药剂浸种消毒,方法可随姜瘟病一并处理。
3、重病田与粮食作物进行2~3年轮作。
4、施足腐熟粪肥,增施磷、钾肥,特别是钾肥。科学灌水,严防病田的灌溉水流入无病田。雨后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5、发现病株及时拔除,集中深埋或烧毁。病植穴要用石灰消毒。
6、彻底防治地下害虫。
7、发病初期及时浇灌72%农用硫酸链霉素40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30%绿得保悬浮剂400倍液,或77%可杀得可湿性微粒粉剂800倍液,或56%靠山水分散微颗粒剂800倍液,或12%绿乳铜乳油1000倍液。
8、发病普遍时,可采用下列杀菌剂进行防治:88%水合霉素可溶性粉剂1500-2000倍液;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2000-4000倍液;20%噻唑锌悬浮剂600—800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60%琉·乙膦铝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均匀喷雾,视病情间隔5—7天喷1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