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虹口区中小学实施第三轮三年发展规划巡礼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督导 |
喧鸟覆春洲
——虹口区中小学实施第三轮三年发展规划巡礼
依据国家、上海市有关教育法律、法规,依据学校的办学现状和学校自主选择的发展目标,虹口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组织督导评审专家组,从2009年11月到2011年11月,对我区63所中小学的第三轮三年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评审。
本次评审,重点关注学校内涵建设、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规划自评机制运行和学校制度体系建设,同时也关注教育局党工委、教育局提出的“强精神、强环境、强队伍”落实、关注“温馨、情趣、有效课堂”打造,以及“三名工程”建设等。
督评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我区中小学在实施三年发展规划中,积极主动,成效显著。一批学校在办学理念的贯彻与落实、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应用、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实施、学校特色的建设与打造等方面取得明显进步。不少学校经过三年不懈努力,逐渐走上了规范办学、自主发展、特色发展的道路。
为了更好地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辐射作用,提高我区中小学实施三年发展规划的水平,推进区域现代学校制度建设,今天,我们将用一个电视短片对我区部分学校作些介绍。
一、依法办学
虹口高级中学开展“绿色生命教育”的研究及实践,至今已有10年历史。在最近两轮的三年规划期间,学校一直把开展“绿色生命教育”作为学校三年发展的重点,并坚持以“绿色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内涵。学校以情趣课堂建设为抓手,以教研组为平台,以校本化课程建设为载体,围绕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加强教学质量管理,注重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力”,促进师生教与学的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
钟山高中以优势课堂建设为平台,按照“科学、和谐、协调、全面、严肃”的十字原则,制定《钟山高级中学“导学案”教学模式实施细则》、《钟山高级中学“和谐共振小组”管理评价方案》等,有效引领着学校课程的有序实施。“导学案”突出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了教师对教学的反思研究。
虹口区第四中心小学从1990年起,每三年就确立一个自主办学规划,以规划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统领学校建设。学校有《教师三年培养规划》、《新教师培养方案》、《骨干教师发展方案》,有《教分制》考核管理办法,每位教师都制定了《个人三年发展规划》。每年教师都对自己的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自评,再由组内老师互评,最后由分管行政予以评价,就其如何进一步完成个人规划目标提出建议。
学校根据教师制定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采取跟踪指导的方式,鼓励条件成熟的小学高级教师参加高一级职称的评审。学校现有特级教师1名,中学高级教师9名,共占10.35%;小学高级教师49人,占56.32%。
幸福四平实验小学,近几年来对提高小班课堂的有效性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并强化了措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个别化教学指导,在处理教学难点、重点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思维特点进行教学,满足了学习困难学生的个别化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努力让不同的学生享受自己的学习过程。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走进小班化教育》、《解读小班化教育》、《指点小班化教育》、《细说小班化教育》丛书,这套丛书将近70多万字,为全国开展“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红旗小学“创生式教学”理念深入人心。学校从课堂教学实际出发,倡导和鼓励教师更多地将情感引入教学,积极拓宽视野,努力成为智慧型教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生式教学”的实践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有益的经验。该校遵循阶梯式上升模式,鼓励青年教师从“初职教师”、“星级教师”到“品牌教师”的多层次发展。三年来,红旗小学的“品牌教师”扎实前行,不断登攀高峰。
二、优化课程
北虹初级中学的《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中长期计划(2005年至2014年)》是在调研、思考、实践、反思中形成的。学校全力推进《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中长期计划》实践,已经初步形成具有北虹特色的课程体系。
北虹初中的《优化课堂教学研究中长期计划》分为四个阶段。学校将每一阶段的实施目标都进行项目设计,研究项目一般都持续2至3年,且每阶段都有一定的连续性。学校把研究项目纳入年度课程计划中,与教研、科研、师训有机结合,使项目实施的每个阶段都具有可操作的细则。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学校做到分工明确、流程清晰,规范过程、做细做深,承上启下、及时总结,推进程序扎扎实实。
江湾初级中学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与多样性,立足教师的专业背景,努力挖掘各学科教学的有效资源,提出了以“挖潜能、提兴趣、教方法、促思维”为核心思想的“智慧型生本课程”。
每周五下午开展智慧型课程学习。每门课程的探究时间可长(16课时),可短(8课时),课程设置也从一学期延长至两学期。学校还有计划地开展智慧型课程的主题选择、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师生活动等探讨研究。经过专家评定,该校23位教师开发的43门智慧型课程,经由学生自主选择,最终走进了课堂。学生在50分钟时间内自主学习,在快乐动手体验中提高综合素养。
长青学校积极构建“具有主体性活动教育文化元素”的校本课程体系。该校“童蒙经典文化教育”,从2006年起开发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一个核心、二个组织、三项原则、四大板块、五种途径”的课程实施模式。学校将二至四年级、五至八年级的任教教师编为两个联合备课组,对教材选编进行统筹规划,由专职教师任教。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把二年级定为《三字经》,三年级定为《百家姓》、《增广贤文》,四年级定为《笠翁对韵》,五年级定为《论语》,六年级定为《唐诗三百首》,七年级定为《幼学琼林》,八年级定为《孟子》。目前,一套《童蒙经典校本教材》已编制完成。“童蒙文化经典教育”课题在虹口区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中,获得了一等奖,得到了领导和专家的肯定。
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是学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广灵路小学加大对课程的领导力,在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无缝衔接与融合上下功夫,做强学校的课程文化特色,提升教师对课程的驾驭能力。
学校结合“快乐半日”活动,面上规划课程体系——做大;
依托技术与场地,点上开发课程资源——做强。
快乐阅读园:让“阅读优先”成为教育自觉;
快乐文化园:让“文化看点”点燃兴趣火花。
学校的百灵鸟舞台、汉字练技场、桥梁工作坊、绿地景廊、姓氏探究园等,是供学生表演、练习、操作、休憩、游乐、思考、快乐成长的花园。
曲阳四小的“科技坊”,全称为《开放构建虚实融合的小学科学课程校本实践研究》课程。这是一门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校本课程,是小学科学教育方面进行的开拓性的变革尝试。
学校梳理出了相对稳定又富于弹性的内容框架,按照知识领域划分为“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工具工艺”四个板块,注重引发学生的兴趣点,注重科学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单元教学中,变革教与学的方式,强调在动手做的过程中,体验创新、感受创新、学习创新。2011年,曲阳四小关于“科技坊”课程评价的课题再次获得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研成果三等奖。
密云学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学校按照市教委“医教结合”工作要求,积极开展“医教结合”教育与康复服务,确保课程实施,积极探索特教学校内涵发展新途径。学校以补偿性课程板块为“医教结合工作”的落实点,为学校1—9年级学生开展康复训练。针对学生存在的语言、运动、心理和认知等各种障碍,开设了言语康复、脑瘫儿童肢体康复、水疗课程、沙盘疗法、音乐治疗、感知运动训练等各种课程与训练活动。有效提高了自闭症和脑瘫智障儿童的各方面的能力,缓解了自闭症学生的一些症状。取得了一定的训练效果。
虹口区第三中心小学在实践素质教育的行动中,注意以“新健康教育”理念为统领,探索有三中心特色的校本课程。
三中心小学利用“快乐活动日”平台,把学校的“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赛、月月都有节”里的各个特色项目,全部糅合进全新的“快乐活动日”课程中,多元设计出“快乐活动日”课程方案。
三、资源整合
“高中生教师辅导制”是鲁迅中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链节型项目。导师制通过家长联络制、谈心制、手册记录制、特色活动等制度化实施策略和专题检讨,坚持多年实践,逐步形成相对成熟的方案,受到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教师队伍的师德师能、专业提升也有了新的发展空间。
钟山初级中学近几年来,注重“开放性”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通过建设开放的读书长廊,开放的科技长廊,开放的展示大厅,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开阔学生胸襟。校园处处四季常绿,溢满花香,花间小径成为师生课间、饭后的徜徉之地;天然草皮覆盖的足球场,塑胶铺就的篮球场,为学生锻炼、老师健身、运动队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场所。
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连续22年获得“上海市文明单位” ,获得全国“十一五”教育科研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在迎世博600天行动中,胡蕴琪学生艺术团赴美国洛杉矶帕萨迪纳市,参加玫瑰花车巡游表演活动,荣获迎世博“宣传教育项目”贡献奖,胡蕴琪老师还于2011年荣获了上海市儿童工作的最高奖项——第八届“儿童工作白玉兰奖”。
川北二小依靠事业留人、感情留人,一支充满朝气、蓬勃向上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18位一线教师中,有4位教师分别获得上海市语文、科学与技术教学评比一等奖,拓展课、心理教育教学评比二等奖。5位教师分别获得虹口区语文、数学、拓展、音乐、科学与技术教学评比一等奖,3位教师获区教学评比二等奖,3位教师获区教学评比三等奖,1位教师获区体育教学特色奖,有多位教师在教学技能比赛中获一、二、三等奖。教师得奖率高达72%。
广中路小学非常重视发挥骨干教师的领先作用,要求骨干教师学习领先、业务领先、作风素养领先。每个骨干教师都有个人三年成长计划,并定期接受组内同学科教师考评→全体教师考评→校考评组认定这样三级化地考核评定。由于骨干教师有效引领,学校的教研氛围日渐浓厚,教学实践的劲头日渐高涨。
四、健康发展
柳营路小学的学生全部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了给学生提供最合适的教育,让这些孩子“有书读、读好书”,享受到教育公平的优质资源,学校扎扎实实开展好习惯养成教育,积极探索“好习惯”与基础型课程的结合点,发挥了课程育人的整体功能。
学校把“好习惯”细化为九类共“81个好习惯”,汇编成一本涵盖拼音、词汇、图片等浅显易懂的《“丫丫”81个好习惯》使用手册,成为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学校每年在新生家长会上,都要向全体家长发放一份倡议书,附上“81个好习惯”的内容,希望家长共同参与监督此项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教育家长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监护人的责任。学校要求教师处处以“好习惯”来规范自己的行为。“81个好习惯”活动使师生彼次在适应中和谐快乐地共同成长。
丹徒路小学怀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尊重与敬仰,努力让学生在优雅的环境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学校开展的“三雅”(雅言、雅行、雅致)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雅言”教育,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的要求; “雅行”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和性情;“雅致”教育,是对学生行规的高层次要求。“三雅”教育,犹如一股清新之风,全方位、多维度地渗透在学生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沐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勾画出一幅温馨、雅致、和谐的校园画卷。
由于地域特点,金沙中学的生源中,家庭困难者多,特殊家庭者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全体教职员工深深知道“成功一个学生就是幸福一个家庭”,他们始终坚守“一个都不放弃”原则,施以大爱关怀,填补成长缺失,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用踏踏实实的行动凝聚了敬业、大爱、合作、奉献的“金沙精神”。
学生半天不来上课,就上门家访了解情况;当学生出现情绪波动、行为异常,年级组的学情分析会总是随时随地召开。老师主动为学生义务补缺补差,每周进行一次谈心,每阶段制定一次目标,实行低起点、小步子、勤反馈、重提高的教学目标策略。学校开展的“我给老师写封信”活动、“心愿墙”活动,激发了师生们对“我的课堂、我的校园、我的教学、我的金沙”美好的愿望,成为和谐校园的亮丽风景线。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回望虹口区第三轮中小学三年发展规划评审的过程,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靓点和特色,这个电视短片攫取的只能是几片绿叶,几滴水珠。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展望未来的虹口教育,我们信心满怀。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引领下,虹口教育的前景,一定会更加辉煌、更加灿烂。





加载中…