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甘蓝根朽病识别与防治
2022-3-30
中国蔬菜网
甘蓝根腐病(英文名:Cabbage black
leg),别名甘蓝黑胫病、甘蓝黑根子病、甘蓝根朽病。甘蓝类蔬菜的重要病害,重病年份损失常达30%一40%,全国各地均有发生,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发病重。主要寄主甘蓝、花椰菜、白菜、芜警甘蓝、茎蓝等。
一、发病症状
此病在幼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生,以苗期发病为害重。苗期发病,子叶、真叶和幼茎上产生圆形至椭圆形斑。病斑初为浅褐色,后变成灰白色,其上产生许多灰褐色颗粒点,重病苗很快死亡(彩版三十,174)。轻病苗移栽后病害沿茎基部上下发展蔓延,形成长条状灰褐至暗褐色病斑。随病情发展,病茎和病根皮层腐烂,露出木质部,致植株萎蔫死亡。后期在病部产生许多灰褐色小粒点。成株发病,多在老叶和成熟叶片上发生,形成不规则坏死斑块。花梗和种荚受害后症状与茎上相似。后期在病部均产生灰褐色颗粒状小点。纵剖根、茎可见维管束变褐。贮藏期发病,使叶球干腐。

紫甘蓝根朽病
二、病原菌
Phoma
lingam(Todeex
Schw.)Desm属半知菌十字花科黑胫茎点霉真菌。病菌分生孢子器球形至扁球形,无喙,埋生于寄主表皮下,褐色,器壁炭质,有孔口,直径170~220微米。分生孢子无色透明,椭圆形至圆柱形,内含1~2个油球,多为2个油球,大小2.5×10微米~1.2×1.8微米。
三、发病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残体上越冬,种子的种皮也可带菌。病菌还可在土壤内、肥料中或野生寄主上越冬,在土中可存活3年。田间以分生孢子借风雨、浇水、施肥及昆虫传播,由植株气孔、皮孔或伤口侵入。带菌种子病菌可直接侵害幼苗子叶和幼茎,发病后分生孢子可重复侵染,使病害蔓延。高温高湿利于发病。潮湿、多雨,尤其是雨后高温易引起发病。育苗期雨日多、雨量大,田间高湿,病害发生严重。此外,播种过密、过多浇水、地面过湿、田间管理不良、植株生长衰弱等均易诱发此病。
四、防治方法
(1)重病地块实行与非十字花科蔬菜3年以上轮作。
(2)选用无病种子或进行种子处理。可用50温水浸种20分钟,或用40%福尔马林200倍液浸种20分钟后洗净播种。也可用种子重量的0.3%~0.4%的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
(3)旧苗床进行土壤消毒。可选用敌克松原粉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或5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3~5千克/667m2,拌细土40~60千克,2/3药土均匀撒施在备好的苗床表面,1/3药土覆盖种子。
(4)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采用高垄或高畦栽培,健苗移栽,尽量减少人为根伤。避免田间积水,重病株及时清除。
(5)发病初期药剂防治。可选用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2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40%多硫悬浮剂400倍液,或50%敌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大富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45%特克多悬乳剂1000倍液,或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7~10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