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肥作物发展简史与生长特性
黑土农技网改编 2009年4月16日
一、绿肥发展简史
中国利用绿肥历史悠久。公元前200年前,为锄草肥田时期。公元2世纪末以前,为养草肥田时期。指在空闲时,任杂草生长,适时犁入土中作肥料。公元3世纪初,开始栽培绿肥作物。当时已种苕子作稻田冬绿肥。公元5世纪以后,绿肥广泛栽培。到唐、宋、元代,绿肥的种类和面积都有较大发展,使用技术广泛传播。至明、清时绿肥作物:粮、棉、肥间作、套种期,绿肥种类已达10多种。20世纪30~40年代又引进毛叶苕子,箭筈豌豆、草木犀和紫穗槐等。现在种植区域已遍及全国。
绿肥可以用来改良砂地、粘重地、山坡地等贫瘠地。这类土壤水分含量较少,保水能力差,水分容易流失,植物不容易生长,可以用绿肥来改善肥田。常见的绿肥植物为田菁、太阳麻、紫云英、赢多藤、鲁兵、虎爪豆、白花三叶草等。
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都把厩肥、绿肥和种植豆科作物等,作为增加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8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性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豆科作物和生物固氮资源的利用又引起高度重视。
二、绿肥作物的生长特性:
1.冬季越冬一年生绿肥作物:包括油菜、埃及三叶草、苕子、紫云英、羽扇豆、荞麦、大菜、红燕麦、黑麦草等。播种期集中于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其中油菜因生育期最短,提早于10月上旬播种较佳。埃及三叶草、紫云英、羽扇豆等之生长习性相近。油菜及大菜之初期生长虽快但病虫害亦较严重,若栽培管理良好是为兼顾田园美化之最佳绿肥作物。红燕麦及黑麦草为少数供为绿肥之禾本科植物,适宜作为有豆科连作障碍之田区的轮作绿肥,其病虫害较少,初期生长快,管理又简单,为有待推广之绿肥作物。
2.夏季一年生绿肥作物:包括田菁、太阳麻及大豆类绿肥,播种适期较长,
从3、4月至7、8月皆可播种,其中大豆类绿肥几乎全年皆可播种,不过于冬季栽培之鲜草量较夏季栽培为低。田菁因为木本植物,植株开花后即呈木质化,因此,于夏季栽培至迟应于播种后60~65天掩埋。夏季绿肥因于生育期间适逢雨季,耐水性十分重要,以田菁之耐水性最佳,太阳麻及大豆类绿肥则较不适合排水不良之粘质土栽培。
3.覆盖绿肥作物:多为多年生热带豆科植物,例如营多藤、赛刍豆、山珠豆、热带葛藤等,少数一年生覆盖绿肥作物则有苕子、琉球夏大豆等。多年生覆盖绿肥作物较适宜栽培于果园、山坡地或长期休耕的农地,此类作物一般初期生长缓慢,较需花费人工管理,待其生长覆盖田区后则可节省田间管理费用又可兼收绿肥效果,需注意的是于果园下栽培缠绕性藤本植物如赛刍豆、山珠豆及热带葛藤等,为防止藤茎缠绕果树,园区应适时整修。一年生覆盖绿肥作物适宜栽培于半长期休耕地,或土壤较贫瘠的果园需每年种植覆盖绿肥以改良土壤地力,一般可在3~5月种植琉球夏大豆,10~12月间种植苕子,待其生长覆盖全区即可刈割或掩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